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的中学生,除了上课迫不得已去学习文言文外,其他时间是很少去读。虽然有极少的一部分学生也喜欢读文言文,但由于缺少氛围,也由于其他各科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了他们读的数量和质量。
针对文言文的这一现象,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应调动所有积极因素,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笔者就近几年文言文教学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请各位大方之家斧正。
一、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文言词的字义、句义,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必然会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吃力,最终导致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我尝试运用“引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颇为理想的效果。
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文,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兴趣浓厚。这种方法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古代寓言二则》、《晏子使楚》、《狼》、《口技》、《愚公移山》、《陈涉世家》等,都可采用故事引入法进行教学。如教《陈涉世家》时,本人先让学生说说陈胜是怎样的一个人?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谈谈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故事,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结合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这样,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激发对课文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去读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重视诵读,体味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对培养语言感知、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
初中阶段,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我建议每篇都要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初读课文;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有表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
三、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其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我们认为文言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来实现的。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精粹文言文的背诵量。那么,怎样的才算是精粹的文言文呢?当然是那些“语言表达典范,文化内涵丰实,思想内容健康,便于吟诵记忆”的文言文。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如《岳阳楼记》、《出师表》、《三峡》、《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朱元思书》等。内容丰厚,词章华丽,行文流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学生背诵。
当然背诵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复,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知识的丰富,学生对这些已经“吞下去”的“精粹语言”,通过不断的“反刍”和揣摩,将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也将因此而大大增强。背诵积累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種多样。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五、质疑问难,表现自我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讲《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有一句“水中藻荇交横”,文中的“横”究竟读哪种音,孩子们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相信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如果能晓之以理,教之有据,文言文教学辉煌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文言文,也可生机盎然!
针对文言文的这一现象,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应调动所有积极因素,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笔者就近几年文言文教学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请各位大方之家斧正。
一、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文言词的字义、句义,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必然会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吃力,最终导致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我尝试运用“引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颇为理想的效果。
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文,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兴趣浓厚。这种方法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古代寓言二则》、《晏子使楚》、《狼》、《口技》、《愚公移山》、《陈涉世家》等,都可采用故事引入法进行教学。如教《陈涉世家》时,本人先让学生说说陈胜是怎样的一个人?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谈谈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故事,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结合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这样,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激发对课文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去读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重视诵读,体味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对培养语言感知、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
初中阶段,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我建议每篇都要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初读课文;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有表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
三、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其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我们认为文言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来实现的。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精粹文言文的背诵量。那么,怎样的才算是精粹的文言文呢?当然是那些“语言表达典范,文化内涵丰实,思想内容健康,便于吟诵记忆”的文言文。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如《岳阳楼记》、《出师表》、《三峡》、《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朱元思书》等。内容丰厚,词章华丽,行文流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学生背诵。
当然背诵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复,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知识的丰富,学生对这些已经“吞下去”的“精粹语言”,通过不断的“反刍”和揣摩,将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也将因此而大大增强。背诵积累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種多样。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五、质疑问难,表现自我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讲《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有一句“水中藻荇交横”,文中的“横”究竟读哪种音,孩子们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相信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如果能晓之以理,教之有据,文言文教学辉煌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文言文,也可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