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窗口。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不断创新新时期体育教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渗透素质教育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日益变更,“急剧变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其创新速度之快使人无法与之保持同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体育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学校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要求小学各科教学应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体育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的品格;团结友爱,诚信待人;善于表现自己,拥有自信等诸多方面素质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是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面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探讨了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因势利导,有效渗透素质教育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其高级是指它有创造性的思维,有判断事物的能力。有情、有爱、有悲、有喜。动物——是指有其它动物的基本属性。有神经、有感觉、能运动。体育课讲究运动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一堂生动成功的体育课是不可能预先设计和定制。即:人非盆景。我们不能保证每堂体育课学生都有激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上课前的瞬间,观察天气变化情况。对同学们的精神状况,生理状况作一定的观察和了解,灵活机动的调整教学内容。例如:体育课往往排在下午第一节课,或第二节课。有时在上午第四节课。同学们都上完其它学科后再上体育课,很多同学的大脑神经系统还处在学习中枢,运动中枢还处于抑制状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把同学的“优势兴奋灶”从学习中枢转移到运动中枢。例如课堂上个别女同学请病假,首先,教师应该信任是真,尽量体现文明人性观念,尽量安排小运动量的练习内容,或安排她协助教师组织教学。通过游戏,生动的语言表达,或得体的“肢体语言”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愿望。这就象唱歌一样先有一个“过门”。在快乐的情绪下导入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将产生两个直接效果。一是运动中学生不易受伤;二是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可显著提高。
二、尊重个性差异,有效渗透素质教育
转换思维,巧施爱心。“调皮”是一种资源,需要开发。“乖孩子”一直是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尺度。教师为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举动。但好奇好动又是同学们的“天性”。因此,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会因不“安分守己”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甚至遭到体罚。这种现象是我们小学体育课“常见”现象。这类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关爱和尊重,便产生一种失落感,已有的一些美德,不但不能强化,反而逐渐消失,与教师的对立情绪日益加深。上课没劲,成绩下降,教学活动就回到了“不快乐”的应试教育的老路上了。倔强、调皮也是一种品格,需要爱心去接受,去投合。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朵花一样”,同学们的性格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性格各有特点,有所长必有所短。调皮、倔强的同学,性格虽然固执,强硬,但他有意志顽强,毅力坚韧的品格。正如导师列宁曾经说过:“人们的缺点往往是同人们的优点联系在一起的”。大思想家爱默生一次和他的儿子想把牛赶进牛圈,可牛就是不愿进圈。他俩便一个前拉,一个后推,弄得筋疲力尽也未达到目的,而他家的女仆只拔了一把青草便轻而易举地把牛引进了圈。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对待学生,教师应有爱心和方法去尊重其人格,尽量满足其个性需求,指出缺点,找出优点,按其所好引导学生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顺其自然地成长。往往这类同学转变后,大都变成了体育课的积极分子。
三、承认个体差异,有效渗透素质教育
由于学生的运动能力受身高、体重和体能的遗传性影响,同学们在运动能力,表现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与体能有关的项目,有的学生不用怎么练习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成绩,有的学生无论怎么学习和练习都无法达到较好的成绩,体育成绩变成了与学生学习努力的直接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小学体育课教学失去了它应有意义和目的,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对体能较差的同学(弱势群体)不能放任,或无视他们的客观存在,他们应是体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快乐的学习,使之能自愿参加教学活动是评价一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强势群体”是体育课教学的“活化分子”,理解并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充当“骨干”、“示范”等作用。一堂生动。和谐的体育课教学,其实就是使这两大群体的有机互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是评价一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标准。
四、创新教学评价,有效渗透素质教育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未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简单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意志品质,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敢于表现自己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体育评价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才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生存能力。
总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应该顺应人的个性发展。不能正视差异就不能落实师爱;没有爱,便不能为师。不会爱则难为良师。爱“优”是锦上添花,爱“差”是雪中送炭。而这奉献与牺牲的精神正是爱的真谛。可见,造就大批具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是我国成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荣春.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N].中国体育报.2009年
[2] 邓兴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2011年06期
关键词:小学体育渗透素质教育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日益变更,“急剧变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其创新速度之快使人无法与之保持同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体育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作为学校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要求小学各科教学应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体育课教学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的品格;团结友爱,诚信待人;善于表现自己,拥有自信等诸多方面素质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是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面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探讨了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因势利导,有效渗透素质教育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其高级是指它有创造性的思维,有判断事物的能力。有情、有爱、有悲、有喜。动物——是指有其它动物的基本属性。有神经、有感觉、能运动。体育课讲究运动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一堂生动成功的体育课是不可能预先设计和定制。即:人非盆景。我们不能保证每堂体育课学生都有激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上课前的瞬间,观察天气变化情况。对同学们的精神状况,生理状况作一定的观察和了解,灵活机动的调整教学内容。例如:体育课往往排在下午第一节课,或第二节课。有时在上午第四节课。同学们都上完其它学科后再上体育课,很多同学的大脑神经系统还处在学习中枢,运动中枢还处于抑制状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把同学的“优势兴奋灶”从学习中枢转移到运动中枢。例如课堂上个别女同学请病假,首先,教师应该信任是真,尽量体现文明人性观念,尽量安排小运动量的练习内容,或安排她协助教师组织教学。通过游戏,生动的语言表达,或得体的“肢体语言”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愿望。这就象唱歌一样先有一个“过门”。在快乐的情绪下导入学习内容,这样的教学将产生两个直接效果。一是运动中学生不易受伤;二是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可显著提高。
二、尊重个性差异,有效渗透素质教育
转换思维,巧施爱心。“调皮”是一种资源,需要开发。“乖孩子”一直是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尺度。教师为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制定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举动。但好奇好动又是同学们的“天性”。因此,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会因不“安分守己”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甚至遭到体罚。这种现象是我们小学体育课“常见”现象。这类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关爱和尊重,便产生一种失落感,已有的一些美德,不但不能强化,反而逐渐消失,与教师的对立情绪日益加深。上课没劲,成绩下降,教学活动就回到了“不快乐”的应试教育的老路上了。倔强、调皮也是一种品格,需要爱心去接受,去投合。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朵花一样”,同学们的性格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性格各有特点,有所长必有所短。调皮、倔强的同学,性格虽然固执,强硬,但他有意志顽强,毅力坚韧的品格。正如导师列宁曾经说过:“人们的缺点往往是同人们的优点联系在一起的”。大思想家爱默生一次和他的儿子想把牛赶进牛圈,可牛就是不愿进圈。他俩便一个前拉,一个后推,弄得筋疲力尽也未达到目的,而他家的女仆只拔了一把青草便轻而易举地把牛引进了圈。这个故事发人深省,对待学生,教师应有爱心和方法去尊重其人格,尽量满足其个性需求,指出缺点,找出优点,按其所好引导学生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顺其自然地成长。往往这类同学转变后,大都变成了体育课的积极分子。
三、承认个体差异,有效渗透素质教育
由于学生的运动能力受身高、体重和体能的遗传性影响,同学们在运动能力,表现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与体能有关的项目,有的学生不用怎么练习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成绩,有的学生无论怎么学习和练习都无法达到较好的成绩,体育成绩变成了与学生学习努力的直接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小学体育课教学失去了它应有意义和目的,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对体能较差的同学(弱势群体)不能放任,或无视他们的客观存在,他们应是体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快乐的学习,使之能自愿参加教学活动是评价一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强势群体”是体育课教学的“活化分子”,理解并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教学活动中充当“骨干”、“示范”等作用。一堂生动。和谐的体育课教学,其实就是使这两大群体的有机互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是评价一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标准。
四、创新教学评价,有效渗透素质教育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未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简单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意志品质,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敢于表现自己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体育评价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才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生存能力。
总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应该顺应人的个性发展。不能正视差异就不能落实师爱;没有爱,便不能为师。不会爱则难为良师。爱“优”是锦上添花,爱“差”是雪中送炭。而这奉献与牺牲的精神正是爱的真谛。可见,造就大批具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是我国成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荣春.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N].中国体育报.2009年
[2] 邓兴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