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的江湖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op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文学)十七年》在文学的组织、生产、传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内部的话语竞争等方面,都提供了确切的知识和洞见。研究者通世事、达人情,对人的选择和行动有同情的理解,他的理论是有温度的,他的分析有时剥皮见骨,直指人心。”
  
  某日,到红强办公室闲聊,才知道他的大作已出版,随即向他索书。这位老兄好不抠门,磨蹭半天才从柜里摸出本递我。我开玩笑:“题个名吧!”这哥们哈哈大笑,写了一句:“丁波兄弟一笑。”题签颇有点“江湖”气!用了几个晚上展读这部《(人民文学)十七年》,不禁暗叹:红强的大作为我们呈现的也正是“《人民文学》的江湖”。
  这是一个怎样的江湖呢?
  正如作者所言,《人民文学》“生而权威”。在创刊伊始,毛泽东应《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茅盾的“请示”,为《人民文学》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问世。”茅盾还请毛泽东题写刊名,毛泽东转请文联主席郭沫若题写。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作者在此却有深刻的挖掘,他指出:“郭沫若题写刊名这一事件,似乎隐喻着文学赢得权力资本的另一种更为隐蔽性的方式,或者说它是新中国的政权力量抵达文学对象所采用的转换方式。”在鲁迅去世之后,郭沫若就被中央以内部决议的方式塑造为文化界的领袖,是共产党在文化战线上具象化的、最高的形态。因此,“题写刊名事件中的郭沫若,其实可理解为政权力量以隐蔽的‘转换方式’渗透文学,在赐予文学以权力资本对对文学进行‘规约’所采纳的一种华丽形式。”
  此外,作为文协机关刊物的《人民文学》,也自然被纳入到了党领导下的组织秩序和程序中,茅盾、艾青成为《人民文学》的第一任正、副主编,是经过文协全国委员会选举和党组织批准的。《人民文学》创刊时的登记人,既不是主编茅盾,也不是文协中人,而是时任出版工作委员会、分管出版工作的黄洛峰。黄洛峰何许人也?黄洛峰,1949年前为三联书店的经理,1949年后被任命为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主管出版工作,1949年11月,任国家出版总署出版局局长。所以,《人民文学》“生而权威”。
  新中国成立伊始,文学界的“江湖”起伏跌宕,“江湖”中的“权威”有起有落。《人民文学》的日子有时也不好过。作者在“期刊群体之间的等级性秩序”一节中,试图为读者重现风浪中的《人民文学》,其中《人民文学》与《文艺报》之间的风波颇具代表性。《文艺报》代表着文协的上级机关文联的意志,有对下属协会机关刊物的批评责任,二者之间有着复杂的权力性“宗派”关系,这种宗派关系,主要来自于主事者之间的差异:“胡乔木与周扬,周扬与丁玲,丁玲与艾青、茅盾,相互之间的人生经验、个人性格、文学理想都有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导致在1951年文艺整风进行时,正如艾青的戏言:“《人民文学》发表什么,《文艺报》批判什么。”两方的明争暗斗,最终以《人民文学》1952年2月号上登出“休刊启事”告一段落,当1952年3、4月合刊号面世时,丁玲已经取代了艾青,成了《人民文学》副主编,艾青只是列名于编委,这期刊物上出现了“三反、五反特辑”。
  作者在挖掘《人民文学》外面的“江湖”的同时,更关注其内部的“江湖”。“《人民文学》的内部生产机制”一章,着重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编辑群体的选择;二、稿件内容的选择;三、作者群体的选择,三个方面环环相扣,编辑的取向,直接决定着作者和稿件内容的选择。编辑群体中,主编的地位最为核心,主编的选择对刊物影响最为直接。作者对1949-1966年间《人民文学》主编的六次更迭给予了重点关注,从几个方面探案式地追寻主编更迭背后的故事。主编更迭与“问题作品”,是作者提出的一个问题,他指出,“每一任主编在位时都有‘问题作品’,新一任主编在上任之初,往往从直接配合政治运动的作品开始,但不久就重蹈前任的覆辙。这既显示出主编在工作于文学理想之间的矛盾性,又显示出《人民文学》在1949~1966年的悲剧性。激越的配合与沉静的文学交相辉映,构成《人民文学》的寒热交替的历史状态。”就文学与政治这个话题而言,《人民文学》的问题仅仅是当时“江湖”中的一叶,在作者关注之前,这一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矣。作者是关注的是《人民文学》主编的更迭,同一时期,其他文学刊物、学术刊物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呢?作者打开了一扇窗口,希望更多的人能往里面张望,看的人多了,江湖也就明了了。
  《<人民文学>十七年》精彩的内容远不止这些,看的人兴趣不同,产生的联想就不同,这也是读书的乐趣。《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先生曾这样评价《<人民文学>十七年》:“《<人民文学>十七年》在文学的组织、生产、传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内部的话语竞争等方面,都提供了确切的知识和洞见。研究者通世事、达人情,对人的选择和行动有同情的理解,他的理论是有温度的,他的分析有时剥皮见骨,直指人心。”
其他文献
我有了一个梦想一个心愿,那就是编辑出版一部《国宝档案》电视节目精品图书。让收看电视节目的人,加深对国宝的认知;让没有收看电视节目的人,通过阅读图书对节目有所了解。无疑,这个选题让我有种按捺不住的兴奋与期待。    五卷本的《国宝档案》电视节目系列丛书即将付梓。此时此刻,我的心境是那般释然,那般愉悦,一种如释重负的欣然感受涌上心头。那些历经沧桑,被岁月尘封、时间销蚀的旷世瑰宝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艰辛曲
期刊
三年前的今天,后村(化名)村长正耐心等待着一位远方来客。这位“李老师”来到后村以后,和村民一样,大碗吃粥,喝井水,睡大炕,一点儿没架子,喜欢找“老娘们儿”唠叨“没用的闲话”。  一项关于农村家庭性别权力关系的社会学调查,在后村开始了。  农闲时,女人们喜欢坐成堆儿数落家长里短。对“男女不平等”格外有话说,何况还有个外人听得津津有昧:“有好吃的,先让哥哥吃。就一回有好的先让俺吃的!那年(1962年)
期刊
《旷代的忧伤》是一本思想性随笔结集,但深读进去,不难发现,它对于我们具体了解和深层次把握近现代思想嬗变与传承,都具有方法论的示范意义。虽然此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它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过去,尊重历史,崇尚知识,弃旧图新,对于丰富现代思想研究和传播承担着文化积累和学术更新的责任。    林贤治是一位学养渊博的知识分子,文笔晓畅犀利,所写的思想文章总有一种说不尽的精彩。新近闲逛书店,偶见一本题为《
期刊
我们期刊人务要与时俱进,以媒体人的神经感受时代的新发展,以科学的态度研究新问题,调适新观念,以先锋者的胆魄,采取新举措,开拓新局面。这样,不仅“我们怎么办”的问题迎刃而解,并会进入一个媒体人前所未曾体验过的挥斥自如的新境界。    我们怎么办?这是一个时期以来,中外期刊业,包括我们文化综合类期刊在内,不断惊悚提出的问题。由于金融海啸程度不同波及到全球期刊市场,特别是期刊广告市场。由于新媒体兴起,使
期刊
开栏语之二:    麦家说,他早在多年前就曾把《风声》投给出版社,但被退稿了。退稿不见得是编辑没眼光,奈何是当年的读者心理不待见。什么是读者心理?是读者的认识、情绪、意志、审美,虽然不少从事写书、编书、印书和读书的人都很注意读者的心理反应和需要,但大众读者心理仍如同二、八月的天气,你揣摩对了,读者和你“心有灵犀双飞翼”,你揣摩错了,书就“一进冷官深似海,从此读者是路人”。  看看近几年畅销书的曲线
期刊
但在实践中,教材无论是租型还是不租型,这两种出版发行方式都存在利益链问题。这个利益链主要是由教材原创出版社、教材租型单位或教材代理商和教育行政部门或个人组成。教材多样化同教辅的多样化一样,为教材发行中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通过鼓励所有出版单位、个人、团体积极参与中小学教材编写,从而初步建立了多达数千种教材的新课程教材体系,在全
期刊
我并不苛求他像一本印满谜底大全的书籍,当一次次面临这个时代的不可知物时,最重要的是我能够看到他站在我身边,仿佛一起重回那个古老的厨房,用善良和感情烹饪一道道佳肴,唤醒我的内心。从此,对吃我不再迷惘,因为科学已成为我身上最美好的一部分。    我持续焦虑着,自从发现食品越来越凶险之后。  就从牛奶说起吧,这道又白又毒的光太强烈了,彻底折射出这个国家在经济、生活上最为深刻的变化。在我出生的城市里,有一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书装设计材料会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师只有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敢于尝试,努力创新才能不断发现、挖掘出材料的美感。    一、材料与书籍设计的关系    材料因其可视、可触,并以一定形态存在,而成为进行设计创作、表达设计理念的手段和载体。而材料经过设计师的艺术表现,已超越其物质存在本身,而被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和真正价值。  书籍形态设计与材料形态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
期刊
《红岩》、《红旗谱》、《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些伴随着新中国一代青年成长的熟悉的图书以及家喻户晓的《青年文摘》,都与一个有着悠久、辉煌发展历史且历久弥新的名字密切相关:中国青年出版社。  筚路蓝缕,岁月悠悠。60年来,这家直属于共青团中央的老牌出版社,在出版理念上一直坚守着“为青年服务、做青年人的良师益友”的理想和追求,始终保持着一种非常可贵的“青年人”蓬勃奋发的
期刊
在《齐鲁诸子名家志》这套丛书中,有两部志书值得特别关注:一部是《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一部是《颜真卿志》。王羲之和颜真卿都是在中国艺术史乃至文化史上,彪炳百代的山东籍名人。  王羲之活动于东晋,出身豪门贵族,承继家学渊源,采挹汉魏风骨,陶染当代名家。积五十年之功,奠定楷体,铸造今草,开创书法抒情之风,树立了书法上的第一座高峰,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千古圣人。把握了王羲之,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