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世掌门人陈小旺 传拳海内外 传奇半世纪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出身于河南陈家沟武术世家,苦练几十载继承家传武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大家。他离乡几十载,每年行程都要绕着地球转五圈,来回奔波于四十多个国家之间传授太极功夫。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各国拳友的赞誉,他就是陈氏太极拳第十九世掌门人、国际太极大师陈小旺。
  日前,北京广播电视报与陈氏太极联合成立的陈氏太极文化推广办公室在北京鸟巢举办“首届陈氏太极全民健身”活动,作为陈氏太极文化推广办公室名誉顾问,陈小旺特地从海外赶来参与此次活动。活动间隙,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深情讲述了陈氏太极的前世今生以及自己的往昔经历。
  父亲的惊人技艺让他立志练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周易》中的这两句来概括太极拳大师陈小旺的童年状态似乎非常恰当。
  天地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离不开必然和偶然这两者,正是这二者促成了陈小旺太极拳大师之旅的缘起。所谓必然因素,用陈小旺自己的话说就是“生在这个太极拳世家,就必须要练习武术,更要继承先人留下的技艺,没的可选择。”
  陈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传至陈小旺是第十九世。陈小旺出生于1945年,他6岁开始习武,7岁接受父亲陈照旭正规训练,练习家传太极拳。由于时代的原因,父亲教拳主要是在黎明和夜里,陈小旺年纪小,瞌睡大,心里很不痛快。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学拳是被动的,是父亲逼着才学的。因此学了两年,仅学会了老架一路。
  常言说敬业源于兴趣,而兴趣往往来自荣誉感。对于童年懵懂时的陈小旺来说,让他真正迷恋上自家的太极拳,偶然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陈小旺说:“那还是在我8岁的时候,已经开始练习太极拳,但对太极拳没多少兴趣。一次,由于在某个场合,父亲出神入化的太极拳搏击技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那次是我随父亲到本家亲戚陈立志家去玩,屋里好多人说说笑笑十分热闹。陈立志人高体胖,体重足有90公斤,拳也练得很好。这个人爱开玩笑,平时好对别人搞点突然袭击。他见我父亲来了,突然从背后扭住父亲的手臂说:‘这一招你咋解?’当时我父亲对陈立志说:‘你作死哩?快松手!’”陈立志不但不松,反而用劲更大。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父亲顺势向下一撇,全身一抖!陈立志刷的一下头朝下脚朝上被弹了起来,斜着向空中飞去,脚几乎碰着了房梁。一屋人都惊呆了,这跌下来还不摔个半死!但见父亲一个箭步上去,稳稳接住了将要落地的陈立志。全屋人虚惊一场,纷纷赞叹我父亲太极功夫了得。事后我曾问陈立志当时是什么感觉,陈立志说,被弹起来后两眼发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通过这件事,陈小旺真切地认识到了太极拳的威力,使他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这成了他下决心学拳的转折点,自此开始自觉学拳、练拳。
  其实,在陈小旺的习武生涯中,还有一件事对他触动极大,那是他12岁那年,一次他独自一人去外地亲戚家,长途汽车来了,车上挤满了人,年纪小又孤身一人的陈小旺站在车上很是可怜,于是就有好心人和他攀谈,问起他的家人,当车上的人得知陈小旺是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传人时无不肃然起敬,当得知他的祖父是太极拳大师陈发科、父亲是陈照旭后,一车的人都争着给他让座。这件事给了陈小旺很大的震撼,获得巨大的荣誉感同时,也让童年的陈小旺深深感知自身的责任重大。
  谈及童年往事,陈小旺说:“这两件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但当年我很少跟外人说起这些事情,因为我自己武艺不精,觉得如果不苦练家传武艺,不但愧对先贤,而且还有卖弄之嫌。”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中的这段名言堪称陈小旺少年时代习武的真实写照。说起来很有趣,太极拳的最高境界讲究的是平衡和平和,对于陈小旺而言,这一切却是在动荡和贫困中修炼而来。
  上世纪50年代末,陈小旺的父亲陈照旭不幸去世。痛失亲人,同时也失去了武学上最好的老师,这时的陈小旺清楚地意识到继承家传拳术的重任落到了自己的肩上。为了延续家传绝学,年少的陈小旺师承堂伯陈照丕、叔父陈照奎开始习拳。那时记得父亲生前常教诲他:“你爷爷日练拳三十遍,三十年不辍。不刻苦修炼,就难继承家传。”于是,他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一天三十遍,一年万遍拳”这十个字,贴在床头激励自己。陈小旺说他那时随伯父陈照丕学太极拳时相当刻苦,经常一个人到陈家沟的东沟裹去练,到村子南面的小河边练,到黄河滩上练。只有沉浸到太极拳的境界中,陈小旺才能忘记生活中的烦恼。他常常是练一遍拳在墙上划一道痕,直到墙上划够三十道痕才算完成一天的任务。当时,陈小旺的家庭景况十分困难,少吃缺穿,因而他除了冬天练拳穿衣服外,春、夏、秋三季他多是赤脚光膀子练拳,饥了喝口水,累了歇一会,腿肿了再练到消,脚烂了咬紧牙,但一天三十遍拳决不能少。
  习武二字说说容易,但真要持之以恒则很难。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家庭成分等原因,在加上父亲的早逝,陈小旺上学时经常受到一些人的为难,被逼之下,陈小旺选择放弃上学,但他却在劳动和练拳之余,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一本字典在家自学。三年困难耐期,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陈小旺的身体极度虚弱,几遍拳走下来,气喘不止,虚汗直冒。母亲心疼得掉泪,说:“小旺,你就歇几天吧。”“只要还能动,我就要练拳!”陈小旺几乎是咬着牙说出了这句话。那一段困难时期,陈小旺妈妈曾带着他出去讨饭。一路上饿得肚子咕咕叫,到了人家门前,妈妈把碗一递,让他去向人家说说好话,讨一碗饭吃。陈小旺说:“妈,我肚子不饿了!”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做个有骨气的人啊!这句话可以说不但激励着我走过童年,也成就了我今后的人生之路。”对于困苦往事,陈小旺如是说。那一段漫长的少年时代,陈小旺先后做过木匠、泥瓦匠、砖瓦窑工人。这些工作都是重体力活,但能吃饱饭,吃饱饭就能练拳。干活时,他把太极拳的动作糅进去。为了省钱,他和兄弟们还曾去60多公里外的煤矿运煤,—平车1000多斤煤,要走整整一天,半路上带点馒头啃啃……   偶然参加全国大赛让他一战成名
  与陈小旺有过深谈的人应该都不难发现,这位武术大家更像是一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面对记者,谈及这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陈小旺喜欢脱离狭义的个体看待问题,他说:“纵观历史上武术的流传,其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的,有高峰时期,也有低谷时期,这与社会氛围和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作为个体而言,我经历过低谷时期,但我能做的就是曲中求直。”对于自己的太极拳造诣,陈小旺则说:“任何一种技艺的修炼都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深知如果每天练不够量,是不能达到一定境界的。年轻时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规定,每天必须要练三十遍,不但要风雨无阻,就算有其他事情耽误了,也要不睡觉把这些补上。那时生活很苦,也很艰难,我做过很多工作,但业余时间几乎都在练拳。有时因为工作原因,只能晚上有时间练拳,有时已经很困了,但还是要逼着自己站在院子里练习,一遍不能少。有一次实在是困了,就站在院里稍微闭了一下眼睛,结果站着睡着了,等醒过来都快天亮了,就这样,还是要把规定的数量练完。那时我做过一段工厂的推销员,一天到晚走南闯北,每到一个地方办完事就回住处练拳,由于长年奔波,加上营养不良,我患上了脚气,一次买了一种药膏,结果过敏中毒,双脚的脚趾全都肿了起来,就是这样,我也硬是咬着牙用后脚跟着地,一遍没少把规定的拳练完。当然,任何一门技艺都是一样,光练是一方面,还要加上思考。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想练到火候,一个套路就够了。而什么都会,却不等于这门技艺不失传。”
  常言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上世纪70年代末,在伯父照丕、叔父照奎的指导下,苦心研习太极拳的陈小旺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1978年,全国武术表演赛在湖南湘潭举办,陈小旺前往观摩,大会期间,几个知名的武术教练、领队听说陈小旺功夫不错,特让河南教练乔彪引见,说交流一下。一位市级摔跤冠军用摔跤的所有招式过招,都被陈小旺用太极拳一一化解。第二年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陈小旺作为特邀代表作了表演。从而,陈小旺脱颖而出,成为河南省武术队正式队员兼教练。上世纪80年代初,陈小旺连续获得全国武术大赛冠军、河南省全运会太极拳冠军等。由于在比武赛场上所向披靡,当年中央电视台还专门为陈小旺做过一个专题片。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陈氏太极拳》中,陈小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陈氏太极拳的风采。影片中,陈小旺那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蹿蹦跳跃的拳姿,把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许多武术爱好者就是通过这部电视片,认识陈氏太极拳、认识陈小旺的。与此同时,陈小旺多次参加中国武术太极拳比赛和国际武术邀请赛,从1980年到1982年,他连续三次获得中国武术比赛的太极拳冠军;1985年参加西安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他以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技艺,获得冠军。
  那一段时期,真正让世人见识到陈小旺出神入化的武学技艺的机会是1982年10月在豫北重镇新乡举行的河南省太极拳推手大赛上。那次大赛,陈小旺获得了重量级冠军,闭幕式上,应几千名观众的请求,陈小旺出场表演。小旺打完太极一路,向观众弯腰致意,微笑退场。但是,暴风雨般的掌声又把他拉了回来。小旺抖擞精神,又表演了太极二路,表演结束后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观众硬是不让陈小旺下场。整个体育馆水泄不通,到处都是激情亢奋的人,陈小旺感到几千双热辣辣的眼睛里透出的是期待、信任和鼓励,于是他走到扩音器前,说道:“我给大家表演一下解脱,请观众席上随便上来两位同志。”四五个健壮的小伙子走上台子。小旺和他们——握手,选择其中两位公安战士做表演的合作者。只见他扎个马步,让两位公安战士分别扭住他的一条胳膊,擒拿到他的背后。两位公安战士拧住小王的腕关节和肘关节,往上,再往上,使上了浑身之力。小旺问:“拿紧没有?”答曰:“拿紧了。”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小旺两膀微微一抖,两只手臂同时解脱出来,两位公安战士双双前扑三四步,跌倒在地。整个体育馆沸腾了,人们不禁由衷赞叹:“太极神功名不虚传!”
  用武艺和武德让对手深深折服
  世上之事,不但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有时人生还要面对防不胜防的有意挑衅,尤其是习武之人,这一风气古来有之。面对挑战甚至是挑衅,有人喜欢见招拆招、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人则喜欢点到为止、以和为贵、以德服人、化干戈为玉帛,甚至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纵观半个世纪的习武生涯,陈小旺无疑属于后者。
  上世纪80年代初,陈小旺不但在赛场上取得一系列骄人战绩,而且他还获得中国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颁发的武术贡献奖,并任职为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主席、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那一段时期,陈小旺还广泛传播陈氏太极拳,他辅导过的学生数以万计。他培训了许多太极拳运动员,许多国内、国际比赛的太极拳冠军就出自他的门下。同期,陈小旺还涉足影视,参加过《太极神功》、《神丐》、《陈氏太极拳》等影片的拍摄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有关陈氏太极拳的书籍很少。为了继承、发展、普及陈氏太极拳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陈小旺编著了《世传陈氏太极拳》、《陈氏三十八式太极拳》等书籍,还发表了《论陈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陈氏太极拳的发劲》、《陈氏太极拳的抖杆》等多篇论文,丰富了太极拳的理论研究。陈小旺还出版了有关陈氏太极拳的拳、器械、推手等录影教学片,以多种语言在国内外发行。至此,陈小旺确立了自己的武坛地位和名望。但地位和名望往往也伴随着接连不断的挑战。
  1985年5月,应日本最大的太极拳组织三浦英夫之邀,陈小旺出访日本。日本武术界不但为陈小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还特地安排他到东京、京都、大阪等大城市进行访问表演。每到一地,陈小旺等人的精彩表演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也有人怀疑中国功夫。一天晚宴后,三浦英夫和翻译有事出去了,陈小旺和几名中国团员正在散步,突然,只见一名身穿日本武士服装的彪形大汉走到陈小旺面前,向他举起两个拳头挑战。这个人因为衣着特别,很多人见了他都鞠躬,所以早已引起了陈小旺的注意。根据当时的外交政策,是不允许出任何问题的,所有活动都必须事先请示。因此,小旺想:“输赢都不好交代,语言又不通,只有先缓和一下气氛再说。”正想着,对方已等不及了,冷不防一个冲拳已击将过来,小旺急忙侧身用手叨住他的手腕,将其劲道化掉,并摆手示意:有话好说。不料对方突然上步,又打来一记窝心肘,围观的人们并没有看清小旺如何动作,那个日本武士已“啪”的摔在地上。在场的日本人纷纷指责武士:“不懂礼貌,搞突然袭击,丢人!”那武士爬起来后,声如虎啸:“我是一个日本武士,武艺上不如他,但精神上我不服输!”事后,小旺才知道他是日本国的著名武士,名叫江口允章。江口允章终被陈小旺的太极功夫所折服,代表团回国后,他便带领七个学生到郑州向陈小旺学习太极拳,以后年年都带一批人来。   1987年4月,陈小旺随河南省文化代表团访问新加坡。新加艘为欢迎中国代表团,制作了一万张巨型广告画,在全国张贴。4月14日,中国艺术家在新加坡海滨广场表演。观众人山人海,新闻记者也来了很多。陈小旺表演结束后,上来一个一米八五的大个子,自称和陈小旺同姓,名叫陈世润,是南少林弟子。他说:“听说你能解脱反关节,我能不能领教一下?”陈小旺说可以。陈世润变反关节扭住了小旺。小旺马上感到对方的力量很大,含笑问道:“好了吗?”对方说:“好了。”但见陈小旺肩膀略一晃,陈世润便撒手倒退几步。陈小旺说:“我试一下你吧。”对方说可以。结果小旺一下子把他按倒在地,双方都笑了。最后,陈世润又叫上来三个小伙子,加上他,每两人合力反关节扭住陈小旺一条胳膊,连续三次都被陈小旺弹抖摔开,全场掌声雷动,都为陈小旺喝彩。
  其后在东道主为河南省文化代表团举办的盛大晚宴上,酒过三巡,突然过来一个名叫林近平的壮汉对陈小旺说:“听说你非常厉害,我也想领教一下。”一向不想与人比试武功的陈小旺借故推辞说:“今天酒喝多了,穿的又是木底高跟鞋,改天再说吧。”但对方坚持要领教,一见有人挑战陈小旺,参加宴会的人们都来了兴致,也不喝酒吃菜了,闹哄哄嚷着要看比武。眼见推辞不掉,陈小旺只得同意比试一下,同时他还对林近平说:“要上你们就上两个人,这样才值得玩一下。”林近平当年37岁,是新加坡国家柔道队教练,对擒拿反关节很内行。见陈小旺出口叫上两个人,似有轻视他的意思,很不服气。便叫上来自己的一个朋友,也是一位武林高手,一心要掀翻陈小旺。陈小旺弯下腰,让他们一人反关节扭住一条胳膊,并说:“你们说拿好了以后,我再动手。”等林近平两人说拿好之后,陈小旺闪电般一转身,猛一抖,那两人瞬间全倒在地上。连续三次比试,那两人倒地三次,宴会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最后,三人站在台中央向大家施武术礼。陈小旺转身准备下台时,突然感觉身后有人扭住了他的左胳膊,台下的看客都连连惊呼“不好”,陈小旺回头一看,只见林近平对他的偷袭已形成“大背跨”姿势,正要发力。凭借着良好的意识和过人的技艺,但见陈小旺只轻轻一抖,林近平瞬时被甩出一丈多远。林近平爬起来后连声称赞:“中国功夫厉害!太极拳厉害!”
  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了一系列的挑战的陈小旺已经名扬海外、声名远播,武术界称赞陈小旺的太极功夫已达到了“周身无处不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境界,“已经站在了当代武术的巅峰”!
  孤身一人海外传艺勇做开拓者
  纵观陈小旺的武学生涯你会发现,与传统的武术大师隐居遁世、孤心修炼的处世观截然不同,他无疑更具现代意识和开放观念,只身远走海外推广传播陈氏太极拳和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笔。
  上世纪80年代末,陈小旺已经是声震九州、享誉海内外的武术大家,但功成名就之时,他却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不解的决定,放下国内的一切,只身闯荡海外,为陈氏太极拳的传播与普及做一个开路者。1990年,陈小旺抛下国内如日中天的太极事业,孤身一人前往澳大利亚谋求发展,这在当时的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
  谈及当年事。陈小旺说:“其实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传统文化,特别是武术要发展,就必须要推广传播开来。我当时也没有多大的抱负,只是想当一个点火者,到世界各地展示陈氏太极拳,教授一些学员,然后再靠这些学员来教更多的人学习太极拳,我相当于带去火种。1990年,我先到澳大利亚,之后又去了很多国家。刚到国外那些年,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人生地不熟的,没少遭罪。最大的困难是外国人对太极拳不了解,不接受。记得那时在德国柏林,看到两个在公园习练太极拳的德国人被带到警察局,原因是警察怀疑他们有神经病。如今,随着太极拳的普及,这一老少皆宜,集养生与技击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已逐步为世界不同肤色的人们所喜爱。人们不仅争相练习,这些年的变化很大,这与我们国家加强对外宣传及许多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两手空空、白手起家陈小旺使陈氏太极拳在澳洲落地生根,并成立了“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他自己亲任会长。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这个太极拳总会已经遍布世界四十多个国家,有五十多个分会,会员达十多万人。多年来,陈小旺已辅导并培养出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太极拳选手:多次国内、国际太极拳大赛冠军得主丁杰;全国传统太极拳、剑、推手比赛,65公斤级推手亚军毋乃秋;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太极拳冠军单伟;全国煤矿武术运动会太极拳冠军彭杨锁;上海中日太极拳、剑比赛太极拳冠军、日本女选手中村朱杏;武汉国际太极拳、剑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日本选手远腾清彦;日本全国太极拳冠军及川真;马来西亚全国太极拳冠军王春清,亚军赵汉源;全美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三项冠军得主任广义等。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他培养太极拳健将300余名,学员有十几万人。其中有多人获国际和全国武术比赛冠军。他足迹遍布五大洲,为中外文化交流、推广普及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年,陈小旺总是在世界各地奔波,今天在美洲,明天飞欧洲,一年的总行程要绕地球五圈。他还经常到国内参加各种太极拳活动。“我自己虽然很辛苦,可是,看到太极拳日益在世界各地普及,世界太极拳的人口快速增长壮大,我心里仍然非常高兴。”
  与陈小旺有过接触的人都会发现,除了太极拳文化推广传播的话题,对于个人经历的艰苦困难,他几乎很少提及,甚至只是一笑带过。俗语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身闯荡海外这么多年,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自不会少。这一点,从记者此前采访陈小旺的侄子、陈氏太极二十世嫡宗传人陈自强的讲述中不难窥知一二。据陈自强介绍:“现在可以说,二伯陈小旺是国内外太极拳界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可是,大家都不知道,当初他只身去国外,最初的3年中他都没有跟家里联系。那3年,我们都以为他不在人世了。直到3年以后,他在国外已经很稳定了,才打了个电话回来。他虽然是勤奋好学,自学大专毕业,但在那个年代并没学过英语,所以言语不通,在国外推广太极拳,阻力多大可想而知。有一次他从一个国家去另一个国家,弟子帮他写好了英文的纸条,怎么乘飞机,怎么吃饭、买面包。二伯说,最重要的是要教他怎么找厕所。所以他学的第一句英语是:请问厕所在哪里。过去,人们把拳师出外授拳奔波叫做‘云游’,他是真正的‘云游’了,他一年到头在各个国家之间穿行,终年只身来去,居无定所。长年在外,作为太极拳的传人,他不时会接到武林同道的挑战,但在二伯一生中,还没有被打败过。习武之人,武德最重要。二伯在世界各国传拳,遇到求教或比武之人甚多。多年前,有个海外高手找我二伯切磋推手,这个人上来一试,二伯宽厚,采取守势,一直不发力,双手护身密不透风,这在行内人一看,高下立刻见了分晓。那人心急了,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力直攻胸门……这段视频现在网上依然可以见到。”   心系故土的他热情回报桑梓
  除却那些传奇经历之外,陈小旺给记者留下的一个最大印象,就是言谈举止中不时流露出的浓郁乡情。
  自1990年移居澳大利亚后,一直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普及的陈小旺,一年中有10个月以上的时间几乎都在各国巡回授拳。有时待在澳大利亚的时间加起来不过10多天,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极少。但恋乡情结极浓的他多年来一直保留回乡过年的习惯。“再忙、再累,只要家乡一声召唤,我一定马上飞回来。”作为陈家沟村多年来培养出的名师,身在国外的陈小旺却常常牵挂家乡建设和家乡的亲人,一直思忖着如何回报桑梓。
  近年来,陈小旺每年都抽出大量时间,回国参与各种有关太极拳文化的推广活动,为国内的太极拳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尽自己的一份力。
  今年1月陈小旺出席中央电视台《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同时入选中华武术30年最具影响力人物,并做客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栏目。今年1月31日,陈小旺在北京正式发布陈小旺九式太极拳,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陈小旺九式太极拳。今年3月陈小旺成功举办九式太极首期培训班……
  除了参与与太极拳文化相关的活动,陈小旺还积极参与国内的电视娱乐节目的录制,2012年9月,陈小旺做客湖南卫视《谁与争锋》,节目中,陈小旺接受了一系列挑战,包括与柔道高手对决以及面对20人同时用力推他,均以陈小旺胜利告终。同时在节目中,陈小旺还以太极站桩功战胜亚洲大力士龙武,赢得了比赛。对于很多电视观众来说,正是通过这一档电视节目才真正领略了太极拳的非凡功力和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从而开始关注太极拳,开始学习太极拳,也渐渐开始迷恋上了太极拳。
  对于参与这档电视节目,陈小旺说:“我其实很少看电视节目,也对国内的电视节目不太了解。湖南卫视《谁与争锋》节目之前一直邀请我,因为时间关系一直没能成行,后来盛情难却,于是我就参与了这一次的节目录制。我觉得电视节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有很大的收视率,这对于推广太极拳和引导全民健身很有宣传的作用,于是我也很乐意参与其中,能通过这个节目让很多人从此爱上太极拳,对我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多年漂泊在外,其实我最惦念的还是国内。我是祖国培养出来的。我所获得的荣誉也是祖国给的。我这身太极拳功夫就是在陈家沟练出来的,是陈照丕、陈照奎两位老师口授身传,一招一式传授给我的。祖国是我的根,陈家沟是我的根,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我的祖国,不会忘记我的家乡,不会忘记我的老师的。这些年我在国外就是为了传播太极拳,扩大太极拳在世界上的影响。现在,在国家的大力支持推广下,太极拳在世界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发展,我感到很欣慰,我更愿意为中国的太极拳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出身贫寒的陈小旺尽管这些年来收入不菲,但却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在国外授拳,能住在学生家里,他从不花钱去住旅馆,出外授拳能坐火车决不坐飞机,出门时在家乡做的一身练功服,也陪伴了他十多年。但对于每一次义捐活动的邀请,他都慷慨应允。陈小旺的书法刚劲有力,柔中见刚,在武术界颇有名气,许多书法作品为海内外拳友收藏。一次到马来西亚巡演,当地一所筹建中的中国小学负责人找到他,希望他能为该所小学进行义捐,百忙之中的陈小旺欣然答应。活动当天,陈小旺挥毫泼墨,他的几幅书法作品在几分钟内就被当地商家高价收藏。第二天,《陈小旺挥毫捐万元》的报道见诸报端,在当地成为美谈。
其他文献
她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女子。16岁就考进了纽约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供职于美国东方航空公司。她本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波澜不惊地过下去,但一则招聘启事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  “什么,你要去当模特?简直是疯了。”当周围的人知道了她的想法后,无不发出这样的感叹。也难怪,那一年,她已经27岁了,对于模特这个行业来说,确实已经不年轻了。何况她的身高也只有1.65米,而且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但是不管周围的人怎
期刊
近几年来,反映大唐名相狄仁杰的文学、影视、游戏作品可谓层出不穷,奈何各类作品大都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神探,这其实是不对的,历史上的狄仁杰更接近于一个法官。但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却不是办厂多少奇案、大案,而是对于李唐的中兴,居功至伟!  狄仁杰,字怀英,唐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出生在并州(今太原一带)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父狄孝绪曾任尚书左丞,其父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  早年事迹,被闫立本称为“河曲
期刊
不久前,苏联元帅库利科夫于莫斯科病故,享年91岁。库利科夫之死令不少人叹息:强大的红色帝国解体22年后,一度令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瞩目的苏联元帅,如今只剩下了两位,而且都是风烛残年的老人。随着这样一个颇多故事的群体慢慢淡出公众视野,他们代表的一个时代也渐行渐远。  军事大国的见证者  1935年9月22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在红军中实行军衔制》的决议,规定:“苏联元帅”军衔,
期刊
他接拍的第一部剧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位足球教练,从此与足球结缘。他说,看足球有看足球的快乐,踢足球有踢足球的快乐,即使没有球可看、可踢的时候,聊聊足球也是蛮有趣的!如今,他又爱上了写书法、学画国画,为他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  从影四十余年的“老戏骨”王庆祥在屏幕上塑造了诸多成功人物形象,其主演的《生死抉择》、《天下粮仓》、《天国传奇》等颇具影响的影视作品,不仅让他夺得了多项国家级影帝的荣誉,
期刊
国民政府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鄂西前线壮烈殉国后,副总司令冯治安将军继任为总司令。本文作者的父亲尹心田,曾任国民政府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官处少将处长。第三十三集团军总部从湖北钟祥迁至瑚北南津沐浴后,鄂西前线进入一个相对平静时期。由于尹心田的关系,本文作者得以随军生活,并与冯治安有近8年的近距离接触。在此,他将其儿时印象中的冯治安做一简单回忆,以期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冯治安形象。 
期刊
李开复:朋友倒霉时我们还是朋友  有一次,李开复打算邀请朋友来家里小聚。这时旁边有人指着客人名单说:“这个人不能请了。他在金融投资上栽了大跟头,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人们都知道他现在的情况,你把他请来只会让他更难受。”李开复听后坚决地摇了摇头说:“当一个人发达时,我们是朋友;当他倒霉时,我们还是朋友。不能因为朋友出了事情就故意绕开他,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大家的支持。所以,这个朋友我不仅要请,还要亲自把
期刊
从我住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对面床上的那对夫妻便一直小声地争吵着,女人想走,男人要留。听护士讲,女人患的是胶质细胞瘤,是脑瘤的一种。从他们断断续续的争吵中,一个农村家庭的影子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女人46岁,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儿子念高一;十二亩地、六头猪、一头牛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医院的走廊里有一部要插进磁卡才能打通的电话,几乎每个傍晚,男人都要到走廊去给家里打电话。男人的声音很大,虽
期刊
1939年3月,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主力挺进山东,其时,当地有日、伪、顽、杂、匪等多种武装,115师新来乍到,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罗荣桓积极团结一切进步力量,纵横捭阖,打击日寇。  这期间,罗荣桓和不少有民族正义感和爱国心的“山大王”结为兄弟,并引导他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鲁南交下的万春圃,就是这些“山大王”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  “山大王”家住进八路军“大长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
期刊
张心庆的父亲是张大千,享誉画坛,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一大千”。而作为一代名家的后代,张心庆手中并没有一幅父亲的遗作。她的晚年,选择在上海南汇一家养老院,简单朴素地生活。张心庆说:“虽然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遗产,但他留给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财富,这才是真正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  浦东南汇乡间,一座正在修葺的不起眼的养老院。步行穿过曲折的楼道,我们辗转来到张心庆女士的房门前。开门的是一位瘦小
期刊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的完善和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进行观念更新和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