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邢台县南石门镇中心学校 河北 邢台 054000)
【摘 要】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种信息呈爆炸性增长,信息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每个人拥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信息化教学,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小学科学学科新课程标准》在解析其时代性特点中提到: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技能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学生不但要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而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发科学学科优秀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度,让学生多方面主动去经历,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留于表象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科学和探究科学的空间。
以往由于受到教学课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对于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阐述为主,知识结构也是留于形式、生硬无味,也就不可能将科学现象揭示的淋漓尽致,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制作科学课件、学习网站,运用各个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如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来展示,通过“再现”与揭秘科学现象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与科学现象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下面笔者将从多方面阐述利用信息技术给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研究带来的好处。
1.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或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信息,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随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即时地再现,也可以将人的眼睛难以观察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
2.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教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生活实际脱钩;有些内容适合农村学校,有些内容适合城市孩子,有些实验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合实际。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二单元《动物》,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三单元《岩石》等课,这些知识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进行教学时,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途径得到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科学、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
3.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如果说过去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大多是被动接收,那么现在的教育则强调的是要主动获取。对于科学课来说,“科学来自于问题,而问题来自于好奇”,只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激发出来,他们就能自觉提出很多问题,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兴趣,可以自由组织研究小组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主动去获取知识。兴趣是学习的最长久的原始动机,比如我在讲《各种名样的花》这一课时,学生自由组合了如下的研究小组:花的结构、花的用途、花的颜色、各大主要城市的市花、开花与结果等,学生们按照分工,网上搜索属于自己研究的内容,然后分类整理,作好研究记录。最后在班内向大家展示、交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许多花的信息,掌握了许多花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变成主动,学习氛围空前高涨。在整节课中运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
4.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得科学课知识更贴近生活,易于获取和保持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其中一个证明:在人们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举例来说,在科学教材中,对于有关地质变化的内容,如地震、火山、沙漠化的形成等,这些教学内容比较宏观,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只凭教师的讲解或模拟实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地球现象浓缩进教室,跨越时间和空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整个教学过程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如教学《地震》时,先让学生上网查询世界各地有关地震的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地震信息,如台湾地区平凡地震的现象、地震带给人们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下来通过课件模拟带领学生考察某地地震发生后的现场,展示:倒塌的房屋、大地的裂缝、扭曲的树木、改道的河流、支离破碎的山峰……更有不绝于耳的地下隆隆声。这些生动而又形象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什么是地震”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产生急于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欲望。
5.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掌握生物科学、天文科学、地理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各科知识的学习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以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要对各科知识的最新资讯能够及时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最新发展及其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结构,把握科学发展的最新脉膊,以适合教育教学的需要。
【摘 要】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种信息呈爆炸性增长,信息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每个人拥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信息化教学,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课程整合
《小学科学学科新课程标准》在解析其时代性特点中提到: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技能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学生不但要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而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发科学学科优秀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度,让学生多方面主动去经历,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留于表象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科学和探究科学的空间。
以往由于受到教学课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对于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阐述为主,知识结构也是留于形式、生硬无味,也就不可能将科学现象揭示的淋漓尽致,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制作科学课件、学习网站,运用各个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如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来展示,通过“再现”与揭秘科学现象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与科学现象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下面笔者将从多方面阐述利用信息技术给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研究带来的好处。
1.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或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信息,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随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即时地再现,也可以将人的眼睛难以观察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
2.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教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生活实际脱钩;有些内容适合农村学校,有些内容适合城市孩子,有些实验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合实际。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二单元《动物》,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三单元《岩石》等课,这些知识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进行教学时,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途径得到了解和掌握。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科学、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
3.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如果说过去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大多是被动接收,那么现在的教育则强调的是要主动获取。对于科学课来说,“科学来自于问题,而问题来自于好奇”,只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激发出来,他们就能自觉提出很多问题,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兴趣,可以自由组织研究小组开展探究活动,从而主动去获取知识。兴趣是学习的最长久的原始动机,比如我在讲《各种名样的花》这一课时,学生自由组合了如下的研究小组:花的结构、花的用途、花的颜色、各大主要城市的市花、开花与结果等,学生们按照分工,网上搜索属于自己研究的内容,然后分类整理,作好研究记录。最后在班内向大家展示、交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许多花的信息,掌握了许多花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变成主动,学习氛围空前高涨。在整节课中运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
4.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得科学课知识更贴近生活,易于获取和保持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其中一个证明:在人们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举例来说,在科学教材中,对于有关地质变化的内容,如地震、火山、沙漠化的形成等,这些教学内容比较宏观,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只凭教师的讲解或模拟实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地球现象浓缩进教室,跨越时间和空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整个教学过程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如教学《地震》时,先让学生上网查询世界各地有关地震的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地震信息,如台湾地区平凡地震的现象、地震带给人们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下来通过课件模拟带领学生考察某地地震发生后的现场,展示:倒塌的房屋、大地的裂缝、扭曲的树木、改道的河流、支离破碎的山峰……更有不绝于耳的地下隆隆声。这些生动而又形象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什么是地震”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产生急于了解“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探究欲望。
5.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掌握生物科学、天文科学、地理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各科知识的学习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以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要对各科知识的最新资讯能够及时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最新发展及其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结构,把握科学发展的最新脉膊,以适合教育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