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自我真实的情感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tsetm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东西的第一本散文集《挽留即将消失的情感》,这是他20多年来散文创作的一次总集结。
  东西的散文无论是追忆故乡、谈论文学,还是记叙游历、为人物立传,都紧紧扣住“情感”二字,在创作中始终跟踪自我真实的情感,或书写友人印象中的喜怒哀乐,或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感怀,对人文地理的文学想象,并通过人类情感缺失的普遍性的揭示,强调挖掘“内心的秘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故乡的深情回望
  
  “故乡回望”系列是体现作者怀乡情绪的篇章,东西对其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寄托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作者对故乡的自然山水的摹写中,也渗透在关于故乡的人与事的深情叙说里。
  《故乡,你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母亲在身边的时候,作者时时会感觉到故乡的气息,因为母亲就是故乡的象征,母亲的话语覆盖了故乡记忆中的每一个细节。母亲离开“我”之后,故乡的一切便直逼“我”的内心,此时的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如今,故乡代替了母亲,故乡的天空、草地、树、牛、山坡上的玉米棒子,还有村民的白发和脸上皱纹,无不带着母亲的影子萦绕在作家的脑际。以至于“我跟他们(村民)说粮食,谈学费,讨论从交祥村拉自来水,研究怎样守住被邻村抢占的地盘,仿佛是在讨好我的母亲”。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会为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深深的眷念之情而感动。文章以母亲的形象来体认和呈现故乡的人事与自然景物,反过来,又以故乡的人事与自然景物来怀念母亲,传达了一种亲情与乡情互相辉映互相缠绕的情感经验。
  在回望故乡时,东西大都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以童年的视角和回望的姿态直接诉诸乡土的童年经验。那口泛着死亡气息的“水井”(《记忆水》),村头村尾零星的“鞭炮声”和“剁肉的声音”(《远去的年》),坐在前桌的女同学那“乌黑的长辫”……这些带着乡村气息和童年意绪的意象,都是作者阐释故乡情结的注解,凝聚着作者浓浓的乡情和愁绪。同时,我们也从作品对意象的阐释中,可以领会到作家对命运的追问、对苦难的悲悯、对生命的形而上的思索。
  
  身体与心灵的文学感应
  
  东西认为,有觉悟的写作者都“呼唤心灵”,主张“用心灵写作”。同时,东西提倡“身体写作”,强调“身体的体验和反应,每一个词语都经由五官的核实,每一个细节都有切肤之感”。由此,作家必须把自己当作“一部生活的接受机”和“情感的试验器”。人类情感体验与身体反应的通约性,又使东西的文学创作带有鲜明的读者意识。东西在《小说的魔力》中提到,如果要抓住读者,作家不仅要具备超越生活的想象力,还要正确处理倾诉和聆听的关系。文章从接受学的角度,指出当前文学失去读者的根源,从而强调文学回归艺术本源的必要性。
  由于全球化背景下商业化潮流的无孔不入,情感的本义在当今社会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异。东西结合自身的文学实践,敏锐地指出当前社会中的情感严重缺失的可悲现状。作者以《我为什么没有小蜜》、《痛苦比赛》等小说的创作的审美动机为例,深怀忧虑地指出现代社会的精神病象,以及情感的商业化、游戏化尴尬情状,从而提出回归人类健康情感和健康心理的殷切期待。在所有阐释“情感”的创作谈中,《挽留即将消失的情感》无疑是最集中最典型的一篇,作者通过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展示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情感不断地被稀释的质变历程。市场经济对人从外到内的改造,使人类最初的那种纯正、清澈的情感处于日渐式微的状态,“敏感”、“害羞”、“同情”等词语被现代人从心里放逐。通过现象的列举,笔锋直指问题的要害,在令人警醒之余,让读者不能不佩服作家直抵灵魂的洞见和敏锐的观察力。
  
  人生之旅与文化之旅
  
  东西的游记散文不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照相式摹写,也不是登山临水的零碎感念和心境的直露表白,而是渗透着作家深层的情感体验和丰盈的生命体悟,蕴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以《比想象多一点》为例,东西的笔触不啻于景点的感官印象层次的勾勒,也不仅仅停留在情致恣肆和闲散不羁的情感层次,而是突入城市的灵魂的内部,展开作家对水墨桂林的文学想象。文章从山人手,作者的观察视点由外而内,既写桂林山峰的外部的独特构造和自然气候,又写到山峰内部所隐藏的“秘密”。然后转入对水的描述,写到两江四湖赐予桂林以秀美的特质。在这里,作者笔锋陡转,指向桂林的历史和文化,直抵城市的精神内核。山水的阴柔和秀美,并未理所当然地造就桂林人的绵软和温柔的个性,倒是山的巍峨与雄浑构成了桂林人的文化基因,使他们体内充溢者反叛的能量、血性与阳刚之气。抗日战争期间,李宗仁和白崇禧发动抗击日寇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一次胜利。桂林战役中,曾上演了八百名桂军伤兵在七星岩抵抗日军,终因弹尽粮绝而慷慨就义的壮举。这使我想起余秋雨的名篇《白发苏州》,桂林山水的秀美之于桂军的悲壮,犹如苏州的阴柔灵秀之于阉党之乱。作为文化散文,二者异曲同工,其笔触都相当自觉地向历史的纵深掘进,向文化的根部掘进,钩沉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从而揭示出这个城市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人文视野中的人物传
  
  东西的散文中有一类以与作者本人关系甚密的诗人、作家和编辑为审美观照对象,为读者呈现了艺术家在创作之外的生活场景和人生遭际。他把艺术家的日常生活纳入审美视野,为我们呈现了一批艺术家的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所持有的人生观念和艺术信仰,为读者将艺术家的诗性人格与日常人格进行对照提供了可能,进而为读者深层解读和把握艺术家的文本信息提供了重要参照。
  比如,《凡一平的流言飞语》充分展现了东西出众的幽默才华。作者借助诙谐甚至调侃的叙述,为读者提供了与作家文本世界构成极大反差的形象。《常哥》则以人物游戏式的人生态度为着眼点,将艺术家的日常生活细节向精神内部拓展,戏剧家常剑钧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其文风心性也跃然纸上。这类作品皆为作者与所写人物精神碰撞的结果。
  在写作中,东西试图让自己的心扉最大程度地敞开,感受人物的生命的律动和心灵的呼吸。《阳光男人杨克》在列数诗人杨克诗歌创作的重大成就之后,再通过逆向式描述,表现了杨克平易近人、蔼然可掬的诗人品质。接着,作者又写到杨克的个性与气质,认为杨克的“乐”永远大于“忧”,诗人对诗、对人生的乐观心态赋予了他青春常驻的精神面貌。
其他文献
我们期刊人务要与时俱进,以媒体人的神经感受时代的新发展,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新问题,调适新观念,以先锋者的胆魄,采取新举措,开拓新局面。这样,不仅“我们怎么办”的问题迎刃而解,并会进入一个媒体人前所未曾体验过的挥斥自如的新境界。    我们怎么办?这是一个时期以来,中外期刊业,包括我们文化综合类期刊在内,不断惊悚提出的问题。由于金融海啸程度不同波及到全球期刊市场,特别是期刊广告市场。由于新媒体兴起,使
期刊
开栏语之二:    麦家说,他早在多年前就曾把《风声》投给出版社,但被退稿了。退稿不见得是编辑没眼光,奈何是当年的读者心理不待见。什么是读者心理?是读者的认识、情绪、意志、审美,虽然不少从事写书、编书、印书和读书的人都很注意读者的心理反应和需要,但大众读者心理仍如同二、八月的天气,你揣摩对了,读者和你“心有灵犀双飞翼”,你揣摩错了,书就“一进冷官深似海,从此读者是路人”。  看看近几年畅销书的曲线
期刊
但在实践中,教材无论是租型还是不租型,这两种出版发行方式都存在利益链问题。这个利益链主要是由教材原创出版社、教材租型单位或教材代理商和教育行政部门或个人组成。教材多样化同教辅的多样化一样,为教材发行中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通过鼓励所有出版单位、个人、团体积极参与中小学教材编写,从而初步建立了多达数千种教材的新课程教材体系,在全
期刊
我并不苛求他像一本印满谜底大全的书籍,当一次次面临这个时代的不可知物时,最重要的是我能够看到他站在我身边,仿佛一起重回那个古老的厨房,用善良和感情烹饪一道道佳肴,唤醒我的内心。从此,对吃我不再迷惘,因为科学已成为我身上最美好的一部分。    我持续焦虑着,自从发现食品越来越凶险之后。  就从牛奶说起吧,这道又白又毒的光太强烈了,彻底折射出这个国家在经济、生活上最为深刻的变化。在我出生的城市里,有一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书装设计材料会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师只有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敢于尝试,努力创新才能不断发现、挖掘出材料的美感。    一、材料与书籍设计的关系    材料因其可视、可触,并以一定形态存在,而成为进行设计创作、表达设计理念的手段和载体。而材料经过设计师的艺术表现,已超越其物质存在本身,而被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和真正价值。  书籍形态设计与材料形态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
期刊
《红岩》、《红旗谱》、《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些伴随着新中国一代青年成长的熟悉的图书以及家喻户晓的《青年文摘》,都与一个有着悠久、辉煌发展历史且历久弥新的名字密切相关:中国青年出版社。  筚路蓝缕,岁月悠悠。60年来,这家直属于共青团中央的老牌出版社,在出版理念上一直坚守着“为青年服务、做青年人的良师益友”的理想和追求,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常可贵的“青年人”蓬勃奋发的
期刊
在《齐鲁诸子名家志》这套丛书中,有两部志书值得特别关注:一部是《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一部是《颜真卿志》。王羲之和颜真卿都是在中国艺术史乃至文化史上,彪炳百代的山东籍名人。  王羲之活动于东晋,出身豪门贵族,承继家学渊源,采挹汉魏风骨,陶染当代名家。积五十年之功,奠定楷体,铸造今草,开创书法抒情之风,树立了书法上的第一座高峰,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千古圣人。把握了王羲之,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中
期刊
《(人民文学)十七年》在文学的组织、生产、传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内部的话语竞争等方面,都提供了确切的知识和洞见。研究者通世事、达人情,对人的选择和行动有同情的理解,他的理论是有温度的,他的分析有时剥皮见骨,直指人心。”    某日,到红强办公室闲聊,才知道他的大作已出版,随即向他索书。这位老兄好不抠门,磨蹭半天才从柜里摸出本递我。我开玩笑:“题个名吧!”这哥们哈哈大笑,写了一句:“丁波兄弟一
期刊
乡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不仅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也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阅读《解读广西》丛书的感受要比直接灌输广西区情要好得多,阅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启发思考。    读完《南国早报》编著的《解读广西》丛书,感到十分惊喜。这套洋洋洒洒140字颇有创意的历史文化丛书,阅读完后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这是广西媒体记者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从文化人全新的视角,多侧面介绍了广西文化、广西自然、广西人文、广西风情
期刊
诗歌,是人类灵魂的密码。诗与心灵是息息相通的,只要能读懂他们的诗,就会很容易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    诗能发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心灵的声音,不管你的语言如何、国度如何。诗歌,是人类灵魂的密码。诗与心灵是息息相通的,只要能读懂他们的诗,就会很容易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  诗歌的时代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诗歌史上灿烂的一页似乎也已翻过,诗歌“边缘化”的哀叹也一再戳疼我们的耳膜。但,激情燃烧岁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