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说得好:“学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那么,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真正做一个有头脑,“明智”之人呢?学史可以明爱国 ,学史可以明做人,学史可以明事理。
【关键词】自主合作;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但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主探索学习备课内容,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耐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思考、发现。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会学,使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全面的发展。为此,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内外教学途径,就显得非常必要。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学生正处于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为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我们的学生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他们厌恶教师的“满堂灌”,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历史,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其中的问题和规律。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说过“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不独因为它是一种好现象,而且因为这是自然给他们预备的一个好工具,给他们去除生来的无知的;他们如果不好问,无知就会使他们变成一种愚蠢无用的动物”。因此,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历史课堂和课外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师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心,帮助学生树立和提高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意识、能力和素质。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不满足已知,积极地求知,勇于探索未知。
1 教师备课要围绕自主学习设计
教师自主探索备课的设计要依据“疑问”,因为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疑问”是创新的先声,通过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学生能激发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可以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
2 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重要的途径。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上,我主要作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2.1 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历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七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我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更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使学生明白,要想真正理解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作品的真谛,离不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只有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才能深入地理解各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像敦煌石窟就是反映了当时佛教兴盛的景象,它的产生就是那个时代环境下艺术发展的结果。
2.2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经常根据时事热点,结合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的因果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理解时事热点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总是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同时,我还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我把诗、词、歌、联等文学内容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如:讲唐朝都城长安时,对照课本的平面图,引用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诗》“万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诗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我还引入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空间理解能力。
2.3 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和讨论。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对历史事物的见解和认识。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发言中有好的创意就予以赞扬,发现有错误就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和纠正。我还努力发现学生发言背后的隐藏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思考历史问题。例如在学习美国内战部分,学生根据内战前美国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矛盾的史实提出:美国是最早实行“一国两制”的国家。我就中、美两国的“一国两制”有何异同鼓励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
2.4 鼓励学生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学生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学生可以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做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对此我设计了假如你是某一历史人物,你处在那样的环境中你将怎么办的题型。
2.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备加关心,适时加以启发点拨,而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3 指导学生读书和课外学习方法
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及时告诉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
一要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先读目录和年表,而后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 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二要多读地图、插图。地图是通过简明的符号,显示历史显现发生的空间位置,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插图包括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它们生动地、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要把课文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走出传统的“讲授”历史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力争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终身习惯。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 《历史教育人格理论教育初探》.西安.未来教育出版社.
[2] 阳谷,陈风.《中学历史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3] 英国.约翰洛克.《教育漫谈》.傅任敢译.
[4] 王焕进.《论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5] 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6] 李代贵.《研究性学习“走近历史课堂》.
【关键词】自主合作;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但是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主探索学习备课内容,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耐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思考、发现。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会学,使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全面的发展。为此,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内外教学途径,就显得非常必要。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学生正处于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为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我们的学生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他们厌恶教师的“满堂灌”,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历史,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其中的问题和规律。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说过“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不独因为它是一种好现象,而且因为这是自然给他们预备的一个好工具,给他们去除生来的无知的;他们如果不好问,无知就会使他们变成一种愚蠢无用的动物”。因此,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历史课堂和课外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师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心,帮助学生树立和提高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意识、能力和素质。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不满足已知,积极地求知,勇于探索未知。
1 教师备课要围绕自主学习设计
教师自主探索备课的设计要依据“疑问”,因为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疑问”是创新的先声,通过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学生能激发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可以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
2 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重要的途径。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上,我主要作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2.1 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历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七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我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更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使学生明白,要想真正理解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作品的真谛,离不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只有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才能深入地理解各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像敦煌石窟就是反映了当时佛教兴盛的景象,它的产生就是那个时代环境下艺术发展的结果。
2.2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经常根据时事热点,结合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的因果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理解时事热点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总是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同时,我还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我把诗、词、歌、联等文学内容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如:讲唐朝都城长安时,对照课本的平面图,引用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诗》“万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诗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我还引入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空间理解能力。
2.3 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和讨论。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对历史事物的见解和认识。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发言中有好的创意就予以赞扬,发现有错误就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和纠正。我还努力发现学生发言背后的隐藏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思考历史问题。例如在学习美国内战部分,学生根据内战前美国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矛盾的史实提出:美国是最早实行“一国两制”的国家。我就中、美两国的“一国两制”有何异同鼓励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
2.4 鼓励学生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学生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学生可以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做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对此我设计了假如你是某一历史人物,你处在那样的环境中你将怎么办的题型。
2.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备加关心,适时加以启发点拨,而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3 指导学生读书和课外学习方法
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及时告诉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
一要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先读目录和年表,而后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 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二要多读地图、插图。地图是通过简明的符号,显示历史显现发生的空间位置,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插图包括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它们生动地、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要把课文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走出传统的“讲授”历史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力争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终身习惯。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 《历史教育人格理论教育初探》.西安.未来教育出版社.
[2] 阳谷,陈风.《中学历史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3] 英国.约翰洛克.《教育漫谈》.傅任敢译.
[4] 王焕进.《论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5] 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学苑出版社.
[6] 李代贵.《研究性学习“走近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