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情境导入、知人论世、品读鉴赏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吟咏、诵读诗词,在古典诗词音乐美的熏陶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辛弃疾在写景中所抒发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情境导入;知人论事;品读鉴赏;
一、情境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率领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本来他可以成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觸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担任,不肯让他率兵北伐,实现抗敌复国的想法。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之气。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聆听经典
聆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歌曲感受词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之情、典中之义。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词的上片可以分成四个层次赏析:
第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烘托感伤的氛围。
第二层:“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词,看的意思。词人看到了什么呢?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其实是人心中有仇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是在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学生齐答:移情入景)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
第三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楼,即赏心亭。“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从字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主要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势衰微,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这三句是本词的第二个层次,前两句烘托第三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的处境。
第四层:“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这是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词的上片主要是借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在上片中,词人以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抒发内心情感,这就是我们这首词上片的全部内容,我们通过赏析,看到了一位我们看到了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诗人。
五、课堂小结
最后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遍诗词的上片:希望同学们能够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读出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李星遥,壮志难酬悲歌慷慨——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王自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交研究),2012(74).
[3]刘乃晶, 辛弃疾论丛[M],山东齐鲁书社,1979.
关键词:情境导入;知人论事;品读鉴赏;
一、情境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率领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本来他可以成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
二、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觸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担任,不肯让他率兵北伐,实现抗敌复国的想法。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之气。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聆听经典
聆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歌曲感受词的情感。
四、品读鉴赏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之情、典中之义。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词的上片可以分成四个层次赏析:
第一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季节。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紧扣登临的地点。“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烘托感伤的氛围。
第二层:“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词,看的意思。词人看到了什么呢?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其实是人心中有仇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是在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啊?(学生齐答:移情入景)对,这一句用的是移情的手法。
第三层:“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是写作者当时的处境。楼,即赏心亭。“落日楼头”是说夕阳斜照在赏心亭上。“断鸿”,失群的孤雁,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作者在“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从字上面看,这几句是说自己这个从北方来到江南的游子,黄昏时候站在赏心亭上,看到夕阳下落,听到断鸿鸣叫,不禁感到孤独寂寞,内心十分伤感。实际上这几句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主要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同时,词人又以落日隐喻国势衰微,半壁江山岌岌可危,又以断鸿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报国而无所依归。这句本是描写景物,但作者也将“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危殆,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这三句是本词的第二个层次,前两句烘托第三句:以突出作者“举世独立”的处境。
第四层:“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是没有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接下去就说:“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这是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然而,可悲的是,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词的上片主要是借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在上片中,词人以饱含感情色彩的景物和带有强烈激情的动作抒发内心情感,这就是我们这首词上片的全部内容,我们通过赏析,看到了一位我们看到了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诗人。
五、课堂小结
最后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遍诗词的上片:希望同学们能够读出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读出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李星遥,壮志难酬悲歌慷慨——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王自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交研究),2012(74).
[3]刘乃晶, 辛弃疾论丛[M],山东齐鲁书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