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9月4日人民网推出“什锦八宝fans圈”,意在为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粉丝”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这些事件表明互联网正成为领导人了解社情民意的天地,官员上网关注舆情蔚然成风。网络舆情曾风起云涌,从“厦门PX”事件到“华南虎”事件,再到“三鹿毒奶粉”事件,网络的舆论风潮常常将政府和党政官员置于被动的境地。这些事件表明网络真情复杂,新媒体时代的舆情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管理构成
舆情即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或情绪反映。它是社会脉动和公众情绪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和体现。网络舆情管理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网络“舆论先行”。日常工作中,各级政府难免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阻力、压力。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介,通过新闻专题、新闻评论和典型报道等媒介活动制造声势,开展舆论宣传和社会动员,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使网络舆情在工作的初始阶段就朝着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群众接受、有利于社会认同的方向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阻力,舒缓群众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加深党群、干群之间的理解与支持。
监控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发现舆情发展的苗头并提供预警,使真情处于监控之下是党政官员必备的媒介素养。网络始终处于变动之中的,网络具有反映社情民意的功能,网络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通常是舆情汇集的重要表现。各级官员通过浏览网络等媒介样式,可以接触到舆情变化的最新情况。在新媒体时代,舆情的监控与分析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高效地进行。
网络舆情干预。一旦在网络舆情监控中发现负面言论,对工作开展不利的观点、态度、意见和情绪乃至于谣言和流言,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舆情的干预,使舆情向良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个条例的公布和施行为网络舆情干预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5·12”汶川地震中,政府及时通过官方网站将灾情公布于众,稳定了网络舆情.起到了“真相跑在谣言前面”的良好效果。
缺失与挑战
缺乏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网络是社会意见的汇聚之地,网络的开放容易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社会进入到转型期之后,社会上的各种矛盾都会通过网络的舆情平台得到表现,网络的舆论监督功能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官员的行为失当马上就被网络的舆情系统捕捉,有时还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很多官员在工作中,狭隘地认为和新闻媒体打更道完全是宣传部门的事,自己不必从事相关的媒介活动。网络舆情管理需要各级官员怀有求真务实之心,积极主动地获知网络舆情发展的动向。
缺乏相关的训练。在回答“获取网络媒介知识的途径”时,有7.9%的访问者回答无途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和教育才能够具备。在现行的公务员培训课程中,还没有一个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训练。出现网络舆情管理困境时,各级官员或者临时寻找应对之策,或者消极对待。
对新媒介的运用能力不理想。对网络新媒介的掌握能力参差不齐是网络舆情管理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对于大龄官员而言,崭新的网络传播成为一条似乎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官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首选媒体仍然是传统媒体,占到总访问量的84.9%,而对于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使用分别占12.8%和2.3%。
网络舆情管理创新策略
创新人才培训体系。搞好网络舆情管理关键在人才。各级公务员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应谊对各级官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管理的课程,创新真情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当前的公务员培训体系还没有一个与新媒体时代真情发展同步的课程,这反映了观念的滞后和课程体系的陈旧。应该马上开展相关课程体系的制定。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创新奥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法。
创新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发挥要有科学完善的舆情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需要建立一个政府信息公开、运转灵活高效的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包括舆情的荻取、舆情的预警、舆情的报告等环节,其中网络舆情中心是整个真情管理体系的核心。网络舆情中心将互联网信息、手机短信、内部信息等来源的信息作为原始信息,纳入到舆情监测和“准舆情”向真情中心反映。舆情中对“准真情”提出“舆情预警”,对“显真情”提出“舆情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包括“短信提醒”、“邮件推送”、“网络发布”、“决策支持”在内的个性信息,实施奥情的干预。
使用网络舆情管理工具。使用新媒介技术是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环节,党政官员需要掌握使用TRS、方正智思等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的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具有监控效率高、范围广,生成智能舆情报告,辅助判断网络新闻和评论的正面和负面信息等特点。实现了针对互联网海量舆情自动实时的监测分析,解决了政府部门以传统的人工方式对舆情监测的实施难题。这些监控工具对于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应时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全面掌握舆情民意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管理构成
舆情即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或情绪反映。它是社会脉动和公众情绪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和体现。网络舆情管理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网络“舆论先行”。日常工作中,各级政府难免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阻力、压力。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介,通过新闻专题、新闻评论和典型报道等媒介活动制造声势,开展舆论宣传和社会动员,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使网络舆情在工作的初始阶段就朝着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群众接受、有利于社会认同的方向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阻力,舒缓群众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加深党群、干群之间的理解与支持。
监控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发现舆情发展的苗头并提供预警,使真情处于监控之下是党政官员必备的媒介素养。网络始终处于变动之中的,网络具有反映社情民意的功能,网络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通常是舆情汇集的重要表现。各级官员通过浏览网络等媒介样式,可以接触到舆情变化的最新情况。在新媒体时代,舆情的监控与分析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高效地进行。
网络舆情干预。一旦在网络舆情监控中发现负面言论,对工作开展不利的观点、态度、意见和情绪乃至于谣言和流言,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舆情的干预,使舆情向良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个条例的公布和施行为网络舆情干预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5·12”汶川地震中,政府及时通过官方网站将灾情公布于众,稳定了网络舆情.起到了“真相跑在谣言前面”的良好效果。
缺失与挑战
缺乏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网络是社会意见的汇聚之地,网络的开放容易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社会进入到转型期之后,社会上的各种矛盾都会通过网络的舆情平台得到表现,网络的舆论监督功能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官员的行为失当马上就被网络的舆情系统捕捉,有时还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很多官员在工作中,狭隘地认为和新闻媒体打更道完全是宣传部门的事,自己不必从事相关的媒介活动。网络舆情管理需要各级官员怀有求真务实之心,积极主动地获知网络舆情发展的动向。
缺乏相关的训练。在回答“获取网络媒介知识的途径”时,有7.9%的访问者回答无途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和教育才能够具备。在现行的公务员培训课程中,还没有一个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训练。出现网络舆情管理困境时,各级官员或者临时寻找应对之策,或者消极对待。
对新媒介的运用能力不理想。对网络新媒介的掌握能力参差不齐是网络舆情管理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对于大龄官员而言,崭新的网络传播成为一条似乎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官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首选媒体仍然是传统媒体,占到总访问量的84.9%,而对于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使用分别占12.8%和2.3%。
网络舆情管理创新策略
创新人才培训体系。搞好网络舆情管理关键在人才。各级公务员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应谊对各级官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管理的课程,创新真情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当前的公务员培训体系还没有一个与新媒体时代真情发展同步的课程,这反映了观念的滞后和课程体系的陈旧。应该马上开展相关课程体系的制定。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创新奥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法。
创新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发挥要有科学完善的舆情管理机制与之相适应,需要建立一个政府信息公开、运转灵活高效的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包括舆情的荻取、舆情的预警、舆情的报告等环节,其中网络舆情中心是整个真情管理体系的核心。网络舆情中心将互联网信息、手机短信、内部信息等来源的信息作为原始信息,纳入到舆情监测和“准舆情”向真情中心反映。舆情中对“准真情”提出“舆情预警”,对“显真情”提出“舆情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包括“短信提醒”、“邮件推送”、“网络发布”、“决策支持”在内的个性信息,实施奥情的干预。
使用网络舆情管理工具。使用新媒介技术是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环节,党政官员需要掌握使用TRS、方正智思等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的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具有监控效率高、范围广,生成智能舆情报告,辅助判断网络新闻和评论的正面和负面信息等特点。实现了针对互联网海量舆情自动实时的监测分析,解决了政府部门以传统的人工方式对舆情监测的实施难题。这些监控工具对于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应时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全面掌握舆情民意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