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读古诗,在思想上,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在智能上,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增长他们的知识;在语言上,可以丰富词汇,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对语言的热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的古诗词篇目共计160篇,再加上附录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0首,总量相当大。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在阶段目标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诵读诗文、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等更多具体的要求,可见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其地位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去实施好这部分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一套有利于推进素质、强化素质教育的古诗教学模式:激趣导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拓展升华。
一、激趣导入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认定的目标奋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若能在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对学生学习古诗词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我在教学《出塞》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歌的国度里,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文学的皇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读诗,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同学们还记得学过的古诗吗?能否背一首给大家听听?”这时,他们的兴致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争相背诵。当一位同学背完《塞下曲》后,我问他:“你还记得这首诗赞扬谁吗?赞扬他的什么精神?”他答:“《塞下曲》这首诗是赞扬李广将军的,赞扬了他英勇善战、武艺高强。”我表扬了他真棒,然后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里面也有提到李广将军的一首古诗:出塞。”这样,有效创设情境为课堂教学铺垫了良好的开端,同学们一下子投入到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整节课,他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致盎然,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理解诗意
第一,理解诗意必须从疏通文字入手。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词义在不断演变,存在着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第二,要彻底放开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强,具有很大的潜能,教师要尊重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差异,注意鼓励求异发散思维,注意聚合思维的点拨即可。
三、感悟诗情
体会古诗文的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所在,我在教学中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适当了解古诗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语言风格、风俗习惯等都跟现代的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学生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教学古诗前,应先布置学生去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或在教学过程中作简单的补充。如教学《出塞》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战争时间之长、战士生活之艰苦,我补充介绍了时代背景:秦和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发展和强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封建君主为保卫边境、扩大疆土、夺取政权、巩固势力,不断地发动战争。在四个多世纪的战争里,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第二,善于质疑。要体会古诗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学《出塞》时,我让学生提了许多问题:“万里”说明了什么?“人”指谁?征人为什么没有回家?没有回家他们会想些什么?为什么战争没有结束?“飞将”是谁?要是飞将在,征人是不是很快就可以回家了?然后让他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的领悟。
第三,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现。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指导诵读《出塞》时,先让学生注意诗的节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再让他们注意韵脚:关、还、山,最后注意合适的音调。我让他们反复吟诵、体味。学生越读越有感情,读出了作者对征人的同情,读出了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悲愤,读出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拓展升华
在学生熟知了古诗的内容、领悟了其蕴含的情感后,教师还可以要求他们把诗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配乐朗诵、诗配画、课本剧、编故事等。如教学《出塞》,在学生感悟了诗情后,我让他们写一写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他们有的谈了对战争的看法,有的表达了对征人的同情,有的抒发了对诗人爱国忧民的赞美……这样,学生的感情就和诗人的情感一起得到了升华。又如,教学《忆江南》后,我让学生给这首诗配画,他们怀着童稚的心、用灵巧的手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江南春景图:火红的太阳,碧绿的江水,鲜红的江花,点点帆船……他们画出了诗人对江南美景深深的热爱,画出了自己对江南美景深深的向往。再如,教学《赠汪伦》,我让学生把这首诗改编成课本剧,一位学生演李白,一位演汪伦,其他同学跟着汪伦一起跳、一起唱,进入汪伦送别李白的热闹、欢乐场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他们进一步体会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了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以上的古诗教学模式,把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交织起来,使信息交流呈立体交叉传递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赏析能力。
一、激趣导入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认定的目标奋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若能在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对学生学习古诗词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我在教学《出塞》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歌的国度里,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文学的皇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开拓我们的视野;读诗,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同学们还记得学过的古诗吗?能否背一首给大家听听?”这时,他们的兴致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争相背诵。当一位同学背完《塞下曲》后,我问他:“你还记得这首诗赞扬谁吗?赞扬他的什么精神?”他答:“《塞下曲》这首诗是赞扬李广将军的,赞扬了他英勇善战、武艺高强。”我表扬了他真棒,然后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里面也有提到李广将军的一首古诗:出塞。”这样,有效创设情境为课堂教学铺垫了良好的开端,同学们一下子投入到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整节课,他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致盎然,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理解诗意
第一,理解诗意必须从疏通文字入手。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词义在不断演变,存在着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第二,要彻底放开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强,具有很大的潜能,教师要尊重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差异,注意鼓励求异发散思维,注意聚合思维的点拨即可。
三、感悟诗情
体会古诗文的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所在,我在教学中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适当了解古诗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语言风格、风俗习惯等都跟现代的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学生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教学古诗前,应先布置学生去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或在教学过程中作简单的补充。如教学《出塞》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战争时间之长、战士生活之艰苦,我补充介绍了时代背景:秦和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发展和强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封建君主为保卫边境、扩大疆土、夺取政权、巩固势力,不断地发动战争。在四个多世纪的战争里,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第二,善于质疑。要体会古诗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学《出塞》时,我让学生提了许多问题:“万里”说明了什么?“人”指谁?征人为什么没有回家?没有回家他们会想些什么?为什么战争没有结束?“飞将”是谁?要是飞将在,征人是不是很快就可以回家了?然后让他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的领悟。
第三,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现。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指导诵读《出塞》时,先让学生注意诗的节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再让他们注意韵脚:关、还、山,最后注意合适的音调。我让他们反复吟诵、体味。学生越读越有感情,读出了作者对征人的同情,读出了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悲愤,读出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拓展升华
在学生熟知了古诗的内容、领悟了其蕴含的情感后,教师还可以要求他们把诗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配乐朗诵、诗配画、课本剧、编故事等。如教学《出塞》,在学生感悟了诗情后,我让他们写一写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他们有的谈了对战争的看法,有的表达了对征人的同情,有的抒发了对诗人爱国忧民的赞美……这样,学生的感情就和诗人的情感一起得到了升华。又如,教学《忆江南》后,我让学生给这首诗配画,他们怀着童稚的心、用灵巧的手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江南春景图:火红的太阳,碧绿的江水,鲜红的江花,点点帆船……他们画出了诗人对江南美景深深的热爱,画出了自己对江南美景深深的向往。再如,教学《赠汪伦》,我让学生把这首诗改编成课本剧,一位学生演李白,一位演汪伦,其他同学跟着汪伦一起跳、一起唱,进入汪伦送别李白的热闹、欢乐场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他们进一步体会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了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以上的古诗教学模式,把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和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交织起来,使信息交流呈立体交叉传递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赏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