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文言文教学就在脚下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的中学生,除了上课迫不得已去学习文言文外,其他时间是很少去读。虽然有极少的一部分学生也喜欢读文言文,但由于缺少氛围,也由于其他各科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了他们读的数量和质量。
  针对文言文的这一现象,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应调动所有积极因素,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笔者就近几年文言文教学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请各位大方之家斧正。
  一、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文言词的字义、句义,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必然会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吃力,最终导致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我尝试运用“引入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颇为理想的效果。
  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一类文言文,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兴趣浓厚。这种方法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古代寓言二则》、《晏子使楚》、《狼》、《口技》、《愚公移山》、《陈涉世家》等,都可采用故事引入法进行教学。如教《陈涉世家》时,本人先让学生说说陈胜是怎样的一个人?激起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谈谈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故事,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结合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这样,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激发对课文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去读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重视诵读,体味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对培养语言感知、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如柳宗元《捕蛇者说》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
  初中阶段,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我建议每篇都要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初读课文;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有表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
  三、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其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我们认为文言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来实现的。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精粹文言文的背诵量。那么,怎样的才算是精粹的文言文呢?当然是那些“语言表达典范,文化内涵丰实,思想内容健康,便于吟诵记忆”的文言文。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如《岳阳楼记》、《出师表》、《三峡》、《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朱元思书》等。内容丰厚,词章华丽,行文流畅,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学生背诵。
  当然背诵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复,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知识的丰富,学生对这些已经“吞下去”的“精粹语言”,通过不断的“反刍”和揣摩,将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也将因此而大大增强。背诵积累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種多样。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五、质疑问难,表现自我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讲《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有一句“水中藻荇交横”,文中的“横”究竟读哪种音,孩子们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相信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如果能晓之以理,教之有据,文言文教学辉煌的明天就会和我们握手,学生也能和我们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文言文,也可生机盎然!
其他文献
合作讨论的观念自古有之,但真正在教育系统中研究合作教学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在前苏联掀起了“合作教育学”的热潮;我国在学习、借鉴国外的成果的基础上,于90年初提出了“合作教学论”的新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理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面临改革,《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充分激发学
期刊
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学困生的地位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本人在这方面的工作做了一些尝试,深有一些体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的英语成绩之所以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基础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多,因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部分学生在基础阶段尤其小学阶段没有打好扎实的基础,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
期刊
学科渗透题是命题者在题目中通过渗透其它学科的知识,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而形成的一种题型。它是基于新课标要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思想的指导而出现的题型。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学好语文是同时,还要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
期刊
所谓语文训练的“度”,是指训练适度,这里“适度”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训练速度、训练力度和训练梯度。训练适度就是在语文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力状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适当地训练,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的目的。把握好语文训练的“三度”,训练才能规范、有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让学生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笔者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例谈谈
期刊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艺术是人类最高度的追求美的活动。美是艺术之真谛,是艺术生命之源泉,艺术是最彻底地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创造的领域,失去了美,艺术将充满危机,并走向消亡的境地。音乐教育是以美为目标,使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
期刊
【摘要】笔者认为高中生行为习惯错位的原因只少有三个方面:第一,学校层面,学校的行为习惯教育存在制度性缺陷;第二,家庭层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未有效结合;第三,社会层面,社会不良价值观对学校教育的否定。   【关键词】行为习惯错位;社会成因;对策  中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
期刊
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放在首位。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培养而形成的,不是天生就能直接成长的。单学校这块教育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很多,但是学生的素质是不可能一样的。成长的过程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今年北大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直接入北大,其中就有的条件很好。对待犯不同错误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之从心理上得到帮助。通常情况下我是这样做的:  一、冷静对待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又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基于此,教师要正确把握好教的技巧和知识的补充、延伸,学生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整合、筛选与积累,师生都要正视教材的导向作用。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
期刊
新课程教学改革时至今日,一部分教师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学中还难以摆脱原来的思维框架,课堂上仍是只求答案的统一、标准。此外,一些教师则大刀阔斧,大胆出击,大搞文体拓展。一篇课文仅用十几分钟时间解决,接下来更多的时间用来联想、情感体验、个人评价。一堂课下来倒是轰轰烈烈,只是究竟给了学生什么,听者一头雾水。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应引导得法  首先
期刊
笔者发现,学生一坐到电脑前,精神就陡然清爽起来,无论在网上做什么事情,似乎都成了一种享受。笔者也深知,写作是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故每天都在思考着怎样增进作文教学实效。网络的普及,为笔者苦苦的思考缓了急。笔者琢磨,利用网络让学生走进作文,让“淮北之枳”变成“淮南之橘”,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笔者形成了“网络助跑五步走”的套路,现作如下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