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知县郑板桥外出巡游(也就是今天的干部走访或者时髦点说调研),途中见一户人家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看完对联,眉头一皱,掉头就回去了,随行的下官被他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不一会儿,郑板桥气喘吁吁地回来了,一手拿着几件衣服,一手提着一块咸肉,肩上还背着一袋大米。他急忙敲开这户人家的大门,只见一家老小都蜷缩在床上,无衣御寒;灶里泠火秋烟,缺食无粮。郑板桥说:“都快过年了,这几件衣服、几斤肉,还有一袋子粮食,你们留下过个年。以后,有什么难事再来找我。”那家人一愣,认出他是热心接济穷人的郑板桥。于是,一家老小赶忙趴下磕头谢恩。出门后,随行的下官越想越纳闷,郑板桥不是神仙,怎么算到这家无粮无衣过年呢?郑板桥笑了笑,回答说:“人家大门上的对联不是写得明明白白吗?你看,这对联上有二三四五,下有六七八九,唯独缺一少十,那不就是缺衣少食吗?”
我们常常说数字是枯燥的,其实数字也可以表达出生动的意思来。上面的事例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在文章中用好数字,可以让文章满篇生辉,让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发出其它写作手法不可达到的妙意来。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但是他们也曾经发生过分歧。据说当司马相如在长安被封为中郎将时,由于自己觉得身份不凡,曾经兴起休妻的念头。
有一天,他派人送给卓文君一封信,信上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大字,并要卓文君立刻回信。卓文君看了信,信中唯独没有亿(忆),知道丈夫有意为难自己,十分伤心。于是她写下了如下一首数字信: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卓文君在信中,巧妙借助数字,表达了自从司马相如到达长安后,自己对司马相如日夜苦苦的相思,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司马相如背弃爱情誓言的谴责。而这种情感,借助数字的循环,表达虽然含蓄,但是情感却是淋漓尽致。最终收到奇效, 司马相如幡然悔悟,两人最终白头偕老。
而我们在阅读古代的诗歌中,也经常看到作者借助数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运用“千山”、“孤舟”、“独钓”等词语,形成对比,既扣住了永州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把漫天的雪景写得无限开阔,远远超出了视力所及,给人以无涯的想象。“鸟飞绝”、“人踪灭”是从大雪后的效果,启发读者去想象雪之大。后两句是画面的中心,是写“小”景和“实”景。孤独的渔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因为有渔翁,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有漫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从而表达了一种隐者高尚的境界。
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用“众鸟”、“尽”、“孤云”、“只有”等词语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同时把自己的情感隐含其中。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那样的孤独和寂寞,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让情感在数字的变化中表现得句句是情,处处是情。
而今天,却鲜有同学把数字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其实,在作文中用好数字,能够让我们在文字的描述中让情感尽情地展现。
如下面一则感动中国人物材料:
2002年,李灵从河南省淮阳师范学院毕业。她回家后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用家里20多万元的积蓄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在学校,她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在她的辛勤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学费全免,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7年来,李灵为了办学已经欠了8万元的外债。
为了自己学校的孩子能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阅读,李灵趁着放暑假,向父亲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她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沿街收购各种书籍。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她用汗水载回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我们对这则材料,可以选取许多个写作点,其实,材料中的数字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点。如我们分析后发现,这个时间跨度是七年(2002年-2009年):
七,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如果我们在后边加个“年”字,我们依然会无动于衷。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365天,再乘以24小时,再乘以60分钟,再乘以60秒,则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我们无法阅读甚至难以书写的数字。而李灵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脚步一步一步丈量完了这些数字,在这数字里,书写一曲伟大的爱的颂歌,教育的赞歌。让人性之美在数字里尽情展现。
在上面的描写中,我们将时间这个数字予以拓展和延伸,则让李灵的精神由抽象变得实在可感。当我们为数字惊呼的时候,对李灵的赞美之情也就尽情地在文字中展现出来,使得李灵的精神不再是那么的空泛。而这样的描述方式,是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的写作对象的。当然,我们还可以采用直接铺陈数字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观点:
7年、20多万、300多、7个、8万,这些数字都是抽象而无任何实际意义的。但是当这些数字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与一个名字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们就不再是那么抽象,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伟大精神的体现。李灵,就是用7年的艰辛努力,用家里的20多万积蓄,让从零开始的学校发展到7个班、300多学生,因为免费办学,欠下了8万元的外债。从而谱写了一曲伟大的爱的颂歌。
通过上面的陈述,我们就把看似抽象而凌乱的数字连接起来,在连接起来的描述中,阐述出了李灵的伟大精神。借助数字,就把她的事迹变得具体起来,而后面的精神阐述也就有了真正的依托。
水无常态,依势而定。同样的道理,数字的运用,也需要依据自己的写作表达需要,置放于一个合理的情景。这样就能够让看似枯燥的数字生发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新意,传递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来。
我们常常说数字是枯燥的,其实数字也可以表达出生动的意思来。上面的事例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在文章中用好数字,可以让文章满篇生辉,让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发出其它写作手法不可达到的妙意来。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但是他们也曾经发生过分歧。据说当司马相如在长安被封为中郎将时,由于自己觉得身份不凡,曾经兴起休妻的念头。
有一天,他派人送给卓文君一封信,信上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大字,并要卓文君立刻回信。卓文君看了信,信中唯独没有亿(忆),知道丈夫有意为难自己,十分伤心。于是她写下了如下一首数字信:
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卓文君在信中,巧妙借助数字,表达了自从司马相如到达长安后,自己对司马相如日夜苦苦的相思,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司马相如背弃爱情誓言的谴责。而这种情感,借助数字的循环,表达虽然含蓄,但是情感却是淋漓尽致。最终收到奇效, 司马相如幡然悔悟,两人最终白头偕老。
而我们在阅读古代的诗歌中,也经常看到作者借助数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运用“千山”、“孤舟”、“独钓”等词语,形成对比,既扣住了永州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把漫天的雪景写得无限开阔,远远超出了视力所及,给人以无涯的想象。“鸟飞绝”、“人踪灭”是从大雪后的效果,启发读者去想象雪之大。后两句是画面的中心,是写“小”景和“实”景。孤独的渔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因为有渔翁,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有漫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从而表达了一种隐者高尚的境界。
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用“众鸟”、“尽”、“孤云”、“只有”等词语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同时把自己的情感隐含其中。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那样的孤独和寂寞,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让情感在数字的变化中表现得句句是情,处处是情。
而今天,却鲜有同学把数字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其实,在作文中用好数字,能够让我们在文字的描述中让情感尽情地展现。
如下面一则感动中国人物材料:
2002年,李灵从河南省淮阳师范学院毕业。她回家后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用家里20多万元的积蓄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在学校,她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在她的辛勤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学费全免,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7年来,李灵为了办学已经欠了8万元的外债。
为了自己学校的孩子能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阅读,李灵趁着放暑假,向父亲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她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沿街收购各种书籍。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她用汗水载回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我们对这则材料,可以选取许多个写作点,其实,材料中的数字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点。如我们分析后发现,这个时间跨度是七年(2002年-2009年):
七,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如果我们在后边加个“年”字,我们依然会无动于衷。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365天,再乘以24小时,再乘以60分钟,再乘以60秒,则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我们无法阅读甚至难以书写的数字。而李灵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脚步一步一步丈量完了这些数字,在这数字里,书写一曲伟大的爱的颂歌,教育的赞歌。让人性之美在数字里尽情展现。
在上面的描写中,我们将时间这个数字予以拓展和延伸,则让李灵的精神由抽象变得实在可感。当我们为数字惊呼的时候,对李灵的赞美之情也就尽情地在文字中展现出来,使得李灵的精神不再是那么的空泛。而这样的描述方式,是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的写作对象的。当然,我们还可以采用直接铺陈数字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观点:
7年、20多万、300多、7个、8万,这些数字都是抽象而无任何实际意义的。但是当这些数字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与一个名字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们就不再是那么抽象,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伟大精神的体现。李灵,就是用7年的艰辛努力,用家里的20多万积蓄,让从零开始的学校发展到7个班、300多学生,因为免费办学,欠下了8万元的外债。从而谱写了一曲伟大的爱的颂歌。
通过上面的陈述,我们就把看似抽象而凌乱的数字连接起来,在连接起来的描述中,阐述出了李灵的伟大精神。借助数字,就把她的事迹变得具体起来,而后面的精神阐述也就有了真正的依托。
水无常态,依势而定。同样的道理,数字的运用,也需要依据自己的写作表达需要,置放于一个合理的情景。这样就能够让看似枯燥的数字生发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新意,传递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