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之下,语文教学的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课堂也变得灵活了,生动了。在探究新的教育方式时,众说纷纭。其中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人们在长期的阅读中,从内心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学含义的理解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得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和培养过程。那么我认为要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需要从以下途径入手:
1.抓好词句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词、句是语言的基本表现形式,它们的结合组成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因此,抓好词句教学的根本,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佳径。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掌握词语确切涵义的基础上去体验感受,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谈碰壁”这一情节中,鲁迅说:“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处“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学生初始,只会理解其表面的意思,离题千里。经过学生深入思考、分析,由此领悟这句话的意思是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对派,他的笔是对敌斗争的匕首和刀枪。反对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要逮捕他。鲁迅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剖析词句,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情感都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2.重视朗读教学,身临其境感受语言的情趣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古人对“朗读”作用的形象诠释。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如《花脸》一课,在范读课文时,应把握好文章中总的情调和基本的感情色彩。将课文中的喜怒哀乐,跌宕起伏,故事中每个情节的强烈对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朗读中通过“我”、舅舅、妈妈、爸爸和二姑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体会“我”的心理变化。如在集市上发现了关公的花脸,“我竟然不敢用手指它”,表现了儿童胆怯的心理。朗读时,应读出孩子唯唯诺诺,欲言又止的感觉;我带着花脸在穿衣镜前照,“呀:哪里是小关公哪”,表现了儿童得意骄傲的心理。我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平时有了心爱的东西,取得骄人成绩后的心理表现,脸上应充满喜悦,声音激动,语气加重,读出心跳,呼吸紧张的感觉,把自己融入作品中去。通过朗读训练,有些学生兴奋得脸都红了,让人充分感悟到了那种压抑不住的喜悦。相反,我打碎花瓶,“吓傻了,等候爸爸上来一顿狠狠的揪打”,突出了儿童闯祸后恐惧的,忐忑不安的心理。这时应带着那种呆呆地,不知所措的感情去读。经过诸如此类的朗读之后,学生就会自然地丰富语言的占有量,而且也陶冶了情操,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素养。
3.鉴别与对比,感悟与揣摩,品析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
语言的修养,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渐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观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鉴别与对比,感悟与揣摩,培养学生对文章用词造句方面的感受,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即使是普通的词语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以千古绝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例:学生起初读诗时感受不到“绿”字的妙处,我就引导学生用“拂,到,回,吹”等字替换“绿”字,再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学生经过反复的比较,揣摩,进一步感受到“绿”字比其它词更准确,更想象,同时更能表现出作者在春天又到江南岸时的无奈、惆怅之情。此时故乡的春天又一次绿了,而一年的时光又已逝去,作者却还漂泊异乡,独处异地,不知归期。经过一系列的推敲之后,学生就更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敏锐性。
总之,语文学习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更需要的是日积月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做好“航标”,指引“舵手们”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他们终将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1.抓好词句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词、句是语言的基本表现形式,它们的结合组成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因此,抓好词句教学的根本,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佳径。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在掌握词语确切涵义的基础上去体验感受,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谈碰壁”这一情节中,鲁迅说:“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处“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学生初始,只会理解其表面的意思,离题千里。经过学生深入思考、分析,由此领悟这句话的意思是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对派,他的笔是对敌斗争的匕首和刀枪。反对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要逮捕他。鲁迅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剖析词句,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情感都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2.重视朗读教学,身临其境感受语言的情趣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古人对“朗读”作用的形象诠释。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如《花脸》一课,在范读课文时,应把握好文章中总的情调和基本的感情色彩。将课文中的喜怒哀乐,跌宕起伏,故事中每个情节的强烈对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朗读中通过“我”、舅舅、妈妈、爸爸和二姑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体会“我”的心理变化。如在集市上发现了关公的花脸,“我竟然不敢用手指它”,表现了儿童胆怯的心理。朗读时,应读出孩子唯唯诺诺,欲言又止的感觉;我带着花脸在穿衣镜前照,“呀:哪里是小关公哪”,表现了儿童得意骄傲的心理。我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平时有了心爱的东西,取得骄人成绩后的心理表现,脸上应充满喜悦,声音激动,语气加重,读出心跳,呼吸紧张的感觉,把自己融入作品中去。通过朗读训练,有些学生兴奋得脸都红了,让人充分感悟到了那种压抑不住的喜悦。相反,我打碎花瓶,“吓傻了,等候爸爸上来一顿狠狠的揪打”,突出了儿童闯祸后恐惧的,忐忑不安的心理。这时应带着那种呆呆地,不知所措的感情去读。经过诸如此类的朗读之后,学生就会自然地丰富语言的占有量,而且也陶冶了情操,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的素养。
3.鉴别与对比,感悟与揣摩,品析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
语言的修养,是经过长期的正规的语言训练逐渐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观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鉴别与对比,感悟与揣摩,培养学生对文章用词造句方面的感受,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即使是普通的词语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以千古绝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例:学生起初读诗时感受不到“绿”字的妙处,我就引导学生用“拂,到,回,吹”等字替换“绿”字,再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学生经过反复的比较,揣摩,进一步感受到“绿”字比其它词更准确,更想象,同时更能表现出作者在春天又到江南岸时的无奈、惆怅之情。此时故乡的春天又一次绿了,而一年的时光又已逝去,作者却还漂泊异乡,独处异地,不知归期。经过一系列的推敲之后,学生就更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敏锐性。
总之,语文学习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更需要的是日积月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做好“航标”,指引“舵手们”在语文的海洋里遨游,他们终将会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