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课程标准》增加的新内容,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高中地理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会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学习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对于人口、资源、环境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和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知识”的理解。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育十余年,根据高中地理教材课堂内容设置和课后的问题探究,结合我区每年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高中地理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有关实践探索。
1.调查起因、目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兴起和居民建房增多,对建设材料的需求大增,沙子石块作为建房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更是需求旺盛,整个县城及附近居民建房所需的沙子石块主要来自南流江博白河段。该河段大量采沙对河流附近乃至整个河流生态环境有何影响?我们地理课外活动研究小组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进行调查研究。
2.调查研究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内容
第一,调查研究时间:2005年10月到2006年10月。
第二,调查地点:南流江博白河段,以县城为中心,向北至浪平桥以北5公里的渡江坡;向南至绿珠桥以下5公里的水车村,具体地点还包括(由北向南),渡江坡、刘山坡、刘山、唐村大桥头、下冲江、绿珠江大桥、水车村。
第三,调查研究方式:一是实地调查采沙点采沙情况;二是采访沿河两岸村民、县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股、水利水电局、南流江博白水文站(二站)。
第四,采沙场的具体情况:本次调查共七个采沙场,每个采沙场中又有一至两个采沙点,每个采沙点有一艘采沙船,船的负载大约30-40吨。实行一定范围内流动采沙:先在河中把沙抽到船上,再运送到岸边用抽沙机抽上岸分类存放。每个采沙点平均每天抽采5到6船沙。
3.问题发现
一是每个采沙场附近的河床均出现大小、深浅不一的沙坑,最大的宽约6米,深约5米。
二是唐村大桥以下到水车村河段、浪平桥以上到渡江坡村河段两岸崩塌随处可见;浪平桥头到唐村大桥河段因建有护江大堤,两岸崩塌不明显。
三是绿珠江大桥桥墩裸露利害,唐村大桥处河水较深,桥墩未见裸露,浪平桥所在河段河底呈石质,桥墩裸露较少。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由于采沙点多、采沙量大,超过了河流可供沙量,导致位于泥质河床中的大桥桥墩裸露利害,桥墩裸露有被流水冲垮桥墩,损坏桥梁的危险。
二是固定抽沙,导致河床出现深浅不一的沙坑,造成河流汛期易形成漩涡导致流水不畅;此外深浅不一的沙坑还破坏航道,不利船舶的行驶。丰水期沙坑太深有淤泥淤积,易吞食人畜,危害人畜安全。
三是沙坑如果太靠岸边,容易引起河岸崩塌,河岸崩塌破坏农田和水利设施。在唐村桥以下的河段,河岸崩塌破坏农田,沿河的村民有所怨言。
四是抽沙机不分昼夜工作,来回取沙,扰乱了水生生物如鱼虾类的生育繁殖,导致淡水野生鱼虾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
五是对河流水文测定准确度产生影响。
六是采沙的过程对河流不造成污染,但由于河中的沙子被大量抽采后,不利于河水的净化,无形中有加重了河水的污染程度。
一、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唤起他们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关注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实地观察与调查研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唤起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积极思考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探究形成的原因,续而提出解决办法或可行措施,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习惯和能力,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王沪梅、冯华等同学所做的《南流江博白河段采沙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科技实践论文,展示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科技实践活动能够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地理课堂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进而使地理知识形态向生命形态转化,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进一步焕发。
四、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提升具有推动作用
我校在创办之初,原校长刘业伦就提出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的理念,从1986年起,每年的10月定为学校的科技节,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从组织领导、活动时间、人员培训与安排、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提供了保障,使学校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有序、规范地开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校加大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投入,把青少年科技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把学科教学与科技活动相结合,认真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活动;在充实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将学校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渗透其中,达到“活动育人”的熏陶效果。由于学校每年都有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作品获玉林市、自治区一、二等奖,多次被评为自治区、玉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先进集体;1998年被自治区定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2013年又被自治区定为“首批广西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示范单位”。实施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并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育十余年,根据高中地理教材课堂内容设置和课后的问题探究,结合我区每年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高中地理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有关实践探索。
1.调查起因、目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兴起和居民建房增多,对建设材料的需求大增,沙子石块作为建房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更是需求旺盛,整个县城及附近居民建房所需的沙子石块主要来自南流江博白河段。该河段大量采沙对河流附近乃至整个河流生态环境有何影响?我们地理课外活动研究小组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进行调查研究。
2.调查研究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内容
第一,调查研究时间:2005年10月到2006年10月。
第二,调查地点:南流江博白河段,以县城为中心,向北至浪平桥以北5公里的渡江坡;向南至绿珠桥以下5公里的水车村,具体地点还包括(由北向南),渡江坡、刘山坡、刘山、唐村大桥头、下冲江、绿珠江大桥、水车村。
第三,调查研究方式:一是实地调查采沙点采沙情况;二是采访沿河两岸村民、县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股、水利水电局、南流江博白水文站(二站)。
第四,采沙场的具体情况:本次调查共七个采沙场,每个采沙场中又有一至两个采沙点,每个采沙点有一艘采沙船,船的负载大约30-40吨。实行一定范围内流动采沙:先在河中把沙抽到船上,再运送到岸边用抽沙机抽上岸分类存放。每个采沙点平均每天抽采5到6船沙。
3.问题发现
一是每个采沙场附近的河床均出现大小、深浅不一的沙坑,最大的宽约6米,深约5米。
二是唐村大桥以下到水车村河段、浪平桥以上到渡江坡村河段两岸崩塌随处可见;浪平桥头到唐村大桥河段因建有护江大堤,两岸崩塌不明显。
三是绿珠江大桥桥墩裸露利害,唐村大桥处河水较深,桥墩未见裸露,浪平桥所在河段河底呈石质,桥墩裸露较少。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是由于采沙点多、采沙量大,超过了河流可供沙量,导致位于泥质河床中的大桥桥墩裸露利害,桥墩裸露有被流水冲垮桥墩,损坏桥梁的危险。
二是固定抽沙,导致河床出现深浅不一的沙坑,造成河流汛期易形成漩涡导致流水不畅;此外深浅不一的沙坑还破坏航道,不利船舶的行驶。丰水期沙坑太深有淤泥淤积,易吞食人畜,危害人畜安全。
三是沙坑如果太靠岸边,容易引起河岸崩塌,河岸崩塌破坏农田和水利设施。在唐村桥以下的河段,河岸崩塌破坏农田,沿河的村民有所怨言。
四是抽沙机不分昼夜工作,来回取沙,扰乱了水生生物如鱼虾类的生育繁殖,导致淡水野生鱼虾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
五是对河流水文测定准确度产生影响。
六是采沙的过程对河流不造成污染,但由于河中的沙子被大量抽采后,不利于河水的净化,无形中有加重了河水的污染程度。
一、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唤起他们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关注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实地观察与调查研究、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唤起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积极思考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探究形成的原因,续而提出解决办法或可行措施,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习惯和能力,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王沪梅、冯华等同学所做的《南流江博白河段采沙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科技实践论文,展示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科技实践活动能够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地理课堂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进而使地理知识形态向生命形态转化,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进一步焕发。
四、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提升具有推动作用
我校在创办之初,原校长刘业伦就提出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的理念,从1986年起,每年的10月定为学校的科技节,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从组织领导、活动时间、人员培训与安排、场地、设施、器材等方面提供了保障,使学校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有序、规范地开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校加大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投入,把青少年科技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把学科教学与科技活动相结合,认真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活动;在充实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将学校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渗透其中,达到“活动育人”的熏陶效果。由于学校每年都有科技教育实践活动作品获玉林市、自治区一、二等奖,多次被评为自治区、玉林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先进集体;1998年被自治区定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2013年又被自治区定为“首批广西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示范单位”。实施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并推动了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