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莲花落的伴奏技巧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_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兴莲花落,是绍兴的一种地方曲艺,以绍兴方言演唱,在绍兴、上虞、余姚、慈溪、萧山、杭州一带流传。它是浙江主要地方曲种之一,目前在全国曲坛上具有一定影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绍兴莲花落以说、唱为主要表演形式,其音乐特色质朴流畅,伴奏更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长时间的音乐创新、改革尝试,其音乐进一步丰富,伴奏也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如今的绍兴莲花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其伴奏的研究和发展也成为绍兴莲花落研讨的重点方向。
  一、绍兴莲花落伴奏的现状
  绍兴莲花落形成初期,以跑街沿门的说唱形式来行艺,并没有固定的乐器。一人打板,没有丝竹,称为“接腔”形式。后来受呤下调、绍兴词调、绍兴摊簧等影响,采用四胡伴奏,这在绍兴莲花落的发展史中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其音乐性大大加强。发展至 “三股档”时期,形成一人打鼓板,一人拉四胡,主唱者手持三翘板在前奏中打板击节,这一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在简单的场合还是用这一形式。绍兴莲花落曾用简易乐器进行伴奏,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找到了一个亲密的伙伴——琵琶,作为新的伴奏乐器。到如今,琵琶和鼓板、四胡已经成为绍兴莲花落固定的伴奏乐器。
  绍兴莲花落的曲调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一个基本调,有一套具体的乐理系统。其音乐为典型的“起、平、落”结构,分为起板、前奏、起腔、间奏、平板、转句、落调、尾声。起板是说到唱之间的过渡,类似于戏曲中的叫头;前奏、间奏、尾声都是从“工尺调”的形式中蜕化而来;起腔就是起句,平板就是“多次反复的清板”,转句是平板到落调的过渡形式;落调也就是唱腔的尾声,尾声也就是整段唱腔的结束,也可以直接转接下一段的前奏。绍兴莲花落的结构秉持着“起承转合”的宗旨,在紹兴莲花落的音乐的发展中,也无非是如何“起”得好,“承”得美,“转”得妙,“合”得满,其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二、绍兴莲花落伴奏的功能
  作为绍兴莲花落舞台呈现的一部分,伴奏对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伴奏使唱腔更富有美感,与唱混为一体。伴奏使绍兴莲花落音乐性得到丰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衬托性
  衬托性表现为衬托唱腔,这是作为伴奏的最基本作用。“伴”也就是烘托、陪衬的意思,与唱腔为主从关系。伴奏往往在整个曲艺节目中处于辅助位置,能够有效烘托唱腔的情绪,渲染情节气氛,也有助于表演者稳定节奏韵律来说唱叙事,划分各个段落之间的内容。
  2.完整性
  完整性表现为为唱腔铺垫、补垫、过渡,让整个曲调完整而优美。从绍兴莲花落的音乐结构来看,如果缺少伴奏及乐器的演奏,其前奏、间奏、尾声等就无法铺陈在整段音乐之中,不仅不完整,唱腔之间也显得断断续续,不连贯,缺少润滑,唱腔显得单调乏味,整个曲调也就不美了。
  3.形象性
  绍兴莲花落的表现内容主要是叙述故事,以家长理短、伦理道德等贴近社会的内容为主,所以在叙述过程中塑造人物、抒发感情尤为重要。而伴奏利用音乐的特殊性,往往能够把感情衬托得更为突出,让人物更加形象丰满而生动。
  三、绍兴莲花落伴奏的技巧
  绍兴莲花落的音乐伴奏相对比较简单,其结构也比较固定,但是作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种,要更好地为其做好伴奏,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伴奏技巧。
  首先,熟悉曲种。伴奏人员想要更好地为绍兴莲花落做好伴奏工作,一定要做到“随心所欲”,也就是和演员达到“演”“奏”合一的境界。这就需要对绍兴莲花落相当熟谙。熟悉这一曲种,需要熟悉三方面内容:
  第一,熟悉旋律。绍兴莲花落音乐从“哩工尺”发展成一个基本调,但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基本是一种自由即兴创作的状态,没有固定的曲谱,作为绍兴莲花落的伴奏人员,必须精通这一曲种的曲调旋律。同时,因为莲花落还在演唱中借用其他戏剧音乐和民间小调。所以,对于类似于绍兴摊簧、越剧、绍兴宣卷中的常用曲调也需熟悉,信手拈来,这是一名合格的绍兴莲花落伴奏员应有的基本功。
  第二,熟悉故事情节。绍兴莲花落主要是通过说唱来叙述故事,同时在叙述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内涵。而伴奏为了更好地服务演唱,需要熟知演唱曲目内容,做到让情节发展顺畅,又不影响演唱。
  第三,熟悉演员个性。作为曲艺,绍兴莲花落的表演往往有很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演员个性不同,自身嗓子条件及行腔、运气、吐词、装饰音等技巧运用变化不同,他们都会露巧藏拙。因此,伴奏人员必须对演员的个性和表演习惯非常熟悉,才能更好地配合演员,才能流畅自如。
  其次,配合进退有度。绍兴莲花落以鼓板、四胡、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鼓和檀板是伴奏乐队的指挥乐器。绍兴莲花落的鼓目前大多借用温州鼓词的抱月,放大而成,多用在次强拍和弱拍(即眼位)上,或用在节拍自由的散板中。檀板多用在唱腔、念白的强拍(即板位)上。鼓师为乐队的指挥,他不仅要有相当的演奏水平,还须熟记演出剧目的情节内容和全剧的音乐布局。四胡,作为莲花落传统的伴奏乐器,一直是绍兴莲花落曲调最合适的“伴侣”,在绍兴莲花落中定弦1—5,给演员以起唱落调之便,与唱、说的随意性相应,四胡的拉奏具有极大的即兴性,除起唱的特定音调片段外,人无定谱,谱无定格,按照演员现场的需要,可长可短,需要与演唱配合密切。其伴奏旋律,有鲜明的散声特点,也由此形成独特的绍兴莲花落韵味。琵琶,音域宽广,高音清脆响亮、纤细入微,中音圆润饱满、柔和甜美,低音浑厚深沉,可抒情婉转,犹如高山流水,又可激昂奋进,恰似万马奔腾,有丰富的演奏技巧和多变的表现力。
  在绍兴莲花落中,乐队虽然简单,但是各司其责,进退有度,形成了独特的绍兴莲花落曲调。鼓板作为指挥乐器,主要作用是指挥起调落调,以及掌握唱腔节奏,特定情况下作为配合上下场、亮相等表演身段;或为突出语言的句逗、烘托语气、语调和渲染情绪气氛、气氛转换等。四胡主要是演奏绍兴莲花落的前奏、间奏以及过门。由于定调、指法及弓法上的特点,讲究短弓的运用,要求出音清晰,花哨流利;空弦音的频繁使用,使其成为旋律的支点音,拉奏出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曲调。而琵琶主要用于托腔保调,以及人物塑造、氛围渲染的作用。琵琶因为自身乐器的特殊性,在角色的塑造上有其独特的长处。女腔清亮,以下把位弹奏为主,男腔以上中把为主,在男档表演中,塑造女角就可以通过换把演奏,使角色更鲜明形象。在整个曲目的演奏中,开场三个乐器出音一样响。到“清板”(也称为“平板”)部分,以琵琶托腔为主,间或有需要四胡配合的。到落调时,四胡入奏。同时,在叙述过程中,有唱腔和念白之分,念白时,需要四胡、琵琶托奏,基本情况下出音压低,突出白口,根据人物塑造需要、思想走向,演奏民间小调、莲花落基本曲牌。   再次灵活应用技能。绍兴莲花落表演中,伴奏基本以三种形式为唱腔服务。
  第一,托腔保调。表现为伴奏在唱腔旋律基础上加花,对唱腔进行润饰性丰富,还在句与句之间嵌入小过门,也就是行内称为“牵尾”。也可以通过演奏与唱腔对比性的声部,把唱腔衬托得更清楚,更具有表现力。比如,在莲花落《回娘家》中的一段娘囡相会的“慢板”中,琵琶充分利用自身能奏双音,左右手充分配合,左手通过推、拉、柔、吟等技巧的运用,右手的弹挑、轮指相间,对唱腔进行修饰补充。
  第二,托腔送字。这一形式主要特点是伴奏简单而唱腔较繁,从而使唱腔曲调更清晰。比如,绍兴莲花落“念板”,基本以鼓板为主,琵琶四胡“压强”,简单托腔,又衬托唱腔。在表现人物性格的乖张、活泼时可由琵琶演奏者加以跳跃音来衬托性格。
  第三,“锦上添花”。这个作用主要是作为唱腔的空白填补而存在,主要起到润滑和承接作用。这个时候的伴奏,其实有点类似于演奏的存在,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为整个曲调进行增色。比如,在倪齐全演唱的《疯姑娘》中,张瑾因为母亲的逼婚而“疯”,虎根终于赚到提亲的钱而来到张家,虎根对张母述情的一段唱腔中:“我與张瑾两有情,只为致富没有门。……”这段唱腔叙述了虎根对张瑾的深厚感情,以及被逼不能成亲的无奈和绝望。演员进入角色后,在伴奏的助推下保障情绪不游离分散开去,曲艺音乐家汪嘉宝老师作曲和伴奏时,在第一小节“情”字句末不间断的长音处,乐队用强大的力度,琵琶用扫弦技巧来烘托情感,填充过门,确保演员情感的延续和流畅。同时,在后面几个小节中,充分利用琵琶的推、揉弦特色技巧,在“慢板”的词与词中间,句与句中间加以修饰、润色,使唱腔情感更加饱满,色彩更加丰富。这样的伴奏效果,可在句中、句末或段前、段中、尾声存在。有时候甚至是小小的一个单音、短小的音型,也能有画龙点睛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是想要哪一种效果,都需要伴奏人员能够熟练掌握乐器技巧,灵活运用到曲艺表演中去。
  绍兴莲花落作为绍兴地区一种发展比较成熟,深受群众喜爱的曲艺形式,其伴奏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伴奏及音乐,着重培育优秀的伴奏队伍,探索磨合演员与伴奏人员的默契,对于绍兴莲花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书目:
  [1]王艺、骆峰编著:《绍兴莲花落》,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年版。
  [2]张倩楠:《浅论扬琴在琴书中的伴奏地位和形式》,《北方音乐》,2014年第5期。
  [3]江山:《弹拨乐器在曲艺音乐伴奏中的造型功能—以北京单弦和苏州弹词为例》,《歌海》,2013年第4期。
  [4]吴磊:《苏州评弹之伴奏音乐探析》,《大众文艺》2014年第16期。
其他文献
二十多年的曲艺创作生涯,《曲艺》一直相伴相随。回想走过的岁月,让我最难释怀的是《曲艺》,每月最为期待的是《曲艺》,案头放得最多的是《曲艺》,交流最多的是《曲艺》。《曲艺》成为我心头的最爱。我从一名普通的曲艺爱好者到登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最高领奖台。一路走来,让人难以忘却的、深情交融的、至今仍然延续缘分的就是我和《曲艺》的故事。  《曲艺》如一扇窗,透过《曲艺》我看到外面更多的精彩  还记得在2003
期刊
三寸醒木三寸舌三尺书台,您有三千桃李;  数载师徒数载情数度心胸,我来数列慈恩。  曾记那年那月,那时少不更事的我被那位先生斥责:“年纪不大,脾气不小,你这个性格就跟曲艺团的徐勍一样!”曲艺团是干什么的?徐勍是谁?这一切跟我又有何关系?当时哪知后来,关系大了。水有源头树有根,且听我娓娓道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因探寻四川扬琴与川剧的腔词关系,从而深入了解了曲艺。因艺术崇拜而追星,知道了李月秋、李德
期刊
四川扬琴《秋江》,取材于明代剧作家高濂的《玉簪记》。《玉簪记》又脱胎于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十大喜剧之一。  千百年来,《玉簪记》或该剧中的一些场乃至桥段,被不少剧种和曲种移植,倾注了历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心血,逐渐形成保留剧目,盛演不衰,成为经典。  四川扬琴《秋江》的故事是其中一小段。说的是寄居在姑母尼姑庵读书备考的举子潘必正,与带发修行、年轻美丽的尼姑陈妙常一见倾
期刊
徐丽仙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弹词名家,她在长期演出实践中所创造的“丽调”是吸收“蒋调”的旋律、“徐调”的运腔,融化而成的。“丽调”最初以柔和委婉、清丽深沉为特点,之后结合谱唱各种历史题材及现代生活的唱词,对唱腔、曲调作了很大的革新,增加了明朗刚健以及流利欢快的一面。  自从艺以来,徐丽仙曾演出过几十段长、中、短篇弹词和弹词开篇。代表作有《新木兰辞》《情告》《阳告》《六十年代第一春》《见到了毛主席》《年轻
期刊
上海著名曲艺作家梁定东先生,虽然年近古稀,但是人们依然喜欢叫他“阿梁”。  每每提起阿梁,曲艺圈内圈外的朋友都会拿这位“钻石王老五”说事,都关注和期盼着阿梁的幸福生活。作为相交四十多年的挚友,我一直在阅读着阿梁这本厚厚的“书”,感受并了解了藏在他心灵深处的爱恋。阿梁有他深爱着的恋人,这恋人就是他为之付出毕生心血和情感的曲艺。他说,我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为人们送欢笑,一生爱之,真情所致。  阿梁出
期刊
5月,评话名家吴新伯新创中篇评话《战马赤兔》在沪上演,作品由三国人物关羽与战马赤兔的选择与被选择,新创了关羽与曹将蔡阳有关忠义伦理信仰的冲突。整个故事写意、抒情,尤其琵琶、大三弦、古琴、大堂鼓、笛子等伴奏乐器的串场,使音乐与书情有机结合,是文学内涵与演艺形式俱佳的一部评话作品。为此,记者就《战马赤兔》的创作初衷、艺术特色及评话传承创新等问题采访了吴新伯先生。  记者:这些年您致力于创作演出和推广苏
期刊
碧落悠悠,  海上添筹。  瑶池上寿,幾千秋,  紫气祥云绕斗牛。  (过板)安期初献松岭酒。  阶前生瑞草,  筵上献金瓯。  海山遥祝无(卧牛)无疆寿。  苍松古柏神仙府,  缥缈云中无色楼。
期刊
白素贞(Susan Blader)从石玉昆到金声伯的研究  1962年白素贞在宾西法尼亚大学读书,修苏联文学。大四的时候她上了一门中国文化课,涉及的中国哲学、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与她所追求的人生观完全相符,她研究了孔子,了解了儒、释、道观念,很是喜欢。她说:“我不喜欢美国的个人主义,我更喜欢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1966年大学毕业的暑期,在继续攻读苏联文学硕士的同时,她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基础中文暑期班
期刊
5月14日, “青岛群星书场”揭牌仪式在青岛市文化馆隆重举行,并于当日举办首场演出及主题研讨会。山东省内众多曲艺家和曲艺爱好者汇集一堂,共同见证“青岛群星书场”启动。(曲讯)  原创中篇评话《战马赤兔》在沪首演  5月13日下午,由上海市曲协、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团)共同主办的原创中篇评话《战马赤兔》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了首场演出。此作品将评弹与民乐等音乐元素融汇整合,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评
期刊
在我记忆的海洋里,有一片闪光的浪花,一直激励着我,推动着我,使我在曲艺的创作航线上不断向前。这就是最早的全国曲协主席,《曲艺》杂志社主编,著名的说唱文学家赵树理同志,1964年初对我的一番教诲。  1963年冬天,我作为曲艺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到北京参加全国曲艺创作座谈会。当时,我是江苏省常熟县评弹团的编剧,在几位评弹演员的帮助下,写了《梅岭姑娘》《探女》《一只生蛋鸡》等反映农村生活的中短篇弹词,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