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中国传统坐具造物技术中的构造结构特点与技术,活化应用于现代生活家具设计产品中,实践调查传统造物工艺,亲身体验文化浙江浓厚氛围,并在传统坐具传统造物技术的类别、内涵、应用和传统造物技术、如何延续体现现代生活方式等专业研究方面有所提升。在活动中引导社会关注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开拓造物技术的创新创意。
关键词:传统造物工艺;方材高扶手南官帽椅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87-1
一、引言
为了响应浙江财经大学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以2013年度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传统造物技术的中国结艺在家具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Y201329350,负责人:李瓯)为依托,由分团委书记及专业教师(课题负责人)带领学生骨干一行8人来到了浙江台州皤滩古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传统坐具造物工艺的考察研究,以古镇上传统家具样式最为丰富、保存也相对完好的妓院建筑(春花院)作为主要考查点,并以其中所设的南官帽椅(西厢房)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太师椅(正厅)、条凳(天井)、坐墩(闺房)作为比较对象,进行拍摄、测量、绘图、建模、比较等研究作业。通过大学生的实地基础调研,亲身体验文化浙江,乡野考察结合专业实践,以期多少可以看到皤滩古镇这个时代的木作(工艺)水平,一点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一点文化内涵,为专业实践积累一点宝贵的一手资料,活化应用于现代生活家具设计产品中。
二、明式南官帽椅
本文考察的主对象为皤滩古镇春花院西厢房内的明式方材高扶手南官帽椅,名称是历史风格结构特色地理派系造型加上功能的复合词:明是明代;明式是风格;方材是全身部件剖面为方形;高扶手是扶手后部位置特高,进步搭脑稍低,接近圈椅;南是地理,即江南,指苏州一带的工匠派系;官帽是造型分类;椅是有靠背(另附扶手)的坐具。名字非常复杂,但造型十分简洁,为硬木家具,属于扶手椅的一种,是外来扶手靠背椅逐渐汉化的产物,定型于宋代。功能主要是供房屋主人待客和学子读书所用的座椅。其长53厘米,宽40厘米,高100厘米。装饰部分集中在牙子(卷草拐子龙纹)、靠背(植物纹装饰和人物传说故事)两个部分,运用透雕和浮雕的工艺。
三、坐具设计比较分析
(一)明式南官帽椅与太师椅的比较分析
太师椅是传统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来自宋代的圈椅,在春花院的正厅我们发现的是清代形制的太师椅,与方材高扶手南官帽椅相比重体量、重装饰、靠背与扶手及座屉基本保持三垂直,扶手较宽,后背有过多的装饰。太师椅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其椅背结构为三屏式,附加更多的繁琐装饰,不若南南官帽椅无论在用料、结构、造型乃至功能上都是为用功而设,绝无半点虚饰。
(二)椅与凳的比较分析
凳与椅同属于坐具,及家具的框架系统,发源于俎。但是椅和凳也有其分别,凳子古人用来“登”上床榻的踏“兀”所演变出来的坐具配置,后连同其他坐墩逐渐成为独立坐具。由于凳没有靠背,坐向随意,易于临时设置,多设于园林及闺房,因不够庄重,正式场合绝少应用。在座面上加设靠背,便成为了椅。靠背是凭几(在前、在侧)和腰几(在后)的概念进化出来,即坐具倚。不同于凳,椅的款式取决于不同的靠背,从手工到角度都十分重要,靠背斜度越大身心越松弛,越往后靠,社会性的参与成分就越低。
此次考察我们在春花院中发现了两种凳:条凳(天井)和坐墩(闺房)。该条凳可坐8人,面板厚寸许,用柴木制成,除供人外,兼可承物。面板下,两侧面无牙条,不交圈,任其空敞,是民间简易的早发,犹存古意。坐墩,又名“绣墩”,用于室内(石制的或瓷质的用于室外)。该坐墩造型装饰,处处翻新,加有束腰,用材雕刻也相对精致。
四、结语
从古至今,中国坐具的设计与制作,凝聚了古代木作工艺的创意经典和技术精华。坐具的形制、尺度,受到特定居住条件下的人的特定生活方式影响;反过来,围绕各种特定功能的坐具,又形成了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坐具的结构与工艺,随着社会生产力及地方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坐的尺度,随使用者的居室空间而变化;家具的形制,随使用者的功能需要而变化;家居的装饰,随使用者的文化心理而变化,这些传统的造物工艺与理念都给了我们很多的设计启示。
参考文献:
[1]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香港:三联书店,1989.
[2]朱家晋.明清室内陈设[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3]崔咏雪.中国家具史———坐具篇[M].台北:明文书局,1990.
[4]田家青.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5]王浩滢,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技术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瓯,浙江财经大学。
关键词:传统造物工艺;方材高扶手南官帽椅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87-1
一、引言
为了响应浙江财经大学关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以2013年度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传统造物技术的中国结艺在家具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Y201329350,负责人:李瓯)为依托,由分团委书记及专业教师(课题负责人)带领学生骨干一行8人来到了浙江台州皤滩古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传统坐具造物工艺的考察研究,以古镇上传统家具样式最为丰富、保存也相对完好的妓院建筑(春花院)作为主要考查点,并以其中所设的南官帽椅(西厢房)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太师椅(正厅)、条凳(天井)、坐墩(闺房)作为比较对象,进行拍摄、测量、绘图、建模、比较等研究作业。通过大学生的实地基础调研,亲身体验文化浙江,乡野考察结合专业实践,以期多少可以看到皤滩古镇这个时代的木作(工艺)水平,一点当时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一点文化内涵,为专业实践积累一点宝贵的一手资料,活化应用于现代生活家具设计产品中。
二、明式南官帽椅
本文考察的主对象为皤滩古镇春花院西厢房内的明式方材高扶手南官帽椅,名称是历史风格结构特色地理派系造型加上功能的复合词:明是明代;明式是风格;方材是全身部件剖面为方形;高扶手是扶手后部位置特高,进步搭脑稍低,接近圈椅;南是地理,即江南,指苏州一带的工匠派系;官帽是造型分类;椅是有靠背(另附扶手)的坐具。名字非常复杂,但造型十分简洁,为硬木家具,属于扶手椅的一种,是外来扶手靠背椅逐渐汉化的产物,定型于宋代。功能主要是供房屋主人待客和学子读书所用的座椅。其长53厘米,宽40厘米,高100厘米。装饰部分集中在牙子(卷草拐子龙纹)、靠背(植物纹装饰和人物传说故事)两个部分,运用透雕和浮雕的工艺。
三、坐具设计比较分析
(一)明式南官帽椅与太师椅的比较分析
太师椅是传统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来自宋代的圈椅,在春花院的正厅我们发现的是清代形制的太师椅,与方材高扶手南官帽椅相比重体量、重装饰、靠背与扶手及座屉基本保持三垂直,扶手较宽,后背有过多的装饰。太师椅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其椅背结构为三屏式,附加更多的繁琐装饰,不若南南官帽椅无论在用料、结构、造型乃至功能上都是为用功而设,绝无半点虚饰。
(二)椅与凳的比较分析
凳与椅同属于坐具,及家具的框架系统,发源于俎。但是椅和凳也有其分别,凳子古人用来“登”上床榻的踏“兀”所演变出来的坐具配置,后连同其他坐墩逐渐成为独立坐具。由于凳没有靠背,坐向随意,易于临时设置,多设于园林及闺房,因不够庄重,正式场合绝少应用。在座面上加设靠背,便成为了椅。靠背是凭几(在前、在侧)和腰几(在后)的概念进化出来,即坐具倚。不同于凳,椅的款式取决于不同的靠背,从手工到角度都十分重要,靠背斜度越大身心越松弛,越往后靠,社会性的参与成分就越低。
此次考察我们在春花院中发现了两种凳:条凳(天井)和坐墩(闺房)。该条凳可坐8人,面板厚寸许,用柴木制成,除供人外,兼可承物。面板下,两侧面无牙条,不交圈,任其空敞,是民间简易的早发,犹存古意。坐墩,又名“绣墩”,用于室内(石制的或瓷质的用于室外)。该坐墩造型装饰,处处翻新,加有束腰,用材雕刻也相对精致。
四、结语
从古至今,中国坐具的设计与制作,凝聚了古代木作工艺的创意经典和技术精华。坐具的形制、尺度,受到特定居住条件下的人的特定生活方式影响;反过来,围绕各种特定功能的坐具,又形成了各种新的生活方式。坐具的结构与工艺,随着社会生产力及地方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坐的尺度,随使用者的居室空间而变化;家具的形制,随使用者的功能需要而变化;家居的装饰,随使用者的文化心理而变化,这些传统的造物工艺与理念都给了我们很多的设计启示。
参考文献:
[1]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香港:三联书店,1989.
[2]朱家晋.明清室内陈设[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3]崔咏雪.中国家具史———坐具篇[M].台北:明文书局,1990.
[4]田家青.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5]王浩滢,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技术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瓯,浙江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