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读完集聋哑盲于一身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那种源自内心的震撼再一次聆听到了自己诗意的心灵独语:一个在无法避免的缺陷中坦然生存下去的精神维纳斯;一个在一切都无法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完美假设的命运挑战者;一个在视觉缺陷的世界里却用诗意的眼光追加人生成功深度的生存探索者。
可以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完全是作者心灵的产品,寻找光明的我们其实是去寻找一个失去视觉光明的人的所有感动,作者用三天时间浓缩了所有视觉世界的渴望,这渴望的触角也延伸到她的老师和亲人;延伸到使她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延伸到我们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中拥有视觉光明的最真实而又平凡的一天。
从这三天光明的追寻中,我们看到一个原本最需要视觉光明的人却向我们拥有视觉光明的人展示了光明的最大意义,看到了一个完全用触觉感知世界的人却走进了他内心光明的精神世界。在作者完全想象的光明世界中,一方面我们感到了生理光明受到摧毁的残酷,另一方面我们也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对光明世界的诗意追加;外部世界的光明是受到视觉限制的,而内心世界的光明却是谁都无法剥夺的,除了你自己之外。反之,即使外部世界依然光明,而内心世界却看不到光明的存在,那生命的底色依然黯淡失色,所以黑暗的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只要自己给自己光明。
在文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所渴望的视觉世界对我们来说是极其平凡的,但由于这些渴望是建立在“假如”的前提下,所以我们的感动才有了情感力量与价值:面对视觉世界带给海伦的黑暗,作者却依然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随着她对光明世界的充分展开,我们说我们的感动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还知道光明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意义,还知道对生活中平凡的拥有作必要的欣赏。同时,我们的感动又是不幸的,因为这些美好的意义与欣赏曾经一度被我们遗忘与忽略。
有人说,当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你才发现自己不存在了,那你不是生命意识过于迟钝就是你对自己的生活满不在乎。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我们却看到了作者成熟的生存心理,她一直用两只眼睛看人生:一只眼在看外部的光明世界,另一只眼在追寻内心的光明世界。也许上帝真的公平得很苛刻,他给人一种缺陷时,一定给予她另一种优点予以补偿。应该说作者对这两个光明世界的渴望其实是对人生完整的渴望,但她对这一切光明的追求并没有因为建立在“假如”这个虚设的前提下失去意义:她曾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曾获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自由奖”,她的作品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两大贡献之一,她的文字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马克·吐温甚至说她与拿破仑是19世纪最伟大的两个人物。
一个曾经不识字,甚至曾不知道文学存在的人却用文字拓展了光明的内涵与外延:她让我们看到了她缺陷的程度与她成功的高度相等,看到了她成功的高度与精神光明的深度相等,看到了她自己拯救自己,自己征服自己,自己感动自已,自己给自己生活热望与希翼的条件是拥有爱的光明。正如她在《再塑生命的人》中讲到:爱的光明照在了我身上。
马斯洛曾在《人本哲学》中讲到:生存的特征就是生存的价值。所以我们不去羡慕海伦·凯勒一生伟大的业绩,因为那也许离我们太遥远,但我们却可以从她身上寻找到所有失落东西的存在价值,寻找到她这种在无法改变的缺陷中坦然生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寻找到她这种把任何生理缺陷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精神财富的生存砝码。
我们说所有真挚的情感都来自心灵的冲击,当我们走进海伦·凯勒“假如”的世界也就走进了她光明的世界,正如《智者的审美》中所说,生活中那些最美的东西之所以不能被我们轻易发现也许正在于它的外表并不那么绚烂,也许也正是在“假如”的定义下,海伦·凯勒才重新发现了我们所不能轻易发现的光明意义。她的假如也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中即使在最绝决的处境中我们还可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可能与选择。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一直哭,一直哭,哭自己脚上没有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有人没有脚。虽然海伦·凯勒的“假如”历尽所有美好的选择也不可能走进现实的实现,但她却让我们看到了在缺憾中生活的我们其实谁都没有缺憾与悲剧的资格。在她的表达段落中,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幸福的时光也许就是从自己出生的哭声中开始,从离开世界时别人的泪水中结束的。
伟大的罗斯福夫人曾说,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从海伦·凯勒用心“看”用眼“听”的人生姿态中,她留给我们的光明也就是一种人类的精神财富。从她失去光明却给了我们光明的最大意义中,我们可以学会如何用宽容的微笑去善待并不宽容的生活;可以学会如何在积极的进取与无奈的失落之间保留一份坦然与平静;可以学会如何以豁达与接受的姿态去独步属于自己的人生。
倾听着这种完全来自心灵阐释的声音,我们说“假如”并不是虚构的直接肯定,而是一种生命意识的间接表达,倾听着这种完全来自心灵阐释的声音,于是我们可以把自认为破碎的心都小心地收起,用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精心收藏这三天光明的意义,让它时时散落在我们自己可能黑暗的角落里。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我们也可以用另一种眼光来理解顾城的那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然后,从今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章国华,浙江省台州路桥实验中学)
可以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完全是作者心灵的产品,寻找光明的我们其实是去寻找一个失去视觉光明的人的所有感动,作者用三天时间浓缩了所有视觉世界的渴望,这渴望的触角也延伸到她的老师和亲人;延伸到使她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延伸到我们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中拥有视觉光明的最真实而又平凡的一天。
从这三天光明的追寻中,我们看到一个原本最需要视觉光明的人却向我们拥有视觉光明的人展示了光明的最大意义,看到了一个完全用触觉感知世界的人却走进了他内心光明的精神世界。在作者完全想象的光明世界中,一方面我们感到了生理光明受到摧毁的残酷,另一方面我们也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了作者对光明世界的诗意追加;外部世界的光明是受到视觉限制的,而内心世界的光明却是谁都无法剥夺的,除了你自己之外。反之,即使外部世界依然光明,而内心世界却看不到光明的存在,那生命的底色依然黯淡失色,所以黑暗的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只要自己给自己光明。
在文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所渴望的视觉世界对我们来说是极其平凡的,但由于这些渴望是建立在“假如”的前提下,所以我们的感动才有了情感力量与价值:面对视觉世界带给海伦的黑暗,作者却依然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随着她对光明世界的充分展开,我们说我们的感动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还知道光明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意义,还知道对生活中平凡的拥有作必要的欣赏。同时,我们的感动又是不幸的,因为这些美好的意义与欣赏曾经一度被我们遗忘与忽略。
有人说,当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你才发现自己不存在了,那你不是生命意识过于迟钝就是你对自己的生活满不在乎。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我们却看到了作者成熟的生存心理,她一直用两只眼睛看人生:一只眼在看外部的光明世界,另一只眼在追寻内心的光明世界。也许上帝真的公平得很苛刻,他给人一种缺陷时,一定给予她另一种优点予以补偿。应该说作者对这两个光明世界的渴望其实是对人生完整的渴望,但她对这一切光明的追求并没有因为建立在“假如”这个虚设的前提下失去意义:她曾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曾获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自由奖”,她的作品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两大贡献之一,她的文字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马克·吐温甚至说她与拿破仑是19世纪最伟大的两个人物。
一个曾经不识字,甚至曾不知道文学存在的人却用文字拓展了光明的内涵与外延:她让我们看到了她缺陷的程度与她成功的高度相等,看到了她成功的高度与精神光明的深度相等,看到了她自己拯救自己,自己征服自己,自己感动自已,自己给自己生活热望与希翼的条件是拥有爱的光明。正如她在《再塑生命的人》中讲到:爱的光明照在了我身上。
马斯洛曾在《人本哲学》中讲到:生存的特征就是生存的价值。所以我们不去羡慕海伦·凯勒一生伟大的业绩,因为那也许离我们太遥远,但我们却可以从她身上寻找到所有失落东西的存在价值,寻找到她这种在无法改变的缺陷中坦然生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寻找到她这种把任何生理缺陷都可以转化为内在精神财富的生存砝码。
我们说所有真挚的情感都来自心灵的冲击,当我们走进海伦·凯勒“假如”的世界也就走进了她光明的世界,正如《智者的审美》中所说,生活中那些最美的东西之所以不能被我们轻易发现也许正在于它的外表并不那么绚烂,也许也正是在“假如”的定义下,海伦·凯勒才重新发现了我们所不能轻易发现的光明意义。她的假如也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中即使在最绝决的处境中我们还可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可能与选择。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一直哭,一直哭,哭自己脚上没有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有人没有脚。虽然海伦·凯勒的“假如”历尽所有美好的选择也不可能走进现实的实现,但她却让我们看到了在缺憾中生活的我们其实谁都没有缺憾与悲剧的资格。在她的表达段落中,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幸福的时光也许就是从自己出生的哭声中开始,从离开世界时别人的泪水中结束的。
伟大的罗斯福夫人曾说,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从海伦·凯勒用心“看”用眼“听”的人生姿态中,她留给我们的光明也就是一种人类的精神财富。从她失去光明却给了我们光明的最大意义中,我们可以学会如何用宽容的微笑去善待并不宽容的生活;可以学会如何在积极的进取与无奈的失落之间保留一份坦然与平静;可以学会如何以豁达与接受的姿态去独步属于自己的人生。
倾听着这种完全来自心灵阐释的声音,我们说“假如”并不是虚构的直接肯定,而是一种生命意识的间接表达,倾听着这种完全来自心灵阐释的声音,于是我们可以把自认为破碎的心都小心地收起,用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精心收藏这三天光明的意义,让它时时散落在我们自己可能黑暗的角落里。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我们也可以用另一种眼光来理解顾城的那首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然后,从今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章国华,浙江省台州路桥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