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一向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好的提问,或者有效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效提问是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提问 有效提问
Any type classroom inquiry is effective
Yang Yanlin
【Abstract】The question is beginning of the study,the inquiry always is the teacher carries o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important method and the method.The good inquiry,or the effective inquiry,may transfer the independency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stimulates the student to inquire into the question the interest,the effective inquiry is the constitution effective teaching important content.
【Keywords】InquiryEffective inquiry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新课程推行以后,有关“有效提问”的问题在新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就课堂有效提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做一些探讨。
1.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从问题的设计、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方法,到问题的处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且也使有效教学难以获得可靠保障。提问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①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成问题,甚至没有思考价值;②随想随问,没有精心设计,随意性强;③问题无层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连续性,“前言不搭后语”,思维跳跃性大;④用词不准确,表达不清楚,中心意思不突出;⑤教学过程中横生枝节,突然提出某个问题,造成学生思维断层;⑥问题提出后急于作答,没有给大多数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⑦提问时重视成绩好的同学,忽视差生;⑧提出问题要求全班齐答,追求表面效果;⑨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鼓励不足,甚至批评有余。
2.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从上面的种种问题不难看出,有效提问看起来是小事,但实际上它却关联着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交往教学观,让问题在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教学情境中产生,这时提出的问题,才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真问题”,才有进一步探求和解决的价值。
2.2 教师应注重问题设计,在准备阶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与知识基础,考虑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同时参考班级人数、课桌椅摆放等环境特点,科学而艺术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环境”。这样的情境不仅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之需提出问题,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之路上来。
2.3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应给学生散发思维、创造性地解答问题预留出余地。开放的问题设计,不仅重视问题解决的结果,更重视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待科学、对待人生的积极价值观。
3.案例举例
案例1
在学习“钠”的性质时,可以先用试验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展示钠的试剂瓶,让学生闻一闻液体的气味,并观察钠是处于液面上,还是液面下?
问题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里?
其次,用滤纸擦去煤油,用小刀切去表面,露出钠的“庐山真面目”让学生观察。
问题2:钠为什么可用小刀切?切开后钠的真面目与表面有何不同?为什么?
最后将钠投入预先滴有酚酞的水中,要求学生能观察出“浮”、“游”、“熔”、“红”等主要现象。
问题3:为什么钠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反应时能熔成小球?为什么钠球能四处游动?溶液为什么能变红?
通过一连串的展示或实验,学生不断地观察现象,不断地产生问题,也不断积极思考,联系原有的化学知识,学生能积极、顺利地学习钠的有关知识。
案例2
在讲解“氯气的漂白杀菌作用”时,为了使这一单调的内容变得饶有兴趣,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夏天的自来水为什么有一股很强烈的气味,水中混入了什么物质?②通入氯气为什么能消毒?③久置的自来水特殊气味为什么会消失?
这类问题的设计紧扣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促使学生将对科学知识的探求与其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因此问题提出的瞬间,即可造成悬念,引发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激活他们的思维。与之相应,课堂教学气氛也因此变得活跃起来,一改那种死气沉沉、平铺直叙、淡然无味的教学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主编.《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镇主编.《化学教育学》,山西省高师后本自学考试办公室
【关键词】提问 有效提问
Any type classroom inquiry is effective
Yang Yanlin
【Abstract】The question is beginning of the study,the inquiry always is the teacher carries o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important method and the method.The good inquiry,or the effective inquiry,may transfer the independency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stimulates the student to inquire into the question the interest,the effective inquiry is the constitution effective teaching important content.
【Keywords】InquiryEffective inquiry
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新课程推行以后,有关“有效提问”的问题在新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下面就课堂有效提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做一些探讨。
1.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从问题的设计、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方法,到问题的处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且也使有效教学难以获得可靠保障。提问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①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成问题,甚至没有思考价值;②随想随问,没有精心设计,随意性强;③问题无层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连续性,“前言不搭后语”,思维跳跃性大;④用词不准确,表达不清楚,中心意思不突出;⑤教学过程中横生枝节,突然提出某个问题,造成学生思维断层;⑥问题提出后急于作答,没有给大多数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⑦提问时重视成绩好的同学,忽视差生;⑧提出问题要求全班齐答,追求表面效果;⑨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鼓励不足,甚至批评有余。
2.如何做到有效提问
从上面的种种问题不难看出,有效提问看起来是小事,但实际上它却关联着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交往教学观,让问题在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教学情境中产生,这时提出的问题,才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真问题”,才有进一步探求和解决的价值。
2.2 教师应注重问题设计,在准备阶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与知识基础,考虑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同时参考班级人数、课桌椅摆放等环境特点,科学而艺术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环境”。这样的情境不仅利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之需提出问题,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之路上来。
2.3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应给学生散发思维、创造性地解答问题预留出余地。开放的问题设计,不仅重视问题解决的结果,更重视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待科学、对待人生的积极价值观。
3.案例举例
案例1
在学习“钠”的性质时,可以先用试验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展示钠的试剂瓶,让学生闻一闻液体的气味,并观察钠是处于液面上,还是液面下?
问题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里?
其次,用滤纸擦去煤油,用小刀切去表面,露出钠的“庐山真面目”让学生观察。
问题2:钠为什么可用小刀切?切开后钠的真面目与表面有何不同?为什么?
最后将钠投入预先滴有酚酞的水中,要求学生能观察出“浮”、“游”、“熔”、“红”等主要现象。
问题3:为什么钠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反应时能熔成小球?为什么钠球能四处游动?溶液为什么能变红?
通过一连串的展示或实验,学生不断地观察现象,不断地产生问题,也不断积极思考,联系原有的化学知识,学生能积极、顺利地学习钠的有关知识。
案例2
在讲解“氯气的漂白杀菌作用”时,为了使这一单调的内容变得饶有兴趣,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夏天的自来水为什么有一股很强烈的气味,水中混入了什么物质?②通入氯气为什么能消毒?③久置的自来水特殊气味为什么会消失?
这类问题的设计紧扣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促使学生将对科学知识的探求与其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因此问题提出的瞬间,即可造成悬念,引发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激活他们的思维。与之相应,课堂教学气氛也因此变得活跃起来,一改那种死气沉沉、平铺直叙、淡然无味的教学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主编.《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镇主编.《化学教育学》,山西省高师后本自学考试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