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作是智慧的根源。”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多让他们动手操作, 使他们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让兴趣滋长,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而动手操作,正能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元、角、分”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商店”模拟购物活动,分组让学生拿着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去买物品,“营业员”找回零钱。通过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是充满趣味、其乐无穷的。通过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在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让智慧闪耀,变“难”为“易”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概念、推理或公式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将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就能使数学知识变“难”为“易”。
例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中,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对于什么叫退位减、如何退位、如何计算等都不理解。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操作小棒和计数器,将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不仅帮他们弄清了算理,也让他们掌握了计算的方法。课始先复习不退位减法46-13,学生能很快说出计算过程:从个位算起,个位上的6减3得3;十位上的4减1得3,所以46-13=33。接着我问:“现在要拿掉17根小棒,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个位上的6减7不够减了。”“怎么办呢?”让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需要,他们很快就想到用小棒、计数器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的动手操作活动通过交流转化为思维活动。通过全班交流,发现个位不够减时可以请十位来帮忙,先拆开一捆小棒,也就是从十位退一做十与个位上的6合成16,这样个位有16根小棒就可以减7了。也有的学生是从拆开的10根小棒里先拿去7根,余3根,再把这3根与个位上原有的6根合并成9根,最后让学生观察十位的变化,很直观地看到结果中十位少了1,再通过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这样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学生就会利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表象把算理讲清楚了。
三、让思维开花, 变“学会”为“会学”
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行为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要有思维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模仿性操作和定向性操作的训练,当操作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巧妙设置疑难问题,在这种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中碰撞出创新意识的火花,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抛出“三角形的3个内角和是多少度”的问题,在学生猜测以后我又追问:“有什么办法验证你们的猜测吗?”学生们赶紧动手摆弄起来,并在小组内讨论商量想出了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的方法,从而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接着,我又设计一道思考题:“动手剪一个任意的四边形,通过操作求出它的内角和,请大家试一试。”学生们结合所学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先把一个任意的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六个内角和也就是2个180度,即360度。求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学生就把求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的操作方法又迁移到求任意五边形的内角和上来,很快得出任意五边形的内角和是3个180度。一个小小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将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来解决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总之,动手操作能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具体、有趣的知识,能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责编杜华)
一、让兴趣滋长,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而动手操作,正能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元、角、分”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商店”模拟购物活动,分组让学生拿着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去买物品,“营业员”找回零钱。通过购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是充满趣味、其乐无穷的。通过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在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让智慧闪耀,变“难”为“易”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概念、推理或公式会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将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就能使数学知识变“难”为“易”。
例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中,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对于什么叫退位减、如何退位、如何计算等都不理解。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操作小棒和计数器,将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不仅帮他们弄清了算理,也让他们掌握了计算的方法。课始先复习不退位减法46-13,学生能很快说出计算过程:从个位算起,个位上的6减3得3;十位上的4减1得3,所以46-13=33。接着我问:“现在要拿掉17根小棒,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个位上的6减7不够减了。”“怎么办呢?”让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需要,他们很快就想到用小棒、计数器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的动手操作活动通过交流转化为思维活动。通过全班交流,发现个位不够减时可以请十位来帮忙,先拆开一捆小棒,也就是从十位退一做十与个位上的6合成16,这样个位有16根小棒就可以减7了。也有的学生是从拆开的10根小棒里先拿去7根,余3根,再把这3根与个位上原有的6根合并成9根,最后让学生观察十位的变化,很直观地看到结果中十位少了1,再通过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这样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学生就会利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表象把算理讲清楚了。
三、让思维开花, 变“学会”为“会学”
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行为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要有思维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模仿性操作和定向性操作的训练,当操作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巧妙设置疑难问题,在这种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中碰撞出创新意识的火花,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抛出“三角形的3个内角和是多少度”的问题,在学生猜测以后我又追问:“有什么办法验证你们的猜测吗?”学生们赶紧动手摆弄起来,并在小组内讨论商量想出了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平角的方法,从而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接着,我又设计一道思考题:“动手剪一个任意的四边形,通过操作求出它的内角和,请大家试一试。”学生们结合所学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先把一个任意的四边形沿着它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六个内角和也就是2个180度,即360度。求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学生就把求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的操作方法又迁移到求任意五边形的内角和上来,很快得出任意五边形的内角和是3个180度。一个小小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将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用来解决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总之,动手操作能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具体、有趣的知识,能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