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一门涵盖面很广的学科,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然而,这些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点——实验。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那么,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培训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课前准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做好准备工作,如课前小组分工、教师备课和器材的准备。
1.课前小组分工。根据我校小班化教学特点,开学初,教师把班内学生按4人一组共分成10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位和职责,分别是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汇报员,并且明确了各自的职责。
2.备好每一堂课。课改后教师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案和教学流程,而是备导学案。导学案是给学生使用的工具或载体,在编制学案的时候应保证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3.器材准备。器材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新课还是旧课,教师都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例如:上交流课“建高塔”时,我前一天给学生准备了“建高塔”要用到的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然后在三小实验室借齐所需的剪刀、烧杯(便于装水)、吹风机、橡胶带等器材,以利于第二天科学实验的开展。
(2)学生的准备。每次实验前教师应该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预习并不是简单地浏览,而是在预习的过程中勾画出重点部分及有疑惑的地方,学生可在课堂中提问,并共同解决问题。
二、课内探究
新课程下,教师的作用不是将学生引向某一特定的结论,而是适当地帮扶和思维校正,进行必要的组织、示范、激励、引导、评价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展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1.自主预习,培养自学能力。自主预习是指没有教师的讲解,自己先学,也称为独学。独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要提问或交头接耳,独立完成,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独立阅读书上的内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带着问题看书预习。
2.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每个小组中,往往都是个别优等生唱“主角”,这几位学生控制了整个讨论过程,而其他学生只能唱“配角”,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一言堂的缩影,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怎样才能防止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小组学习的特点和优点,认识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
(2)分工要明确。在科学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务,如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观察员、控音员等,让成员各负其责,分工合作。
在小组内人员搭配均匀、分工明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强调学生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及学生轮流做实验。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做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在科学课中,教师应深入各小组巡视指导,对操作规范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生动的,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亲身体会,才能明白科学的奥秘。在教学中,教师应有一种观念,看过比听过记得牢,做过比看过记得更牢,所以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4.通过展学,培养学生倾听和回应的能力。倾听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意见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认识更趋完善。学生倾听时切忌私下议论,嘲讽取笑,应认真倾听,做好及时的巩固及学案的整理。
三、课外提升
学习永无止境,探究也不会停止。40分钟的课堂只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并不是探究的整个过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继续探索和发现。在结束科学课之前,教师应布置一些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教室。
科学实验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实验是认识自然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课改基础教育阶段,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实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年轻一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实验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养成好的实验习惯,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科学梦和仁怀的教育梦。
一、课前准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做好准备工作,如课前小组分工、教师备课和器材的准备。
1.课前小组分工。根据我校小班化教学特点,开学初,教师把班内学生按4人一组共分成10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位和职责,分别是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汇报员,并且明确了各自的职责。
2.备好每一堂课。课改后教师的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案和教学流程,而是备导学案。导学案是给学生使用的工具或载体,在编制学案的时候应保证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3.器材准备。器材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新课还是旧课,教师都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例如:上交流课“建高塔”时,我前一天给学生准备了“建高塔”要用到的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然后在三小实验室借齐所需的剪刀、烧杯(便于装水)、吹风机、橡胶带等器材,以利于第二天科学实验的开展。
(2)学生的准备。每次实验前教师应该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预习并不是简单地浏览,而是在预习的过程中勾画出重点部分及有疑惑的地方,学生可在课堂中提问,并共同解决问题。
二、课内探究
新课程下,教师的作用不是将学生引向某一特定的结论,而是适当地帮扶和思维校正,进行必要的组织、示范、激励、引导、评价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展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1.自主预习,培养自学能力。自主预习是指没有教师的讲解,自己先学,也称为独学。独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要提问或交头接耳,独立完成,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独立阅读书上的内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带着问题看书预习。
2.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每个小组中,往往都是个别优等生唱“主角”,这几位学生控制了整个讨论过程,而其他学生只能唱“配角”,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一言堂的缩影,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怎样才能防止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小组学习的特点和优点,认识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
(2)分工要明确。在科学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务,如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观察员、控音员等,让成员各负其责,分工合作。
在小组内人员搭配均匀、分工明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强调学生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及学生轮流做实验。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做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在科学课中,教师应深入各小组巡视指导,对操作规范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操作不规范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生动的,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亲身体会,才能明白科学的奥秘。在教学中,教师应有一种观念,看过比听过记得牢,做过比看过记得更牢,所以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4.通过展学,培养学生倾听和回应的能力。倾听是获取信息、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意见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认识更趋完善。学生倾听时切忌私下议论,嘲讽取笑,应认真倾听,做好及时的巩固及学案的整理。
三、课外提升
学习永无止境,探究也不会停止。40分钟的课堂只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并不是探究的整个过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继续探索和发现。在结束科学课之前,教师应布置一些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教室。
科学实验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实验是认识自然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尤其在课改基础教育阶段,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实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年轻一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实验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养成好的实验习惯,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科学梦和仁怀的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