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创新教育是关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新时期语文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指导学法、传授规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的方法是现有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是掌握了多种问题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强化思维培养,尤其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达到多元互补,多层巩固,形成习惯的目的。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激励学生大胆问问题(特别是重点难点问题),多侧面、多角度、求新求异去解决问题,如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比较中探索求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在相同点与不通点的辨析中,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掌握比较规律,增强自学能力和辨析能力。众所周知,创新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良好思维品质是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选择不同学具进行,从中培养兴趣,有兴趣,就能更好的去发展创新。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
三、创设某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有利于创新教学的氛围
《教育学》告诉我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时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创设某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怀着探索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启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平实自然,却是蕴含着至爱深情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但面对这群物质生活较优裕的孩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于是,课上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满文军充满深情的歌曲《懂你》,领悟了歌词的含义后,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叙述一件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好多同学动情地谈起了自己的经历。这样,以此切入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而且班级也形成一个很融洽的气氛。
四、进行逆向、发散思考,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在阅读作品时,我们主张不但要顺思,而且要反思。如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对玛蒂尔德的解读就可以从正向与逆向两个方面去思考。可以说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但用“人本”理论去分析,就可以看到她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坚强、纯真、质朴、讲信用、吃苦耐劳、对命运努力抗争等。人物形象的矛盾与复杂,构成了艺术典型。我们如果用固定的思维思考问题,那就只能看到一层不变的东西,假若在顺思之后,再作一番逆向思考,那就会领悟到意想不到的内容。
此外,在阅读中还可进行发散思考。如阅读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作发散思考:可将“落花时节”与诗中“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当是指春天;可将“落花时节”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是说李龟年昔盛今衰的境况;可将“落花时节”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应是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叹;可将“落花时节”与唐代的状况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可视为对国运的感慨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一、指导学法、传授规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的方法是现有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是掌握了多种问题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强化思维培养,尤其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达到多元互补,多层巩固,形成习惯的目的。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激励学生大胆问问题(特别是重点难点问题),多侧面、多角度、求新求异去解决问题,如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比较中探索求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在相同点与不通点的辨析中,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掌握比较规律,增强自学能力和辨析能力。众所周知,创新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良好思维品质是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选择不同学具进行,从中培养兴趣,有兴趣,就能更好的去发展创新。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
三、创设某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有利于创新教学的氛围
《教育学》告诉我们: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时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创设某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怀着探索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启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平实自然,却是蕴含着至爱深情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但面对这群物质生活较优裕的孩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于是,课上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满文军充满深情的歌曲《懂你》,领悟了歌词的含义后,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叙述一件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好多同学动情地谈起了自己的经历。这样,以此切入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而且班级也形成一个很融洽的气氛。
四、进行逆向、发散思考,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在阅读作品时,我们主张不但要顺思,而且要反思。如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对玛蒂尔德的解读就可以从正向与逆向两个方面去思考。可以说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但用“人本”理论去分析,就可以看到她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坚强、纯真、质朴、讲信用、吃苦耐劳、对命运努力抗争等。人物形象的矛盾与复杂,构成了艺术典型。我们如果用固定的思维思考问题,那就只能看到一层不变的东西,假若在顺思之后,再作一番逆向思考,那就会领悟到意想不到的内容。
此外,在阅读中还可进行发散思考。如阅读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作发散思考:可将“落花时节”与诗中“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当是指春天;可将“落花时节”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是说李龟年昔盛今衰的境况;可将“落花时节”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应是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叹;可将“落花时节”与唐代的状况联系起来思考,“落花时节”可视为对国运的感慨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