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与“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年来,我们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的基础上,去考量、去实践“新课标”,对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探究式教学认识感悟不少。下面谈谈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促使学生思维活动持续发展,是开展探究性教学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直面新、奇、趣,感受矛盾,发生疑问,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例如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中,学生观察了实验之后,教师提出:什么是强电解质?什么是弱电解质?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比较,进行联想、迁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作出各种解释,如强电解质是由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的,还是由化合物中键的极性决定的,或是由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决定的。当然,这些解释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它们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探究过程的产物。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例如,在研究用H2SO4、Al和NaOH溶液为原料制取Al(OH),时,先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Al和稀H2SO4反应,生成的Al2(SO4)3,再和NaOH反应生成Al(OH)3。
方案二:m和NaOH反应,生成的NaAlo2再和稀H2SO4反应生成Al(OH)。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两个方案都是用等量的Al制得了等量的Al(OH)3,但方案一消耗的H2SO4和NaOH比方案二多,接着提示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最终设计出优化的方案三:用方案一得到的Al2(SO2),和方案二得到的NaAlo2以1:6的剂量反应制得Al(OH)3,这样最节约试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对原先的设计进行比较、取舍或优化,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学“铁和铁的化合物”时,学生用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往往是灰绿色的,而不是白色的,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原因:Fe(OH)2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那么,怎样才能使氧化速度变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各种方法:(1)先将所用的NaOH溶液煮沸;(2)用氢气把Fe(OH)2溶液中的空气赶走;(3)在Fe(OH)2溶液上滴加油膜等。师生进一步通过分析、比较,最终找到较好的实验方法:在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另将滴管伸到液面下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即可看到液面下方有白色沉淀,且保持较长时间。经过这样的探索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
二、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建议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决定课堂学习氛围。如果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想、敢问、敢辩、敢说,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就会异常活跃和丰富。因此,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课堂上多走下讲台,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态度亲切和蔼,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减少学生因学习引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探究知识。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中寻找问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探究活动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到“已知区”推进。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须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要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丧失探究的信心。正如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所说:“学生必须面对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就意识到他们能够处理越来越困难的问题。当他们获得了探究的工具,养成了探究的习惯,他们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
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听取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对在高中学科教学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深入探讨和实践。
一、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促使学生思维活动持续发展,是开展探究性教学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直面新、奇、趣,感受矛盾,发生疑问,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例如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中,学生观察了实验之后,教师提出:什么是强电解质?什么是弱电解质?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的比较,进行联想、迁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作出各种解释,如强电解质是由溶液的导电能力决定的,还是由化合物中键的极性决定的,或是由化合物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决定的。当然,这些解释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它们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探究过程的产物。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例如,在研究用H2SO4、Al和NaOH溶液为原料制取Al(OH),时,先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Al和稀H2SO4反应,生成的Al2(SO4)3,再和NaOH反应生成Al(OH)3。
方案二:m和NaOH反应,生成的NaAlo2再和稀H2SO4反应生成Al(OH)。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两个方案都是用等量的Al制得了等量的Al(OH)3,但方案一消耗的H2SO4和NaOH比方案二多,接着提示学生进行探究思考,最终设计出优化的方案三:用方案一得到的Al2(SO2),和方案二得到的NaAlo2以1:6的剂量反应制得Al(OH)3,这样最节约试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对原先的设计进行比较、取舍或优化,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学“铁和铁的化合物”时,学生用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到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往往是灰绿色的,而不是白色的,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得出原因:Fe(OH)2在空气中被迅速氧化。那么,怎样才能使氧化速度变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各种方法:(1)先将所用的NaOH溶液煮沸;(2)用氢气把Fe(OH)2溶液中的空气赶走;(3)在Fe(OH)2溶液上滴加油膜等。师生进一步通过分析、比较,最终找到较好的实验方法:在硫酸亚铁液面上滴加几滴苯,另将滴管伸到液面下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即可看到液面下方有白色沉淀,且保持较长时间。经过这样的探索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培养。
二、探究性教学的实施建议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决定课堂学习氛围。如果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敢想、敢问、敢辩、敢说,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就会异常活跃和丰富。因此,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课堂上多走下讲台,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态度亲切和蔼,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减少学生因学习引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探究知识。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中寻找问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设计探究活动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到“已知区”推进。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须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要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丧失探究的信心。正如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所说:“学生必须面对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就意识到他们能够处理越来越困难的问题。当他们获得了探究的工具,养成了探究的习惯,他们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引导学生合作与交流
教师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要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听取他人的探究经验,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对在高中学科教学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深入探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