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卷中,语文阅读题覆盖面宽,分数比重大。其中对阅读题中心的把握更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一旦命错中心,全盘皆输,损失惨重。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命准中心呢?须切切实实抓好以下几点:
一、把握时代背景 命准中心思想
有些时代背景隐藏文中。如文中“过去”“以前”“而今”“现在”等字眼往往隐含新旧时代的对比。
二、理解压轴句子 定位中心思想
有些文章喜欢开门见山,但多数文章的中心置后。如记叙文“画龙点睛”的段落,散文“卒章显志”的段落,词体“抒情议论”的段落,特别是绝句的“压轴句”。
三、归纳人物事件 挖掘中心思想
记叙文中,只出现一个人物时,那人做了多少件事就须概括几种性格特征;出现做法相反的两组人,须概括正反两个主题;有时出现多个不同阶层的人物时,须概括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性格特征。
须注意的是,有时文章出现的几个人物是分主次的。如汪曾祺的《侯银匠》,里面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侯银匠“侯菊”的勤劳、精细,目的却是侧面烘托渲染“侯银匠”的勤劳与精细。
四、认清心里动词 明确中心思想
心里动词本身就是反映思想感情的词,找到心里动词跟找到中心思想没区别。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里面的“孤独”“等待”就是思想情感。
五、辨认褒贬字眼 寻找中心思想
文章中褒义色彩或贬义色彩很浓的字眼里倾注了作者浓浓的爱憎之情。如巴金对封建社会残忍无情的统治阶级的批判在《狗》的“玩弄”“没人注意到我”“骂”“神的口永远闭着”这些贬义色彩很浓的字眼上得以充分体现;而高永钰对钱学森的高度赞美体现在《钱学森·系统论的重要推进者》中“内心世界极其丰富”“重要”“无穷的动力和想象力”等极褒义的字眼里。
六、区分静景特征 读懂中心思想
静景有两种特征:“寂静”和“静谧”。它们烘托了刚好相反的情感。
七、注意引用手法 品味中心思想
文章一旦引用了典故,中心就显而易见了。
八、比较反衬对比 判断中心思想
运用了反衬的文章中心只突出正反二物中的主要一物。“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正面的是“江南好风景”,这是次要的,反面的是“诗人和李龟年这两个落魄之人”,这是主要的,中心不是赞美江南,而是突出人物的遭遇。
对比手法与反衬不一样的地方是正反两面都是中心要体现的。如李约的《观祈雨》,农民“箫管迎龙水庙前”和豪门贵族“犹恐春深咽管弦”形成对比,中心必须有两点:一是同情赞美了什么,二是批判揭露了什么。
九、转换反问句式 得出中心思想
把“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变成陈述句“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都在战场上立过功。”歌功之意出来了。
然而有些反问句并没有疑问号,须看清楚反问词。如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变成陈述句——“没人知道盘中的粮食都是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反腐败倡节约这意思就变得浅显了。再如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改为陈述句“没人敢说小草能报答太阳的恩泽”,感恩之心也易看出了。
十、品味反语修辞 认准中心思想
反语即反话,故意说跟自己真正意思相反的话,所以要特别小心。如巴金的《狗》意在批判社会的冷漠,结尾却来了一句“大公无私的神啊”,很突兀,跟整篇文章的格调很不协调,这便是反语。再如杜甫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其实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怨天尤人。
只有切切实实把握好文章的好中心思想,才能擒住“贼中之王”,防止大面积失分;也只有切切实实把握好文章的好中心思想,才能真正抓住了语文学习的“龙头”,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把握时代背景 命准中心思想
有些时代背景隐藏文中。如文中“过去”“以前”“而今”“现在”等字眼往往隐含新旧时代的对比。
二、理解压轴句子 定位中心思想
有些文章喜欢开门见山,但多数文章的中心置后。如记叙文“画龙点睛”的段落,散文“卒章显志”的段落,词体“抒情议论”的段落,特别是绝句的“压轴句”。
三、归纳人物事件 挖掘中心思想
记叙文中,只出现一个人物时,那人做了多少件事就须概括几种性格特征;出现做法相反的两组人,须概括正反两个主题;有时出现多个不同阶层的人物时,须概括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性格特征。
须注意的是,有时文章出现的几个人物是分主次的。如汪曾祺的《侯银匠》,里面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侯银匠“侯菊”的勤劳、精细,目的却是侧面烘托渲染“侯银匠”的勤劳与精细。
四、认清心里动词 明确中心思想
心里动词本身就是反映思想感情的词,找到心里动词跟找到中心思想没区别。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里面的“孤独”“等待”就是思想情感。
五、辨认褒贬字眼 寻找中心思想
文章中褒义色彩或贬义色彩很浓的字眼里倾注了作者浓浓的爱憎之情。如巴金对封建社会残忍无情的统治阶级的批判在《狗》的“玩弄”“没人注意到我”“骂”“神的口永远闭着”这些贬义色彩很浓的字眼上得以充分体现;而高永钰对钱学森的高度赞美体现在《钱学森·系统论的重要推进者》中“内心世界极其丰富”“重要”“无穷的动力和想象力”等极褒义的字眼里。
六、区分静景特征 读懂中心思想
静景有两种特征:“寂静”和“静谧”。它们烘托了刚好相反的情感。
七、注意引用手法 品味中心思想
文章一旦引用了典故,中心就显而易见了。
八、比较反衬对比 判断中心思想
运用了反衬的文章中心只突出正反二物中的主要一物。“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正面的是“江南好风景”,这是次要的,反面的是“诗人和李龟年这两个落魄之人”,这是主要的,中心不是赞美江南,而是突出人物的遭遇。
对比手法与反衬不一样的地方是正反两面都是中心要体现的。如李约的《观祈雨》,农民“箫管迎龙水庙前”和豪门贵族“犹恐春深咽管弦”形成对比,中心必须有两点:一是同情赞美了什么,二是批判揭露了什么。
九、转换反问句式 得出中心思想
把“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变成陈述句“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都在战场上立过功。”歌功之意出来了。
然而有些反问句并没有疑问号,须看清楚反问词。如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变成陈述句——“没人知道盘中的粮食都是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反腐败倡节约这意思就变得浅显了。再如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改为陈述句“没人敢说小草能报答太阳的恩泽”,感恩之心也易看出了。
十、品味反语修辞 认准中心思想
反语即反话,故意说跟自己真正意思相反的话,所以要特别小心。如巴金的《狗》意在批判社会的冷漠,结尾却来了一句“大公无私的神啊”,很突兀,跟整篇文章的格调很不协调,这便是反语。再如杜甫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其实他们真正的意思是怨天尤人。
只有切切实实把握好文章的好中心思想,才能擒住“贼中之王”,防止大面积失分;也只有切切实实把握好文章的好中心思想,才能真正抓住了语文学习的“龙头”,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