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最早进入汽车业的家电企业春兰集团日前爆出新闻,在进入汽车行业11年后,黯然退出汽车制造业,而接盘的徐工科技重组春兰汽车之后,能否在当前的重卡市场分得一杯羹不得而知,一切还有待观察。
7月10日,徐工科技(000425,SZ)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7月7日与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春兰汽车)的股东江苏春兰自动车有限公司(江苏春兰)签署《股权转让意向书》,购买江苏春兰持有的春兰汽车60%股权。春兰集团在进入汽车行业11年后,黯然退出汽车制造业。
11年前,一直以生产空调等家电产品而驰名中外的春兰集团,在其家电业发展处于高峰期时,为发展多元化战略,将从家电业中赚取的大量资金转移出,开始“半路造车”。1997年11月,春兰集团以7.2亿元收购了南京东风汽车公司,组建春兰汽车有限公司,从此进入汽车行业。
截至2008年6月30日,春兰汽车资产总额2.9亿元,负债总额1.33亿元,净资产1.57亿元。公司去年亏损5513.63万元。今年1-6月份,再度亏损2324.10万元,春兰退出汽车制造业终成事实。
“冲动的惩罚”
以家电见长的春兰,当初为何不在做大空调之时做强冰箱等相关领域,而转入完全陌生的汽车制造领域?这实在是春兰的一大决策错误。11年前,在外国家电巨子拼命进军中国之时,春兰却做出了这样的市场判断:家电产品发展成熟将趋于衰落,汽车行业则正在兴起。
不料,事与愿违。汽车制造业后来门槛抬高、轿车项目难以获得准生证。无奈只得投身重卡业,与盲目进军汽车业的新飞、美的、奥克斯一样,春兰汽车其实染上了一个通病,即急于寻求能在较短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的项目、发现一些无人知晓的需求空当,而不愿意为长久地在一个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下功夫;一旦经营度过创新期,超额利润消失就急于转型——这大概就是这批“冒进者”最终失败的决策根源。
春兰汽车的另一失策是品牌力量,春兰无一不是想利用自己在空调领域所积累的响当当的品牌来扩张产业道路,然而,这种扩张发展战略背后却存在风险。虽然春兰空调的影响力近年来借助频繁的炒作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但这种品牌影响力却无法顺利转嫁到汽车领域。这也是为什么春兰汽车无法透过品牌力的辐射而发力,只能在后期借助最为惯用的“价格武器”的原因所在。
事实告诉我们,门外汉进入汽车市场分羹,注定没有好果子尝。想当初,汽车业的高利润回报率对那些富余资本无异于一桌敞开了的盛宴,谁都想在汽车业这个他们想像中的朝阳产业一掷千金。据统计,鼎盛时期有30家业外企业涉足汽车业,其中家电企业占据了显要位置。然而好景不长,奥克斯、波导、新飞、美的等先后已被迫退出汽车行业。分析那些“半路造车”企业,似乎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冲动和过分投机。在企业进行多元化战略发展的道路上,没有搞清汽车游戏规则,没有充分估计到造车的难度,没有充分进行造车项目的“不可行性研究”,没有意识到汽车行业的竞争态势已趋白热化,残酷的竞争根本没有时间容你从年产几千辆、一万辆的小规模慢慢做起。这么多汽车业外企业“不约而同”地出现同样的决策失误,在铤而走险,从反面证明了我国企业决策水平亟待提高的现状。
徐工造车需谨慎
如今面对钢材、油价等涨价,以及来自诸如安全、排量、排放、噪音等法规方面的限制。潜心修炼但并不成器的春兰集团,终于宣布在进入汽车行业11年后,正式退出了汽车制造业。应该说,成功从汽车行业抽身而退,春兰是幸运的。“半路造车”企业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再硬撑下去越难收场,在这种情况下,春兰退出汽车制造业是一项明智而理性的选择,尽管为之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而一直希望进入汽车领域的徐工集团,也因为春兰汽车的退出获得了机会。徐工科技称,已成为春兰汽车的控股股东,并可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进入重型卡车行业。近年来,作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徐工科技发展令人瞩目。根据最新公布的全球工程机械50强排名,徐工集团排名第11位,是排名最前的中国企业。但是对于汽车领域,徐工集团与春兰集团一样是个门外汉,因此,与当初担心春兰集团一样,我们不能不为徐工集团半路杀入汽车业捏一把汗。 有分析人士指出,徐工科技重组春兰汽车之后,能否在当前的重卡市场分得一杯羹不得而知,一切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