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应重视课后习题的研究与思考。真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我参加了市级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培训之后才有的。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课后习题的处理常常是一笔带过,原因有二:各种学习资料中无论题型还是内容都比课后习题要丰富得多,没有必要再深究课后习题;课后习题要么很简单,要么很艰深,教师认为没必要或没条件探究。
但经过培训后,我了解到“部编版”教材不仅在课文选取、结构安排等关键部位上有专门的研究,就连习题设计、注释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目的是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
“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修身正己”“至爱亲情”“文明的印迹”“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每篇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为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达到“随文学习”。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原有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比如爱国、成长、人与动物等,这是前些年语文学科教学过分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主题单元结构,更多地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更多地去挖掘人文熏陶的话题,设计有关德育渗透的教学活动,忙于各种眼花缭乱的设计中,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失去了必要的章法,上得随心所欲。致使部分一线教师认为,课改很耽误时间,不利于应付考试,好成绩还是要靠反复训练。尤其是看到数理化英语学科通过题海战术,成绩突飞猛进时,这些语文教师更如热锅上的蚂蚁。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编排内容,比较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并能有效调控教师的教学。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承担着训练默读,关注文章标题、开头、结尾以及品味、揣摩关键语句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任务。教师在制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目标时,特别注意到了课后习题的设计,希望能通过课后习题的落实尽力达成本单元内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本文课后习题共有五个题,前三个是思考探究题,后两个是积累拓展题。我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就是紧扣第一题、第三题来设计的,即“诵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感受童年时代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的生活情趣”。教学中,我会尽力引导学生从关注标题的特点出发,把握文章鲜明的结构,将朗读和默讀相结合,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以孩童的视角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落实好以上知识和能力点。第二个学习目标是“跳读课文,寻找‘成年鲁迅’在文中的影子,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追忆童年生活时的情绪”。这个目标我是紧扣第五个习题来设计的,一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对开头、结尾关键语句的理解,二则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将“回忆与现实”相联系的思维习惯,以便更深、更广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总之,语文课后习题对“落实”本课的教学重点有着重要的指向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课不能上成考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也不能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教学,以至于失去了文学作品欣赏的完整性、文学性、形象性、审美性和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典课文的学习不断感受自然与生命,感受美好与残缺的同时,让“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清晰,并通过反复的训练得到不断的积累提升。
(作者单位:山西省永和县第三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但经过培训后,我了解到“部编版”教材不仅在课文选取、结构安排等关键部位上有专门的研究,就连习题设计、注释语言、插图和装帧设计等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目的是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
“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修身正己”“至爱亲情”“文明的印迹”“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每篇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为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达到“随文学习”。
为何要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是因为原有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比如爱国、成长、人与动物等,这是前些年语文学科教学过分提倡人文性的结果。主题单元结构,更多地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也会更多地去挖掘人文熏陶的话题,设计有关德育渗透的教学活动,忙于各种眼花缭乱的设计中,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失去了必要的章法,上得随心所欲。致使部分一线教师认为,课改很耽误时间,不利于应付考试,好成绩还是要靠反复训练。尤其是看到数理化英语学科通过题海战术,成绩突飞猛进时,这些语文教师更如热锅上的蚂蚁。所以,“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编排内容,比较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并能有效调控教师的教学。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承担着训练默读,关注文章标题、开头、结尾以及品味、揣摩关键语句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任务。教师在制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目标时,特别注意到了课后习题的设计,希望能通过课后习题的落实尽力达成本单元内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本文课后习题共有五个题,前三个是思考探究题,后两个是积累拓展题。我的第一个学习目标就是紧扣第一题、第三题来设计的,即“诵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感受童年时代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的生活情趣”。教学中,我会尽力引导学生从关注标题的特点出发,把握文章鲜明的结构,将朗读和默讀相结合,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以孩童的视角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落实好以上知识和能力点。第二个学习目标是“跳读课文,寻找‘成年鲁迅’在文中的影子,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追忆童年生活时的情绪”。这个目标我是紧扣第五个习题来设计的,一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对开头、结尾关键语句的理解,二则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将“回忆与现实”相联系的思维习惯,以便更深、更广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
总之,语文课后习题对“落实”本课的教学重点有着重要的指向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课不能上成考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也不能完全围绕知识能力点展开教学,以至于失去了文学作品欣赏的完整性、文学性、形象性、审美性和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典课文的学习不断感受自然与生命,感受美好与残缺的同时,让“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清晰,并通过反复的训练得到不断的积累提升。
(作者单位:山西省永和县第三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