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目标的陈述经常出现问题,本文通过两个案例分析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陈述教学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非全面性、主体错位、非可行性。通过对马杰和ABCD的行为目标陈述法、格伦兰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陈述模式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历史课堂教学的陈述模式。
【关键词】教学目标 ; 行为动词 ; 陈述模式
布鲁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节、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它指导教与学、向其他人传达教学意图、提供评价学生学业的指导意见 。
但是,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有关历史教学目标陈述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带有模糊、笼统、抽象等问题 ,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出在历史教学目标陈述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一个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1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陈述中的问题
1.1 目标陈述不全面。
在历史教学目标陈述时,很少忽视知识目标,但容易遗忘理解、思维能力、方法、态度及兴趣等方面的目标。有些教学目标从形式上看是完整的,但细目的内容并不一致,陈述时并不全面,如案例1中就忽视了方法目标的陈述。
案例1①
课题 10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1.1.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1.1.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的历史教学目标的内容有三大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它主要包括,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包括,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国际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以及科学态度和人格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
显然,在陈述教学目标中,不仅注重感知、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目标,也要注意相关方法目标。一是解释和评价历史事实的方法,二是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三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以及表达和交流的方法。显然,案例中缺少一定的方法目标的陈述。例如“新航路开辟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的认识”可通过不同情景材料创设学习过程进而形成不同角度的历史认识。避免出现教学目标不全面的基本对策是,教师要努力学习有关教学目标的理论与实践论述,正确理解、科学把握教学目标。
1.2 目标陈述发生主体错位。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目标,它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或者说它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由于行为变化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历史教学目标陈述中的主语应是学生。在案例2中,使用了“让学生”、“培养学生”等行为主体是教师的用语,出现了“主体错位”。
案例2②
课题 12 美国的诞生
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莱克星顿的枪声,华盛顿,《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大捷,1787宪法等基
本史实,进而掌握美国诞生的概况。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美国独立战争以弱胜强及双方的力量对比,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习认识:北美是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等地移来的劳动人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人共同开发的;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民族解放运动,同时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的结果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产生这样“主体错位”的原因是传统“教师中心论”的观念。避免这样的偏离只有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有个性持续的发展。准确的使用不同类型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1.3 目标陈述缺乏可行性。
教学目标的可行性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各种可行性,要考虑制约目标实现的各种条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设计一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贴近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切忌笼统、泛泛而谈。如案例1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案例2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是一个一般性的教学目标,是需要大量的素材与长期的过程才可能实现的,在一节课内是无法实现的。
造成上述偏离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一堂课的容量的大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年龄特点等,将当前教学目标与远景目标混淆。避免出现这样的偏离的基本对策是,将远景目标或单元目标细化,产生具体化的目标,使得教学目标的设计适当,符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应为学生设计一个要求全体学生都达到的普适性目标,优进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发展型目标。
2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陈述中的对策
2.1 行为目标陈述法。
美国的著名学者马杰(Mager)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一书中阐述了行为目标的三个要素,一是可观察的行为,二是行为发生的条件,三是可接受的行为标准。根据马杰的行为目标的要求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使之变得明确可操作。ABCD目标陈述法是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和塞维吉(Savage)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ABCD法包括:A听众,B行为,C条件,D水平。它的后三个因素与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一致的,只是增加了并强调了行为者(听众)这一因素,从而使教学目标的陈述更加的完整。两者结合起来看:A. 行为主体(即Audience)。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行为的主体,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如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写成“使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等都是错误的表述。教学目标规范的写法开头应是“学生能……”、“学生会……”等,通常学生两字可以省略。B.行为(即Behavior)。在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要求。行为的表述应具有可观察的特点,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行为动词有:了解、讲述、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理解、认识、说明、归纳、收集、整理、分析、比较、探讨、辩论、评价等;在过程性目标领域的行为动词有:经历(感受)、体验(体会)、讨论、参与、合作、参观、观察、阅读、探索等(具体的含义见《课程标准》)。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行为动词说明动作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如: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概念。C.条件(即Conditions)。条件是指学生完成行为时的情景,也就是在什么条件和范围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如“经历观察新航路开辟四大航海家航海地图的过程”。“通过观察历史地图,了解郑和的航海路线”D.水平(即Degree)。水平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对行为标准的具体描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
2.2 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目标陈述法。
为了弥补行为目标陈述法的不足,格伦兰(Gronlund)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提出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陈述教学目标模式。他认为,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的目标清单应该是足够详细,以传达出教学目的;同时,它又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以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指导。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本。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这一目标即可轻松实现:(1)将总的教学目标表述为期望的学习成果;(2)在每一目标下面,列出具体的表现样本。例如,按格伦兰的方法可以将俄国1861年改革的教学目标陈述为:
(1)总教学目标: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
(2)具体表现样本: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能说出1861年改革的内容;能自己评价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局限性。
格伦兰认为,被视为学习成果、并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定义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各个方面的成果。除了更加外显的知识成果外,也应考虑那些在理解、应用、思维能力、操作技能、态度、需求、审美和适应范围内的成果。格伦兰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部行为变化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因此,该方法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采纳。
2.3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
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马杰模式与格伦兰模式的共同特点,一是要求提供证明学习者满足目标要求的具体行为;二是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结果。不同点是格伦兰模式没有提供行为产生的条件和相应的作业标准或评价准则。格伦兰认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和作业标准太具体化,会限制教师的灵活性。教师就可能不再灵活地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标准,比如给学习慢的学生更低的要求,而给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订更高的标准。行为目标虽然避免了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但却是只强调了行为结果和注意了内在的心理过程,导致教师只注意学生外在行为的变化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能力和情感变化。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 当教师对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不习惯时,由于格伦兰模式既表述了学习者心理内部的变化,又列举了学习者的具体行为表现,既便于教师把握学习者内部变化的依据,又有助于教师认识学习活动带给学习者心理内部的实质性变化。同时,由于情感领域的目标往往难以用具体的行为体现,有时行为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情感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心理内部变化的实质。而格伦兰的学习成果包括情感领域,在这方面,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格伦兰模式对教师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根据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的理解,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将马杰模式与格伦兰模式结合起来,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灵活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应做到内容具体便于评价、行为动词用词准确、条件范围合适,程度要求适度。如可以将案例1、案例2修改为(供参考):
案例3
课题 10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2.3.1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初步领会文艺复兴的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断提高。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哥伦布等航海的史实,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2.3.2 过程与方法。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体会文艺复兴的本质。小组合作设计航行路线图,感悟和体会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展示新航路开辟后果的相关史料,思考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推动历史的前进。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案例4
课题 12 美国的诞生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分析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了解独立战争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而掌握美国诞生的概况,理解美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学生识图、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正义之战必胜;美国人民通过艰苦斗争,以弱胜强,终于赢得胜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3 结论与反思
课堂教学目标为教学与评价学生提供了基础,泰勒说:“以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陈述目标”。陈述教学目标切忌徒具形式,它们既不能太具体,只强调相对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成果,以至于肢解了学习活动;同时又不能像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目标那样宽泛概括。出于教学与评价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框架。采用将马杰模式与格伦兰模式结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分类来灵活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可以较方便的陈述课堂教学目标。但不论一套教学目标陈述的有多完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意料以外的教学成果生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这种可能保持一定的警觉,在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时,应将这些意料以外的教学成果考虑在内。 注释:①②案例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上)》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姚锦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案例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3]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4] 林·格朗伦德。《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5] 李朝辉。《教学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6] 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关键词】教学目标 ; 行为动词 ; 陈述模式
布鲁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节、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它指导教与学、向其他人传达教学意图、提供评价学生学业的指导意见 。
但是,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有关历史教学目标陈述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带有模糊、笼统、抽象等问题 ,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出在历史教学目标陈述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一个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1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陈述中的问题
1.1 目标陈述不全面。
在历史教学目标陈述时,很少忽视知识目标,但容易遗忘理解、思维能力、方法、态度及兴趣等方面的目标。有些教学目标从形式上看是完整的,但细目的内容并不一致,陈述时并不全面,如案例1中就忽视了方法目标的陈述。
案例1①
课题 10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1.1.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1.1.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的历史教学目标的内容有三大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它主要包括,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包括,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国际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以及科学态度和人格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
显然,在陈述教学目标中,不仅注重感知、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目标,也要注意相关方法目标。一是解释和评价历史事实的方法,二是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三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以及表达和交流的方法。显然,案例中缺少一定的方法目标的陈述。例如“新航路开辟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的认识”可通过不同情景材料创设学习过程进而形成不同角度的历史认识。避免出现教学目标不全面的基本对策是,教师要努力学习有关教学目标的理论与实践论述,正确理解、科学把握教学目标。
1.2 目标陈述发生主体错位。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目标,它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或者说它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由于行为变化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历史教学目标陈述中的主语应是学生。在案例2中,使用了“让学生”、“培养学生”等行为主体是教师的用语,出现了“主体错位”。
案例2②
课题 12 美国的诞生
1.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莱克星顿的枪声,华盛顿,《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大捷,1787宪法等基
本史实,进而掌握美国诞生的概况。
1.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美国独立战争以弱胜强及双方的力量对比,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习认识:北美是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等地移来的劳动人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人共同开发的;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民族解放运动,同时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的结果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产生这样“主体错位”的原因是传统“教师中心论”的观念。避免这样的偏离只有提高认识,充分理解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有个性持续的发展。准确的使用不同类型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1.3 目标陈述缺乏可行性。
教学目标的可行性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各种可行性,要考虑制约目标实现的各种条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设计一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贴近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切忌笼统、泛泛而谈。如案例1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案例2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都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是一个一般性的教学目标,是需要大量的素材与长期的过程才可能实现的,在一节课内是无法实现的。
造成上述偏离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一堂课的容量的大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年龄特点等,将当前教学目标与远景目标混淆。避免出现这样的偏离的基本对策是,将远景目标或单元目标细化,产生具体化的目标,使得教学目标的设计适当,符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应为学生设计一个要求全体学生都达到的普适性目标,优进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发展型目标。
2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陈述中的对策
2.1 行为目标陈述法。
美国的著名学者马杰(Mager)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一书中阐述了行为目标的三个要素,一是可观察的行为,二是行为发生的条件,三是可接受的行为标准。根据马杰的行为目标的要求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使之变得明确可操作。ABCD目标陈述法是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和塞维吉(Savage)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ABCD法包括:A听众,B行为,C条件,D水平。它的后三个因素与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一致的,只是增加了并强调了行为者(听众)这一因素,从而使教学目标的陈述更加的完整。两者结合起来看:A. 行为主体(即Audience)。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行为的主体,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如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写成“使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等都是错误的表述。教学目标规范的写法开头应是“学生能……”、“学生会……”等,通常学生两字可以省略。B.行为(即Behavior)。在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要求。行为的表述应具有可观察的特点,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行为动词有:了解、讲述、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理解、认识、说明、归纳、收集、整理、分析、比较、探讨、辩论、评价等;在过程性目标领域的行为动词有:经历(感受)、体验(体会)、讨论、参与、合作、参观、观察、阅读、探索等(具体的含义见《课程标准》)。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行为动词说明动作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如: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概念。C.条件(即Conditions)。条件是指学生完成行为时的情景,也就是在什么条件和范围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如“经历观察新航路开辟四大航海家航海地图的过程”。“通过观察历史地图,了解郑和的航海路线”D.水平(即Degree)。水平是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对行为标准的具体描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
2.2 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目标陈述法。
为了弥补行为目标陈述法的不足,格伦兰(Gronlund)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提出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陈述教学目标模式。他认为,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的目标清单应该是足够详细,以传达出教学目的;同时,它又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以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有效的指导。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本。采用以下两个步骤,这一目标即可轻松实现:(1)将总的教学目标表述为期望的学习成果;(2)在每一目标下面,列出具体的表现样本。例如,按格伦兰的方法可以将俄国1861年改革的教学目标陈述为:
(1)总教学目标: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
(2)具体表现样本: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能说出1861年改革的内容;能自己评价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局限性。
格伦兰认为,被视为学习成果、并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定义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各个方面的成果。除了更加外显的知识成果外,也应考虑那些在理解、应用、思维能力、操作技能、态度、需求、审美和适应范围内的成果。格伦兰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部行为变化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性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因此,该方法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采纳。
2.3 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
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马杰模式与格伦兰模式的共同特点,一是要求提供证明学习者满足目标要求的具体行为;二是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结果。不同点是格伦兰模式没有提供行为产生的条件和相应的作业标准或评价准则。格伦兰认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和作业标准太具体化,会限制教师的灵活性。教师就可能不再灵活地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标准,比如给学习慢的学生更低的要求,而给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订更高的标准。行为目标虽然避免了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但却是只强调了行为结果和注意了内在的心理过程,导致教师只注意学生外在行为的变化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心理能力和情感变化。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 当教师对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不习惯时,由于格伦兰模式既表述了学习者心理内部的变化,又列举了学习者的具体行为表现,既便于教师把握学习者内部变化的依据,又有助于教师认识学习活动带给学习者心理内部的实质性变化。同时,由于情感领域的目标往往难以用具体的行为体现,有时行为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情感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学生心理内部变化的实质。而格伦兰的学习成果包括情感领域,在这方面,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格伦兰模式对教师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根据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的理解,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将马杰模式与格伦兰模式结合起来,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灵活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应做到内容具体便于评价、行为动词用词准确、条件范围合适,程度要求适度。如可以将案例1、案例2修改为(供参考):
案例3
课题 10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2.3.1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初步领会文艺复兴的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断提高。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哥伦布等航海的史实,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2.3.2 过程与方法。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体会文艺复兴的本质。小组合作设计航行路线图,感悟和体会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展示新航路开辟后果的相关史料,思考和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3.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推动历史的前进。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案例4
课题 12 美国的诞生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分析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了解独立战争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而掌握美国诞生的概况,理解美国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学生识图、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正义之战必胜;美国人民通过艰苦斗争,以弱胜强,终于赢得胜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3 结论与反思
课堂教学目标为教学与评价学生提供了基础,泰勒说:“以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陈述目标”。陈述教学目标切忌徒具形式,它们既不能太具体,只强调相对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成果,以至于肢解了学习活动;同时又不能像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目标那样宽泛概括。出于教学与评价的双重考虑,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框架。采用将马杰模式与格伦兰模式结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目标分类来灵活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可以较方便的陈述课堂教学目标。但不论一套教学目标陈述的有多完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意料以外的教学成果生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这种可能保持一定的警觉,在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时,应将这些意料以外的教学成果考虑在内。 注释:①②案例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上)》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姚锦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案例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3]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4] 林·格朗伦德。《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5] 李朝辉。《教学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6] 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