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饿气”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饿气”在网络文学中出现频率相当高,在中文搜索频道输入该词,按下回车键,粗略一看,就是数以百计的例子。实际上,“饿气”在明清小说中就曾多次出现。但是,《汉语大词典》等大小辞书均未收录此词,诸家似亦未言及。下面我们拟对“饿气”的意义、语源略作分析。同时,还试图通过对“饿气”的考察,揭示网络语言对汉语词汇构成的影响。一孔之见,未敢自以为是,写出供博雅君子教正。本文所引例句,除近代文献用例为笔者看书搜集所得外,其余均据网上资料,恕不一一注明详细出处。
  
  一、 饿气1
  
  (一)意义:饥饿的感觉或状态。例如:
  1.待“筏子”灌好时,煮进锅中的羊肉早已滚沸,先给众“食客”舀了肉汤,泡上锅盔,压压饿气。 (舒春《浪春浪出来嫩嫩春》)
  2.杜世军笑了,对大家说:“我也急饭,每次回家要是看到饭没做好,就又踢小板凳,又摔小凳子,肚子里那股饿气不知道怎么打发才好。”(时代网:《杜世军和大象集团》)
  3. “先压压饿气吧,这儿还有苹果。等一会到家,我给你做面条吃。”女人的面条做得又长又细,香喷喷地让人吃不够,茂才的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 (高鸿《女人》)
  4.餐桌旁,等着开饭的流川许久不见饭菜,不由暗暗怨气加饿气,心里更加劲数落仙道,眼皮也渐渐重在了一起…… (小雨《动心历程》第2章)
   (二)语源分析:“饿气1”近年来才开始使用,可能是语言类推原则的产物。因为汉语中早已存在大量根据“单音节形容词+气”模式构成的双音节模式词,如“傲气”“怪气”“豪气”“骄气”“娇气”“狂气”“怨气”等。根据表达的需要,网络写手们按照“单音节形容词+气”模式,新造了“饿气1”,例4“怨气”与“饿气1”同时出现即是最好的证明。人们早已习惯“单音节形容词+气”模式的结构和意义,故“饿气1”出现后很快就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并推广。
  
  二、饿气2
  
  (一)意义:怒气,怨气。例证:
  1.中国人都一个样,想当初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受到来自大人们的压迫, 现在自己也有了孩子,一定要把这口压在心中多年的饿气发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这里有点轮回的味道。(网友评论新闻《色情贺卡在学生中传递 成人看后都觉脸红(图)》)
  2.干了,再把酒都干了,谢谢哥几个的支持,今天出了口饿气,早就看那个“三大亩”不顺眼,今天终于摆平了,怎么样,“三大亩”的房子不错吧,“老杀”你相中谁的房子,咱们就去给抢来,呵呵,呵呵…… (米兰-米兰《反恐精英2004盗版——迷茫的自由2》)
  3.翻开相册,我又是一惊,我的照片呢??里面只剩下小志的照片,单人也好,双人也好,一群也好,可没有一张里有我!!是他生气了?因为我只顾睡觉?因为我没有陪他?因为我没有收拾房间??他对我那么好,怎么会生我的饿气呢?我急的想哭,可除了呆坐着,没有别的主意。 (孙靳玉《哭泣的灵魂》)
  4.叶枫快步走到张凌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小凌子,哈哈哈,替中国人出了一口饿气。”(风再起时《足球之谁是王者》第84章 )
  (二)语源分析:“饿气2”也是近年来才开始使用,可能是同音假借的产物。在近代汉语里,有“恶气”一词,意指“怒气,怨气”,“恶”在语义和感情色彩上有加强程度的作用,如《水浒全传》第46回:“兄弟休怪,我今夜碎割了这贼人,出这口恶气。”《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都是孙家老乞婆,害我家坏了门户,受这恶气!”在现代汉语作品中,也有“恶气”的用例,如鲁迅《彷徨·离婚》中:“去年我们将他们的灶都拆掉了,总算已经出了一口恶气。”在今湖南双峰等地,亦有“恶气”一词,均是“怒气,怨气”的意思。也许,作“怒气,怨气”解的“饿气2”就是“恶气”,普通话里“恶”“饿”读音相同,在许多方言里 “恶”“饿”读音也相同或相近,网络写手们便不约而同把“恶气”写成了“饿气2”,然后逐渐推广,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
  
  三、饿气3
  
  (一)意义:意气,志气。例证:
  1.刘国璋也想争饿气赔他,无奈囊中羞涩,哪里敢逞这个英雄——吴成到底是校长,倒没有提出让他赔的话。(蒋春光《教工之家》第10节)
  2.老茶树打心眼憋足了气,一定要为男联的弟兄争口饿气,不杀她个半死不活才怪!(三十茶居:老茶树《书琴茶树棋赛大曝光》)
  3.就在第二天,他把金锁岭人召集起来,人们以为他毒蛇经过冬眠,咬起人来会更凶了!谁知他却宣布:按党的政策和众人的心愿办,搞责任制!而且他还争了口饿气,在丈量土地那天,他主动要了一丘谁也不愿意要的干鱼脑壳田,还把五保户的那份田分到了自己名下。(《露草滢滢》)
  4.明月笑道:“这件事谁也没有责任,都是我自己想争口饿气。哦,珍珍,先前听你父亲讲,梦半仙的藏书在两省三县都是名家呢,好了你有眼福看了那么好的线装书。你知道吗,梦半仙为什么不在破庙里相面算命,而跑到古樟树下去摆测字摊儿?就是因为怕别人进他的破庙毁了他的古书。”(陈少游《美女河的传说》第一部)
  (二)语源分析:《续西游记》第14回有这样一句话:“二位师兄,各人省些气力挑担,不要争饿气了。”联系上下文看,句中的“饿气”意指“意气,志气”。《续西游记》一百回,内封题《绣像批评续西游真诠》,未署编著者。董说《西游补》已提到本书,知作于明代。因此,作“意气,志气”解的“饿气3”至迟明代已经开始使用。“饿气3”在明末清初李渔所著的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中也曾多次出现:
  5.万一我死得早,儿子又不得大,妻子要争饿气,不肯把产业与人,他见新的图不到手,旧的又怕回赎,少不得要生毒计,斩绝我的宗祹。只怕产业赎不来,连儿子都送了去,这才叫做折本。(《三与楼》第2回)
  6.他有财主做了亲翁,佳人做了媳妇,这一生一世用不着贫贱之交、糟糠之妻了,为什么又来寻找?莫说我这样女儿,不愁没有嫁;就是折脚烂腿、耳聋眼瞎,没有人要的,我也拼得养他一世,决不肯折了饿气,嫁与仇人!(《拂云楼》第2回)
  7.能红变下脸来,假妆个不喜的模样说:“有了女儿,怕没人许,定要嫁与仇人?据我看来除了此人不嫁,就配个三四十岁的男人,也不折这口饿气!只是这句说话,使小姐听见不得。他听见了,一定要伤心。还该到少年里面去取,若有小似他的便好。若还没有,也要讨他八字过来,与张铁嘴推合一推合。若有十分好处,便折了饿气嫁他;若还是个秀才,终身没有甚么出息,只是另嫁的好。”韦母道:“也说得是。”(《拂云楼》第4回)
  显然,例5至例7中的“饿气”即是“饿气3”,指“意气,志气”,“争饿气”指“争意气,争志气”,“折饿气”即“折骨气”。“饿气3”在明末话本小说集《型世言》眉批中也出现过1次,即:
  8.王良道:“一般都是王家子孙,他买产,我卖产,岂不令人笑话?幸家中略可过活,我且苦守。”[眉批]宁饿气。 后边又央人来说,愿将产换,王良毕竟不肯,成了仇。(《型世言》第2回,新华出版社,1999年)
  此外,“饿气3”在清中叶小说《野叟曝言》(第23回)中亦有用例。
  9.那行主人冷笑道:“卵不与石斗,出门人省些事罢,不要想争这饿气了。”双人也勃然道:“谁是卵?谁是石?谁要争饿气?官府是不吃盐米的,敢说没理的话吗?”
  在湖南双峰、洞口、祁阳等地,现在仍有“争饿气”的说法,指“处于不利的处境中,无论别人怎么评说,仍然尽力将事情做好,替自己挣面子”,意思与上述各例中的“争饿气”差不多。我们认为,从字面上看,“饿”本义为“饥之甚”,引申可指一切不利的境况,“气”则指“气概”,二字连缀成词,指在不利的处境中,无论别人怎么评说也不放弃努力的那种气魄,即“意气,志气”。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使用“饿气3”的明清白话作品的作者均为江浙一带人,如《十二楼》的作者李渔祖籍浙江兰溪,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生于江苏如皋,后移家杭州和金陵;《型世言》刊于明代崇祯五年(1632)前后,作者陆云龙系浙江钱塘人,评注者也是浙江一带人;《野叟曝言》的作者夏敬渠系江苏江阴人。所以,我们认为,作“意气,志气”解的“饿气3”最初很可能是明清时期江浙一带常用的方言词,后来传播到湖南等地,被当地方言吸收。由于该词太偏,地域性强,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在本世纪之前的现当代书面语中极其罕见,近年被网络文学广泛运用,才重新焕发青春。
  
  四、结束语
  
  综述所述,“饿气” 实际上代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①“饥饿的感觉或状态”,即“饿气1”;②“怒气,怨气”,即“饿气2”;③“骨气,志气”,即“饿气3”。“饿气1”“饿气2”“饿气3”是同音同形词,从语义的角度看,三者并没有内在联系。其中,“饿气1”可能是“单音节形容词+气”模式的类推词,“饿气2”可能是“恶气”的借音词,两者产生较晚,似乎都是先在网络语言中流行然后得到认同的;“饿气3”至迟明代就已使用,但在本世纪之前的现当代纸质文献中极其罕见,近年在网络语言中使用较多。
  通过对“饿气”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①随着互联网“势力范围”的迅速膨胀,在“经济省力、功能为主、突出创新、讲求个性”等网络语言原则的诱导下,“模式词语”越来越多,充分利用旧有模式类推新词语已经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特征;②“谐音”也是网络语言比较显著的特征,通过“谐音”,部分传统词语被“陌生化”,出现了新的书写形式或新意义,少数外语单词被直接音译成汉语;③对使用区域之外的人群而言,某些方言词、社会流行语显得新颖独特,能够满足网络语言运用者的“猎奇”心理,这样的词语一旦在网络中露面,就可能获得大批“拥趸”,逐步大众化;④具有“快餐文化”性质的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网民”的青睐,部分“新生代”词语开始走出具有虚拟化特征的网络交际,逐渐渗透到人们尤其是年轻“网民”的现实社会交际中,有的还进入了新闻媒体甚至跻身基本词汇之列。
  佛教文化与西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曾给汉语词汇带来两次较大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目前,在网络语言中,新词语触目皆是,有的已经进入新闻媒体,甚至跻身基本词汇之列。今后,电脑肯定会进一步普及,“网民”势必越来越多,电脑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会更加重要,网络语言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势必越来越深远。也许,网络语言将给或者正在给汉语词汇带来又一次比较大的影响。
  (贺卫国,广西河池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尊敬的许嘉璐副委员长、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上午,教育部、国家语委召开会议,纪念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50周年。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等学术团体,共同召开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学术研讨会,从学术的层面回顾语言文字工作的历史,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我代表教育部、国家语委,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期刊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六《邻曲》诗云:“拭盘堆连展,洗鬴煮黎祁。”诗人自注:“连展,淮人以名麦饵。”“黎祁,蜀人以名豆腐。”《辞源》和《汉语大词典》便据此将“连展”一词释为“麦饵”。前者仅仅释为“麦饵”而已,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后者却另有阐释。不妨将释文照录如下:  【连展】麦饵;面条。宋陆游《邻曲》诗:“拭盘堆连展,洗鬴煮黎祁。”自注:“淮人以名麦饵。”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艺三·唐诗字音》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务院1992年在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强调指出:推广普通话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1994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作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决定中指出:推广普通话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期刊
[摘要] 本文拟从语音意义和语音联觉的角度探讨汉语诗韵的意象经营。先简单介绍象似性术语的来源和国内外象似性研究的概况;接着对比英汉语语音意义和语音联觉的异同,然后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汉语诗词呈现汉语诗韵的意象经营,最后得出结论为语言的形式(音韵)和意义(情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可论证性,即知觉或联想上的类似,这种联系被人类感知,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义。  [关键词] 象似性 语音意义 语音联觉 意象  
期刊
“多、少+N”结构在前人的很多论文、著作中可以看到,有的就某个方面对“多、少+N”结构作了研究,如:汪维辉(2003);有的把它作为一小点作过简单的阐述,如吕叔湘(1965)、陆俭明(1985)、裘荣棠(1999);有的没有把它单列,作为举例,列入有关条目,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据我们翻阅《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语文研究》《语言
期刊
语言文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它又是专为满足人类社会交际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任何一个独立统一的主权国家都得根据其自身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规范,促进其完善和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语文规范化工作在《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两个历史性文件的指导下,已经走过了5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回顾以往,展望未来,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成绩巨大,任重道远。本文仅以江西车
期刊
[摘要]比喻是陈染小说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本文试图从意义和形式两大方面对陈染小说中的比喻设置作一次探索分析,以此来解读这位女性主义作家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比喻 意义 形式    陈染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文坛崛起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的小说“在感觉、场景和意象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她的那些表达女性偏执的生活态度和怪戾的心理意识的叙事,就其纯粹的艺术表达而言是极为精致巧妙的,随处可见她
期刊
[摘要] 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昭示我们:语言规范化要顺利推进,社会各方面必须形成合力。而合力的形成又有赖于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信息化时代的语言规范化更需要语言学界和相关行业的齐心协力。  [关键词] 语言 规范化 社会 合力    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以下简称“规范会议”)距今虽然已有50年,我国的社会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会议的文件汇编,不论会
期刊
“有X于”指的是“有利于”“有损于”“有志于”“有别于”等词语形式。有的“有X”形式在一些辞书中有所收录,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有赖”“有利”“有益”等等,这些词要么在注释中注明常跟“于”连用,要么在例证中加“于”使用。因此有必要把“有X于”作为一种格式提出并加以考察分析。     一、结构构成     “有X于”由三部分构成:“有”+“X”+“于”。“有”表示“领有、具有”,后面不能加“着、
期刊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文言文存在难教难学的状况,这与教师们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有密切的联系。多少年来,“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串讲法,被无数语文教师视为文言文教学的圭臬,使文言文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具备阅读文言文和评价文言文的能力。据此,真正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起好“导”和“拨”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