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用”的点滴做法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指以课文为凭借,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习得语言。那么,如何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1.品味语言,在探究“作者如何表达”上聚焦
  阅读教学重在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师设置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不断地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得出结论。这种指向于内容理解而非文本语言的阅读教学,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理解是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语文中的理解不仅仅指理解思想内容,还包括明白怎样运用语文。通过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既培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促进。如低年级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准确地遣词造句的能力;中年级在整合信息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高年级在进行评价中,培养个性化理解能力,培养富有个性活力地运用母语评论的积极语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方法,破译语言表达密码,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学生即能逐渐学会表达。
  2.迁移方法,把握读中学写的教学密码
  学生语言运用等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其教学流程应经历“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独立运用”四步。依据此四步经常练习,就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让得言又得意这朵鲜花绽放得更绚丽多姿。
  教师要从不同文体文章的表达特点出发,教会学生读懂不同文体的文章,掌握阅读不同文体文章的方法,改变不分年级、不分文体的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要逐渐领悟不同文体文章的写法,并将一些基本方法用于学写记实作文(借鉴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方法)、想象作文(展开想象、联想、幻想)和说明性文章(学用一般的说明方法)中去。如童话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另外,在学生领悟“运用动词传达情意”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可创设情境。如《草原》一课,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离开时,作者没有写话别后的场景,请模仿我们相见、敬酒等场景,大胆想象,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场景,尝试反复用好一个动词来表情达意。”
  学会创造性独立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终极目标。学生尝试运用之后,还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如果学生能联系生活有创意地独立自主地运用,也就把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训练表达结合起来了,就能形成有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草原》最后结束时,联系生活布置有趣的语言自主运用作业:自主观察身边一个人,重点观察动作。如妈妈出差一个月回来,第一眼看到你时,是怎样的情景?又如妈妈平时是怎样做一项家务活的……
  3.个性表达,根据文本核心选择练笔内容
  练笔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体现。课堂小练笔开辟了阅读和写作的通道,能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把练笔迁移到阅读课上,已成了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效果不容乐观,学生的表达能力难见大的提高,学生言不由衷地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仍存在。比如,不少教师喜欢教学即将结束时安排总结性小练笔:课文学完了,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或者,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类总结性练笔笼统空泛,学生写的大都是不痛不痒的套话。有位教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安排了如下练笔: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了我们,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话想對他说,请用几句话写下来。以下是几位学生在课堂的发言:
  鲁迅先生,您时刻装着劳苦大众,您永远活在劳动人民心中……
  鲁迅先生,您真伟大!您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您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人民永远热爱您!
  首先,这类练笔学生写的大多是课堂上回答、交流时说的话,无论是学生的思想认识,还是笔下文字都没有什么提升;其次,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生泛泛而谈,写的都是干巴巴、空洞的套话;第三,经常做类似的小练笔,已经没有挑战,大多数学生都是写两句交差,应付了事。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核心价值,精心选择练笔内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单元目标之一“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结合文本特点及学生写作实际,可设计如下练笔:第一,伯父笑谈“碰壁”时的语言描写生动风趣,说话提示语的位置灵活多样,其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说话者的动作和神态,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对话片段。针对学生写作时往往不注意灵活运用提示语的现象,此处可设计小练笔也写一个生活中的对话场景,要求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并灵活运用提示语。第二,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片段,对人物动作描写细致具体。学生平时习作缺少这样的细节描写,教师可有针对性设计小练笔,让学生描写平时观察的场面,如游戏、运动项目、才艺展示等,把人物动作具体细致地写下来。
  总之, 我们要努力把握文本特点,着眼语言运用,逐步实现由“教课文”向“用课文学语文”的华丽转身。
其他文献
行政诉讼目的的实现是有赖于诸多因素的.本文在适当借鉴外国相关理论基础上,从行政诉讼目的实现的具体法律制度方面对现行行政诉讼三个目的进行了探讨.
<正>一、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有这样一组口算:这是学生学习了"十几减6、5、4、3、2"的配套练习。之前,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十几减8、7",即在做这组口算时,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了
目的:探究氯氨酮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免疫功能紊乱及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大鼠,CLP诱导建立脓毒症模型,并分为诱导模型组(CLP)、氯胺酮低浓度组(Ketam
颠倒歌是儿歌、歌曲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通过大胆的夸张, 有意错倒地描绘某种自然景象或生活中的事物,巧妙地运用相辅相成的原理,通过说、唱的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这也是孩子感知、认识自我和外界的途径。因此, 巧学颠倒歌,对于儿童情感的教育、心智的启迪、语言的训练、思维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一、学颠倒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颠倒歌以其颠倒错位的形式营造出独特、荒诞的美学效果,
(有资料这样描述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简单地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相结合。  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老师创建了意象心理疗法,引导来访者头脑出现画面,了解他们潜意识层面的想法,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修正自我的认知和行为,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生这个年龄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摆在我校“小语四结合”课题组面前的重要课题,而教育课改的核心与本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变革,其最终目的在于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抓实验、探规律、闯新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理论依据与深层反思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最近几年,我校在 “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先学顺导,实练精教”的专题研讨,形成了“任务驱动、学生自学、质疑问难、以练测学、展示导学、达标检测”的教学范式。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范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能引导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学会由近及远、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谈谈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