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冻卵子并不是什么新技术,至少它的技术原理并不新鲜。这跟我们用冰箱急冻肉类长时间保存备用,又或者和电影里演的——主角被冰封在雪山上,千年后冰雪融化再醒过来,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急冻肉类并不用考虑解冻后肉类是否依然鲜活,而电影也不用考虑具体的技术细节,顾好票房就够了。
所以回归到现实中,冷冻卵子依然是个技术活。从流程上来看,冷冻卵子主要分三步走,取卵-冻卵-复苏,其中的每一步,都有许多需要注意的技术细节,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取卵:小心后遗症
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收集卵子是件不容易的事。
女性出生时,卵巢内有10万颗原始卵泡,到了青春期,每个月两侧卵巢都会有10颗左右的卵泡准备发育,但女性体内的激素只能够供应1-2颗卵泡发育成熟为卵子,所以,只有某个优势卵泡能继续发育为卵子,其他的卵泡就萎缩了。在正常的激素水平下,正常女性的卵巢每个月只会排出一颗卵子。鉴于卵子的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现有的冷冻卵子操作的低成功率,只收集一颗卵子显然是不够的。而且从卵巢中取卵大小也是个有创手术,每个月都去医院在卵巢上扎上一针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就有必要通過使用促排卵药物让卵巢在一定期限内产生更多的卵子,然后由医院统一收集。
这样问题就来了,促排卵药物毕竟属于激素类药物,副作用还是有的,卵巢在药物的刺激下不断排卵,容易造成女性月经不调、卵巢早衰,甚至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少数人则会罹患卵巢肿瘤。其中OHSS严重症状的发生率约在0.4%-2%之间。OHSS的主要症状是胸腹积水、卵巢囊性增大,同时还可能有脱水、血液的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肾衰竭、中风等严重后果。
另外,促排卵药物的频繁使用也有可能导致卵巢扭转,这有不到1%的发生率。一旦卵巢扭转严重,会很快切断卵巢的血液供应,出现卵巢缺血、坏死的严重后果,不得不开腹手术切除坏死的卵巢。
有鉴于此,即使是平时,医生也不提倡女性随意使用促排卵药物,就算产妇能承担巨大的风险,也并不能保证胎儿不会因此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偏低、生存能力差等问题。而在冷冻卵子时,女性一般需要取10颗左右的卵子,是平常自然排卵的10倍,一般女性都需要多次用药打针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卵巢甚至整个身体承受的激素刺激之大可想而知。
到了取卵手术阶段,医生会在B超的引导下,经过阴道穿到卵巢内,把包涵着成熟卵子的卵泡用针管取出来,整个手术时长通常不会超过30分钟。在现有的技术下,整个取卵过程无痛进行不是什么难事。但在手术过程中,子宫、膀胱、肠管、血管及其他卵巢周围的盆腔结构,还是可能被损伤,如果创伤严重,可能还需开腹修补损伤。另外,手术还可能造成卵巢急性损伤、出血、感染、甚至不孕。只不过这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在1‰-2‰。
冻卵:卵子很受伤
取卵手术后,医生需要迅速将针管里的卵泡传递到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进行卵子细胞的提取。卵子很娇气,怕光怕冷怕热,所以整个过程都要在恒温的暗室里进行。
将卵子细胞从卵泡中分离出来后,便要开始对其进行低温速冻了。这也是整个冷冻卵子项目的关键一步。
要使冰冻过的卵子细胞解冻后仍具有生命力,必须克服冰冻生物学的三大考验:冰晶形成、渗透性损伤和过冷现象。物质在降温的冰冻过程中,其中所含的水分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呈现三态变化,当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水分会形成冰晶,冰晶和冰晶融合便会形成冰块。冰晶、冰块的存在会破坏卵子的显微结构,对卵子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同时,因为水分变成冰晶和冰块,使得原本溶解在水中的电解质不断浓缩,卵子细胞本身所带的水分会受到所处环境中电解质的浓度影响而将之排出或摄入,进而导致过度脱水或细胞过度膨胀,最终会导致细胞膜的渗透性损伤及细胞休克。而过冷现象是指水分子在超低温环境下结晶反应时释放的大量能量直接伤害细胞。
为了避免上述伤害,改善卵子冷冻过后的存活率,就必须控制冰冻的速度、有效地脱水、及时调整细胞外电解质浓度、渗透压、酸碱度等。整个过程的操作即便十分完美也无法保证卵子细胞完全不受伤害,所以早期的卵子冷冻想要成功,就跟买彩票中头奖差不多。
直到2006年,胚胎学者研究出细胞冷冻保存新方法——玻璃化快速冷冻法(Vitrification)后,卵子冷冻后存活率才慢慢开始高了起来。其具体原理是以高浓度的冷冻保护剂将卵子内水分脱水至细胞外,然后直接将卵子置入-196摄氏度的液态氮中,使细胞内物质瞬间变成高粘稠的玻璃化物质,因此避免了卵子细胞内冰晶甚至冰块的产生,大大减低细胞的损伤,也提高了效率。
但是卵子作为人体内最大的细胞,水分含量尤其高,而且其细胞膜对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和渗透性都比较差,这些都会让冷冻保护剂渗入较困难。脱水不充分的话,在降温过程中就易形成冰晶,损伤细胞膜和细胞器导致存活率降低。可冷冻保护剂同时又具有细胞毒性,高温(4-37摄氏度)长时间接触同样可能导致细胞死亡。
美国马里兰州的谢迪格罗夫生殖医学中心(Shady Grove Fertility)这些年来从冷冻过的卵子中成功孕育了200个婴儿(全球范围内从冷冻过的卵子中成功孕育的婴儿数则为2000左右),是美国乃至全球冷冻卵子技术的佼佼者,其资深胚胎学家迈克尔·塔克(Michael Tucker)认为玻璃化快速冷冻法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非常细致的操作,需要灵活协调和观察判断,“我们有26位胚胎学家,但我只敢把玻璃化操作交给其中的6位来做。如果是解冻操作的话,我只放心其中4位。”
解冻:复活靠运气
通过迈克尔·塔克的话,希望你也看出来了,冷冻卵子难,解冻卵子更难。从流程上来看,解冻卵子就是冷冻卵子的反向操作,将之前脱出去的水重新送回到卵细胞里。
解冻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水分能够缓慢有序地进入解冻后的卵细胞(进入过快同样会导致细胞膜损伤),首先将需要解冻的卵子置于高渗透压、高浓度的解冻试剂中,让外部环境的洁净水分、培养液慢慢进入卵细胞中。接着上浓度稍低的试剂,又渗透进一些水分和培养液;多次操作后,最后由渗透压和浓度均为最低的试剂“上场”,给卵细胞“注水”的过程也就完成了。
随后,医生还会将这些复苏的卵子放置在37℃、二氧化碳浓度6%、湿度95%以上的培养液中待上4个小时。在模拟出来的人体环境待上足够长时间后,感觉回到熟悉环境的卵子细胞才终于“满血复活”。
但是,要解冻的卵子毕竟是之前经历过一系列冷冻操作以及长时间储存的卵子,有没有受损,以及受损的程度,都会让解冻产生更多的变数,这需要足够的经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让情况尽在掌握之中。
之后,“满血复活”的卵子能否成功与精子完成结合,分娩出试管婴儿,就要看胚胎质量、生殖系统状况等因素了。
一个卵子,从女性卵巢中取出,经历漫长的冷冻,最后复苏进而成功与精子结合培育成胚胎,走完这段复杂的路成功率为多少呢?很遗憾,由于可供统计的样本数太少,目前业界还没能给出一个可靠的数字,但是许多权威学者认为,成功率绝对没有许多医院宣传的60%至70%那么高。
不同机构的提供的数字也不尽相同,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 HFEA)发布的数据显示,如果卵子数量比较多,有很多次尝试的机会,成功率最高约为15%(而美国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是20%左右)。而40岁以上的女性再选择冷冻卵子,待以后怀孕使用的话,即使冷冻了很多个,每个卵子的成功率只有3%-4%。
所以,仅从技术角度来看,花重金去冷冻卵子,买到的是保险还是彩票,还真是个未解之谜。
所以回归到现实中,冷冻卵子依然是个技术活。从流程上来看,冷冻卵子主要分三步走,取卵-冻卵-复苏,其中的每一步,都有许多需要注意的技术细节,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取卵:小心后遗症
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收集卵子是件不容易的事。
女性出生时,卵巢内有10万颗原始卵泡,到了青春期,每个月两侧卵巢都会有10颗左右的卵泡准备发育,但女性体内的激素只能够供应1-2颗卵泡发育成熟为卵子,所以,只有某个优势卵泡能继续发育为卵子,其他的卵泡就萎缩了。在正常的激素水平下,正常女性的卵巢每个月只会排出一颗卵子。鉴于卵子的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现有的冷冻卵子操作的低成功率,只收集一颗卵子显然是不够的。而且从卵巢中取卵大小也是个有创手术,每个月都去医院在卵巢上扎上一针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就有必要通過使用促排卵药物让卵巢在一定期限内产生更多的卵子,然后由医院统一收集。
这样问题就来了,促排卵药物毕竟属于激素类药物,副作用还是有的,卵巢在药物的刺激下不断排卵,容易造成女性月经不调、卵巢早衰,甚至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少数人则会罹患卵巢肿瘤。其中OHSS严重症状的发生率约在0.4%-2%之间。OHSS的主要症状是胸腹积水、卵巢囊性增大,同时还可能有脱水、血液的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肾衰竭、中风等严重后果。
另外,促排卵药物的频繁使用也有可能导致卵巢扭转,这有不到1%的发生率。一旦卵巢扭转严重,会很快切断卵巢的血液供应,出现卵巢缺血、坏死的严重后果,不得不开腹手术切除坏死的卵巢。
有鉴于此,即使是平时,医生也不提倡女性随意使用促排卵药物,就算产妇能承担巨大的风险,也并不能保证胎儿不会因此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偏低、生存能力差等问题。而在冷冻卵子时,女性一般需要取10颗左右的卵子,是平常自然排卵的10倍,一般女性都需要多次用药打针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卵巢甚至整个身体承受的激素刺激之大可想而知。
到了取卵手术阶段,医生会在B超的引导下,经过阴道穿到卵巢内,把包涵着成熟卵子的卵泡用针管取出来,整个手术时长通常不会超过30分钟。在现有的技术下,整个取卵过程无痛进行不是什么难事。但在手术过程中,子宫、膀胱、肠管、血管及其他卵巢周围的盆腔结构,还是可能被损伤,如果创伤严重,可能还需开腹修补损伤。另外,手术还可能造成卵巢急性损伤、出血、感染、甚至不孕。只不过这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在1‰-2‰。
冻卵:卵子很受伤
取卵手术后,医生需要迅速将针管里的卵泡传递到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进行卵子细胞的提取。卵子很娇气,怕光怕冷怕热,所以整个过程都要在恒温的暗室里进行。
将卵子细胞从卵泡中分离出来后,便要开始对其进行低温速冻了。这也是整个冷冻卵子项目的关键一步。
要使冰冻过的卵子细胞解冻后仍具有生命力,必须克服冰冻生物学的三大考验:冰晶形成、渗透性损伤和过冷现象。物质在降温的冰冻过程中,其中所含的水分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呈现三态变化,当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水分会形成冰晶,冰晶和冰晶融合便会形成冰块。冰晶、冰块的存在会破坏卵子的显微结构,对卵子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同时,因为水分变成冰晶和冰块,使得原本溶解在水中的电解质不断浓缩,卵子细胞本身所带的水分会受到所处环境中电解质的浓度影响而将之排出或摄入,进而导致过度脱水或细胞过度膨胀,最终会导致细胞膜的渗透性损伤及细胞休克。而过冷现象是指水分子在超低温环境下结晶反应时释放的大量能量直接伤害细胞。
为了避免上述伤害,改善卵子冷冻过后的存活率,就必须控制冰冻的速度、有效地脱水、及时调整细胞外电解质浓度、渗透压、酸碱度等。整个过程的操作即便十分完美也无法保证卵子细胞完全不受伤害,所以早期的卵子冷冻想要成功,就跟买彩票中头奖差不多。
直到2006年,胚胎学者研究出细胞冷冻保存新方法——玻璃化快速冷冻法(Vitrification)后,卵子冷冻后存活率才慢慢开始高了起来。其具体原理是以高浓度的冷冻保护剂将卵子内水分脱水至细胞外,然后直接将卵子置入-196摄氏度的液态氮中,使细胞内物质瞬间变成高粘稠的玻璃化物质,因此避免了卵子细胞内冰晶甚至冰块的产生,大大减低细胞的损伤,也提高了效率。
但是卵子作为人体内最大的细胞,水分含量尤其高,而且其细胞膜对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和渗透性都比较差,这些都会让冷冻保护剂渗入较困难。脱水不充分的话,在降温过程中就易形成冰晶,损伤细胞膜和细胞器导致存活率降低。可冷冻保护剂同时又具有细胞毒性,高温(4-37摄氏度)长时间接触同样可能导致细胞死亡。
美国马里兰州的谢迪格罗夫生殖医学中心(Shady Grove Fertility)这些年来从冷冻过的卵子中成功孕育了200个婴儿(全球范围内从冷冻过的卵子中成功孕育的婴儿数则为2000左右),是美国乃至全球冷冻卵子技术的佼佼者,其资深胚胎学家迈克尔·塔克(Michael Tucker)认为玻璃化快速冷冻法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非常细致的操作,需要灵活协调和观察判断,“我们有26位胚胎学家,但我只敢把玻璃化操作交给其中的6位来做。如果是解冻操作的话,我只放心其中4位。”
解冻:复活靠运气
通过迈克尔·塔克的话,希望你也看出来了,冷冻卵子难,解冻卵子更难。从流程上来看,解冻卵子就是冷冻卵子的反向操作,将之前脱出去的水重新送回到卵细胞里。
解冻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水分能够缓慢有序地进入解冻后的卵细胞(进入过快同样会导致细胞膜损伤),首先将需要解冻的卵子置于高渗透压、高浓度的解冻试剂中,让外部环境的洁净水分、培养液慢慢进入卵细胞中。接着上浓度稍低的试剂,又渗透进一些水分和培养液;多次操作后,最后由渗透压和浓度均为最低的试剂“上场”,给卵细胞“注水”的过程也就完成了。
随后,医生还会将这些复苏的卵子放置在37℃、二氧化碳浓度6%、湿度95%以上的培养液中待上4个小时。在模拟出来的人体环境待上足够长时间后,感觉回到熟悉环境的卵子细胞才终于“满血复活”。
但是,要解冻的卵子毕竟是之前经历过一系列冷冻操作以及长时间储存的卵子,有没有受损,以及受损的程度,都会让解冻产生更多的变数,这需要足够的经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让情况尽在掌握之中。
之后,“满血复活”的卵子能否成功与精子完成结合,分娩出试管婴儿,就要看胚胎质量、生殖系统状况等因素了。
一个卵子,从女性卵巢中取出,经历漫长的冷冻,最后复苏进而成功与精子结合培育成胚胎,走完这段复杂的路成功率为多少呢?很遗憾,由于可供统计的样本数太少,目前业界还没能给出一个可靠的数字,但是许多权威学者认为,成功率绝对没有许多医院宣传的60%至70%那么高。
不同机构的提供的数字也不尽相同,英国人类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 HFEA)发布的数据显示,如果卵子数量比较多,有很多次尝试的机会,成功率最高约为15%(而美国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是20%左右)。而40岁以上的女性再选择冷冻卵子,待以后怀孕使用的话,即使冷冻了很多个,每个卵子的成功率只有3%-4%。
所以,仅从技术角度来看,花重金去冷冻卵子,买到的是保险还是彩票,还真是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