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只有不断提出引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数学才能得以发展。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植树问题)
教师首先出示尝试题:
有9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头和尾都不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花?
教师放手让让学生自主探索。许多学生通过画图和数数得出“8盆”。他们的图大致都如下(图中“︳”表示树,“0”代表花):
︳0 ︳0 ︳0 ︳0 ︳0 ︳0 ︳0 ︳0 ︳
师:假如不让你数数,你 还有别的方法吗?假如有500棵树排成一行,还这样摆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你还能画和数吗?
(此时,教师有意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另辟溪径,进行数学思考,寻找花与树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我发现有规律。
师:什么规律?
生:从头开始,一棵树对着一盆花,一棵树对着一盆花……最后一棵很孤单,没有花和它对,所以花的盆数比树的棵树少一,列式为9–1=8(盆)
学生还用图说明思路:
︳0 ︳0 ︳0 ︳0 ︳0 ︳0 ︳0 ︳0 ︳
师:那500棵树,还这样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
生:还是从头开始,一棵树对着一盆花,一棵树对着一盆花……最后一棵树没有花与它对,所以列式为500–1=499(盆)。
(学生已开始借助形象进行抽象思考,发现了树的棵树与花的盆数之间的关系。)
师:假如有500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头和尾都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
生:还是从头开始,一盆花对着一棵树,一盆花对着一棵树……最后一盆花没有树和它对,所以花比树多1,列式为:500 1=501(盆)。学生很轻松地发现了花与树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还是用图说明思路:0 ︳0 ︳0 ︳0 ︳……0 ︳0
教师有进行了变式。
师:假如有500棵树排成一行,还是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最前面有花,最后面不放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生:还是从头开始,一盆花对着一棵树,一盆花对着一棵树……树和花刚好全部对完,所以花与树同样多,都是500。
学生依旧用图说明思路:0 ︳0 ︳0 ︳……0 ︳
新授至此,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到它的作用,体会到运用它的乐趣。在后面的综合练习中,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这一思想方法解题,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搞错。
【反思】从以上案例中斟酌,让思维放飞异彩的“问题”该是这样的:
1、清晰有度。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级思维,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清晰明了,才能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从整体上设计教学思路。教师紧紧抓住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应,并使“问题”贯穿于教学始终,促使学生寻找它,发现它,感悟它,运用它。
2、开放有度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一个数学问题应该是困难的,但却不应是完全不可解决而使我们白费力气。在通向那隐藏着真理的曲折道路上,它应该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最终以成功的喜悦作为对我们的报偿。老师们也形象的将其描述为“跳一跳、摘果果”。
案例中教师不是满足于学生用画图方法解答尝试题,而是精心设置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及时地从画图转向寻找树与花之间的关系。提出的问题富有挑战性,开放有度,而且这一问题是学生通过思考即可解决的,学生在主动思考,思维也得到发展终于发现了蕴含在规律之中的思想方法,并不断运用它。
3、等待有度美国学者发现,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课堂将出现①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②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③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④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⑤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由此可见,“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间隔太短,学生对问题缺乏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学生思维无法深化,容易造成“卡壳”、冷场或回答失之肤浅;间隔太长,则又使教学显得松散、拖拉。“问”与“答”的时间距离要应视问题的难度而定。
【作者单位:灌南县镇中小学 江苏】
案例: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植树问题)
教师首先出示尝试题:
有9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头和尾都不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花?
教师放手让让学生自主探索。许多学生通过画图和数数得出“8盆”。他们的图大致都如下(图中“︳”表示树,“0”代表花):
︳0 ︳0 ︳0 ︳0 ︳0 ︳0 ︳0 ︳0 ︳
师:假如不让你数数,你 还有别的方法吗?假如有500棵树排成一行,还这样摆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你还能画和数吗?
(此时,教师有意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另辟溪径,进行数学思考,寻找花与树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我发现有规律。
师:什么规律?
生:从头开始,一棵树对着一盆花,一棵树对着一盆花……最后一棵很孤单,没有花和它对,所以花的盆数比树的棵树少一,列式为9–1=8(盆)
学生还用图说明思路:
︳0 ︳0 ︳0 ︳0 ︳0 ︳0 ︳0 ︳0 ︳
师:那500棵树,还这样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
生:还是从头开始,一棵树对着一盆花,一棵树对着一盆花……最后一棵树没有花与它对,所以列式为500–1=499(盆)。
(学生已开始借助形象进行抽象思考,发现了树的棵树与花的盆数之间的关系。)
师:假如有500棵树排成一行,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头和尾都放花,一共可以放多少盆?)
生:还是从头开始,一盆花对着一棵树,一盆花对着一棵树……最后一盆花没有树和它对,所以花比树多1,列式为:500 1=501(盆)。学生很轻松地发现了花与树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还是用图说明思路:0 ︳0 ︳0 ︳0 ︳……0 ︳0
教师有进行了变式。
师:假如有500棵树排成一行,还是每相邻的两棵树之间放一盆花,最前面有花,最后面不放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生:还是从头开始,一盆花对着一棵树,一盆花对着一棵树……树和花刚好全部对完,所以花与树同样多,都是500。
学生依旧用图说明思路:0 ︳0 ︳0 ︳……0 ︳
新授至此,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到它的作用,体会到运用它的乐趣。在后面的综合练习中,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这一思想方法解题,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搞错。
【反思】从以上案例中斟酌,让思维放飞异彩的“问题”该是这样的:
1、清晰有度。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级思维,提出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清晰明了,才能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从整体上设计教学思路。教师紧紧抓住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应,并使“问题”贯穿于教学始终,促使学生寻找它,发现它,感悟它,运用它。
2、开放有度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一个数学问题应该是困难的,但却不应是完全不可解决而使我们白费力气。在通向那隐藏着真理的曲折道路上,它应该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最终以成功的喜悦作为对我们的报偿。老师们也形象的将其描述为“跳一跳、摘果果”。
案例中教师不是满足于学生用画图方法解答尝试题,而是精心设置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及时地从画图转向寻找树与花之间的关系。提出的问题富有挑战性,开放有度,而且这一问题是学生通过思考即可解决的,学生在主动思考,思维也得到发展终于发现了蕴含在规律之中的思想方法,并不断运用它。
3、等待有度美国学者发现,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课堂将出现①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②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③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④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⑤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由此可见,“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间隔太短,学生对问题缺乏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学生思维无法深化,容易造成“卡壳”、冷场或回答失之肤浅;间隔太长,则又使教学显得松散、拖拉。“问”与“答”的时间距离要应视问题的难度而定。
【作者单位:灌南县镇中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