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育法治素养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包括:运用融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破解教学难点;提炼生活经验中的法治元素;拓展案例教学法的空间。
【关键词】法治;政治认同
夯实法治素养、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本人基于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例,谈谈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运用融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破解教学难点
在教学第8课第1个话题《我们是未成年人》时,开场白场景设计如下:欢迎大家准时收看《新闻播报》,今天的新闻将由某某同学和我一起为大家播报,有请今天的新闻小主播。这时播放央视新闻的音乐背景,学生们仿佛正在收看新闻联播,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成功地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就在这节课《活动园》环节,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是教学难点之一,破解难点的有效策略如下:家长眼中的未成年人,采用播放采访家长视频的方式;老师眼中的未成年人,则安排学生现场采访老师。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多个角度展现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观点评价,从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建构起“未成年人”这个法治范畴的内涵和外延。
二、提炼生活经验中的法治元素
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从小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不做违反宪法的事。
教学片段一:
老师问:你知道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宪法日吗?
学生1答:设立宪法日具有纪念意义。
学生2答:是对全民进行宪法教育,普及宪法知识。
学生3答: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社会氛围。
这些回答都是学生从书本里面找到的答案,当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时,就表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设立宪法日的意义所在。为此,教师先出示《宪法》这本册子,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这本册子的封面有红底金色的庄严国徽,学生通过观察直接感受到宪法之神圣是它代表国家;然后安排学生传阅这本册子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法治情境,进一步感受宪法的威严;接着安排学生分享教材中的插图,展示红领巾小学六二班的陈飞平同学在国家宪法日这一天的观察、发现和参与的活动,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了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法治情境再次回归到现实生活情境中,提升对宪法的感知。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入抽象的法治情境,再回归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宪法的感知体验。
教学片断二:
老师问:同学们,国家宪法日曾举办哪些活动呢?
学生1答:在马路上放置国家憲法日宣传栏。
学生2答:法官到学校里给我们上宪法知识课。
学生3答:书店设置了宪法图书专区。
学生4答:法院举行了宪法宣誓仪式。
教师及时追问:在宪法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启发学生从升国旗的庄严,联想到宪法宣誓仪式的庄重,出示学校在宪法日进行宪法宣读的照片,从而明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要专门设立宪法日来彰显和纪念。
教学片段二则是充分运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从中提炼法治元素,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提升到法治素养,避免了采用生硬刻板的灌输式教学。
三、拓展案例教学法的空间
1.有效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开展案例分析
比如,在教学第4课第2个话题《公民的基本义务》时,教师播放了两个生活小案例的视频:第一个小案例是在编号为244的公交车上,小明和小红背着书包站在整齐的队伍中间依次上车;第二个小案例是初中生小吴觉得上学没用,于是辍学在家玩直播。开展案例分析时,有学生说自己很羡慕案例二中小吴同学的潇洒,可是接受教育是一种法定义务,不能违反;也有学生说案例一中的小明和小红做得很好,因为排队上车既是讲文明的美德,同时遵守公共秩序也是我们的义务。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在生活中应该做,才是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这样的教学就把法律文本的要求落实到日常行为中,从而培育起法治素养。
2.精选热点新闻案例开展案例教学
比如在教学同一个话题时,选择了网络上一则关于赡养老人的热点事件,以短视频播放整体故事。教师问:案例中的大儿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卧床两年的母亲,而二儿子却不闻不问,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在热烈讨论中结合了自己的亲朋戚友以及邻居等等身边的事例,认识到:赡养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之一,是责无旁贷的。热点新闻案例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生活经验通往法治素养的桥梁。
3.改编课本案例使之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在教学第9课第1个话题《用好法律
【关键词】法治;政治认同
夯实法治素养、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本人基于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例,谈谈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运用融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破解教学难点
在教学第8课第1个话题《我们是未成年人》时,开场白场景设计如下:欢迎大家准时收看《新闻播报》,今天的新闻将由某某同学和我一起为大家播报,有请今天的新闻小主播。这时播放央视新闻的音乐背景,学生们仿佛正在收看新闻联播,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成功地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就在这节课《活动园》环节,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是教学难点之一,破解难点的有效策略如下:家长眼中的未成年人,采用播放采访家长视频的方式;老师眼中的未成年人,则安排学生现场采访老师。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多个角度展现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观点评价,从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建构起“未成年人”这个法治范畴的内涵和外延。
二、提炼生活经验中的法治元素
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从小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不做违反宪法的事。
教学片段一:
老师问:你知道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宪法日吗?
学生1答:设立宪法日具有纪念意义。
学生2答:是对全民进行宪法教育,普及宪法知识。
学生3答: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社会氛围。
这些回答都是学生从书本里面找到的答案,当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时,就表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设立宪法日的意义所在。为此,教师先出示《宪法》这本册子,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这本册子的封面有红底金色的庄严国徽,学生通过观察直接感受到宪法之神圣是它代表国家;然后安排学生传阅这本册子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法治情境,进一步感受宪法的威严;接着安排学生分享教材中的插图,展示红领巾小学六二班的陈飞平同学在国家宪法日这一天的观察、发现和参与的活动,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了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法治情境再次回归到现实生活情境中,提升对宪法的感知。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入抽象的法治情境,再回归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宪法的感知体验。
教学片断二:
老师问:同学们,国家宪法日曾举办哪些活动呢?
学生1答:在马路上放置国家憲法日宣传栏。
学生2答:法官到学校里给我们上宪法知识课。
学生3答:书店设置了宪法图书专区。
学生4答:法院举行了宪法宣誓仪式。
教师及时追问:在宪法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启发学生从升国旗的庄严,联想到宪法宣誓仪式的庄重,出示学校在宪法日进行宪法宣读的照片,从而明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要专门设立宪法日来彰显和纪念。
教学片段二则是充分运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从中提炼法治元素,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提升到法治素养,避免了采用生硬刻板的灌输式教学。
三、拓展案例教学法的空间
1.有效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开展案例分析
比如,在教学第4课第2个话题《公民的基本义务》时,教师播放了两个生活小案例的视频:第一个小案例是在编号为244的公交车上,小明和小红背着书包站在整齐的队伍中间依次上车;第二个小案例是初中生小吴觉得上学没用,于是辍学在家玩直播。开展案例分析时,有学生说自己很羡慕案例二中小吴同学的潇洒,可是接受教育是一种法定义务,不能违反;也有学生说案例一中的小明和小红做得很好,因为排队上车既是讲文明的美德,同时遵守公共秩序也是我们的义务。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在生活中应该做,才是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这样的教学就把法律文本的要求落实到日常行为中,从而培育起法治素养。
2.精选热点新闻案例开展案例教学
比如在教学同一个话题时,选择了网络上一则关于赡养老人的热点事件,以短视频播放整体故事。教师问:案例中的大儿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卧床两年的母亲,而二儿子却不闻不问,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在热烈讨论中结合了自己的亲朋戚友以及邻居等等身边的事例,认识到:赡养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之一,是责无旁贷的。热点新闻案例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生活经验通往法治素养的桥梁。
3.改编课本案例使之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在教学第9课第1个话题《用好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