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考试中更是得作文者得天下。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然而具体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信息不便利,生活文化落后的农村中学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一提起写作文,他们就感提笔千斤,文思枯涩,深感头痛。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本人通过十几年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摸索,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进行了如下一些探讨。
1 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1 关注生活,激发兴趣。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语文老师应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说且乐于说。那么平常语文课堂就要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学生敢说喜欢说。比如有时让学生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乐事,有时评议社会热点的问题,有时谈论有趣的新闻;或者有时课前三分钟即兴演讲,有时品评鉴赏美文佳作;或者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好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这些都是学生关心的事,当然喜欢说和做。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在谈论中学生视野拓宽了, 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增强写作灵感,培养了写作兴趣 。
1.2 学以致用,表现个性 。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
尝到写作的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有的课文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通过几个贪玩的儿童一次冒险的经历感悟人生的道理,这种经历与孩子们平日里的戏耍相似;第二单元《第一次真好》也是学生能有切身体会的文章,在生活中他们一样经历过很多的第一次。在这些文章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使其感受到写作就在身边,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将写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另外,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不要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应该是在讲述一个你很想告诉别人的故事,反映自己的一种心情。灵性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去写作,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2 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1 常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我认为,课外阅读对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三毛、韩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加上农村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我认为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所谓“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对次一点的即是“一看”即可。这种长期积累就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作文积累素材。
2.2 勤笔记。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对这些形式,教师形成一定的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其次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
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
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2.3 细观察。
写作是很个性的行为,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就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作文需要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留心生活,留意农村自然风光、人情风俗等。指导他们写写春夏秋冬乡村美景和变化;写写和小伙伴一起采山花,摘山果,放牛羊,捉小鱼的欢乐的场面;写写跟着父母在芒果园、香蕉林,蔬菜地参加劳动的情景等等。同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有的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写出来的文章便有了自己的特色:“太阳隐去了羞红的脸,微风吹来了五彩缤纷的晚霞,牛在这时候吃草,吃得最欢了!瞧,它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好像世上再没有任何事情能使它们分心了。它们把嘴贴到地上,嘴巴不停地动着,一歪一歪的,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晚上,将牛牵到牛棚里,牛就睡下来,把胃里未消化的草翻出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咀嚼。”这是一位初一学生的习作,写的就是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写得多么形象生动啊! 3 注意作文技巧的指导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那么如何解决这问题呢?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练。
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形象,怎么议论有说服力,怎么说明明了,如何布局谋篇等。善用巧用这些课文作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的同时,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4 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性
评改作文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评价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指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评价学生作文时,首先要先肯定优点,其次要明确指出不足之处,并希望改正。在组织学生自评、他评中,教师应担任倾听者的角色,只在学生们“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予以点拨。在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作文中的优缺点能够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因是经过自己和同学共同努力探索发现的,会倍加珍惜,修正也会更彻底,这样就有利于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性 。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应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还要教师巧妙的指导,学生才会乐学乐写。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写,又要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1 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1 关注生活,激发兴趣。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语文老师应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说且乐于说。那么平常语文课堂就要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学生敢说喜欢说。比如有时让学生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乐事,有时评议社会热点的问题,有时谈论有趣的新闻;或者有时课前三分钟即兴演讲,有时品评鉴赏美文佳作;或者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好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这些都是学生关心的事,当然喜欢说和做。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在谈论中学生视野拓宽了, 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增强写作灵感,培养了写作兴趣 。
1.2 学以致用,表现个性 。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
尝到写作的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有的课文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通过几个贪玩的儿童一次冒险的经历感悟人生的道理,这种经历与孩子们平日里的戏耍相似;第二单元《第一次真好》也是学生能有切身体会的文章,在生活中他们一样经历过很多的第一次。在这些文章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使其感受到写作就在身边,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将写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另外,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不要为写作文而写作文,作文应该是在讲述一个你很想告诉别人的故事,反映自己的一种心情。灵性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以课文为范文,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去写作,展现自我。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也增强了写作的信心。
2 注重作文素材的积累
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1 常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我认为,课外阅读对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作用。三毛、韩寒等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当下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指定推荐书目,在试题中也有相应的课外阅读考试。但很多学生限于种种原因,加上农村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根本不能真正达到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由此也大大限制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幅度。我认为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所谓“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在“博览”的同时也注重了主次优劣,对精华部分是要“细心揣摩透熟”读熟背诵的,对次一点的即是“一看”即可。这种长期积累就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作文积累素材。
2.2 勤笔记。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极少有过目不忘的天才。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它们留下来,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读书笔记、剪报、圈点勾画等等。对这些形式,教师形成一定的组织,定期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其次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的思考,他们的内心一片迷茫,却又充满冲劲。他们其实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
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语文
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2.3 细观察。
写作是很个性的行为,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就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作文需要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留心生活,留意农村自然风光、人情风俗等。指导他们写写春夏秋冬乡村美景和变化;写写和小伙伴一起采山花,摘山果,放牛羊,捉小鱼的欢乐的场面;写写跟着父母在芒果园、香蕉林,蔬菜地参加劳动的情景等等。同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有的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写出来的文章便有了自己的特色:“太阳隐去了羞红的脸,微风吹来了五彩缤纷的晚霞,牛在这时候吃草,吃得最欢了!瞧,它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好像世上再没有任何事情能使它们分心了。它们把嘴贴到地上,嘴巴不停地动着,一歪一歪的,那样永不倦怠地咀嚼着。晚上,将牛牵到牛棚里,牛就睡下来,把胃里未消化的草翻出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咀嚼。”这是一位初一学生的习作,写的就是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写得多么形象生动啊! 3 注意作文技巧的指导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那么如何解决这问题呢?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练笔要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规律。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逐步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写作训练也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如在初一阶段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训练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训练议论文和中考专题文章。在各个阶段中再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这样,学生对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多练。
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形象,怎么议论有说服力,怎么说明明了,如何布局谋篇等。善用巧用这些课文作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的同时,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4 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性
评改作文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评价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指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师生互批、学生共批相结合。提倡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评改质量高,写作效果好,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评价学生作文时,首先要先肯定优点,其次要明确指出不足之处,并希望改正。在组织学生自评、他评中,教师应担任倾听者的角色,只在学生们“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予以点拨。在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作文中的优缺点能够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因是经过自己和同学共同努力探索发现的,会倍加珍惜,修正也会更彻底,这样就有利于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性 。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应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还要教师巧妙的指导,学生才会乐学乐写。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写,又要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