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是音乐课程表准的基本要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初中音乐课教学的优势,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平台,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实践能力架桥铺路。
一、营造自由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条件。前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后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参与、无拘无束地创造。自由安全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善于发现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
上《音的高低》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支完整的琵琶曲,然后再播放我事先在网上剪辑的一段琵琶演奏手势的分解动作,在上课播放时让学生边看演奏者的手的移动边注意听音乐的变化,之后进行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疑问、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以小组我单位展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问题”蜂拥而至。这一竞赛形式把课堂气氛掀向高潮,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有的同学觉得用语言描述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理解,还要用乐器演示,以证实自己的结论。正是通过类似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三、抓住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需要,具有追求探究的倾向,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我借助春节联欢晚会、电视歌手大赛和《同一首歌》等大型歌舞演唱会推出的新歌以及流行歌曲,利用音乐课堂,让学生一展嘹亮歌喉,来个模仿秀,再将“原唱”与“模仿”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在模仿中提升自己,以此满足同学们的成就性需要。我利用音乐课堂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给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青少年学生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
四、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尝试创新
首先,以情激趣,唤起学习动机。音乐课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则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在讲授欣赏课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仿效恶魔诡秘、奸诈和不怀好意的神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在这种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
其次,科学评价,激发创新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一方面,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作出过早、过急的评价,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对每一问题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赏,我都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设想,即使是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也要给予鼓励、谅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嘗试创新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探究式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
一、营造自由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条件。前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后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参与、无拘无束地创造。自由安全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善于发现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
上《音的高低》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支完整的琵琶曲,然后再播放我事先在网上剪辑的一段琵琶演奏手势的分解动作,在上课播放时让学生边看演奏者的手的移动边注意听音乐的变化,之后进行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疑问、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以小组我单位展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问题”蜂拥而至。这一竞赛形式把课堂气氛掀向高潮,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有的同学觉得用语言描述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理解,还要用乐器演示,以证实自己的结论。正是通过类似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三、抓住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需要,具有追求探究的倾向,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我借助春节联欢晚会、电视歌手大赛和《同一首歌》等大型歌舞演唱会推出的新歌以及流行歌曲,利用音乐课堂,让学生一展嘹亮歌喉,来个模仿秀,再将“原唱”与“模仿”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在模仿中提升自己,以此满足同学们的成就性需要。我利用音乐课堂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给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青少年学生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
四、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尝试创新
首先,以情激趣,唤起学习动机。音乐课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则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在讲授欣赏课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仿效恶魔诡秘、奸诈和不怀好意的神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在这种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
其次,科学评价,激发创新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一方面,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作出过早、过急的评价,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对每一问题的研究、每首歌曲的欣赏,我都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设想,即使是思维偏差、观点歧义甚至文不对题、答非所问,也要给予鼓励、谅解,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嘗试创新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在初中音乐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探究式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了封存的联想,开启了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