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改革时至今日,一部分教师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学中还难以摆脱原来的思维框架,课堂上仍是只求答案的统一、标准。此外,一些教师则大刀阔斧,大胆出击,大搞文体拓展。一篇课文仅用十几分钟时间解决,接下来更多的时间用来联想、情感体验、个人评价。一堂课下来倒是轰轰烈烈,只是究竟给了学生什么,听者一头雾水。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应引导得法
首先,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相当重要。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同感:课堂导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如果教师引导得法,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以我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综合性学习展示课《让世界充满爱》为例,我在一个班级开课时设计的导语是,用比喻句“爱是雨露,爱是阳光,爱更是……”来阐释“爱”的意义,然后就过渡到活动中去了。当时学生反应平平,他们没有被这些看似生动的话语感动。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关“爱”的“汇报课”形成了,“爱”的感情却流失了,整个活动没有高潮。我意识到了自己导入的失败。在另一个班开课,就改换了导入的表达方式。用简短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教师与学生“爱的真人真事”,还联系了自己。记得当我讲述到:“那位受恩于老师的聋哑学生,在大学毕业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送给老师一双鞋,作为他的生日礼物,并用手语向老师倾诉:‘我爱你!’ (我为此特意做了这个手语)此后年年如此……”教师里鸦雀无声,很多学生眼含泪水,我自己也不禁沉浸其中,还检讨了自己与学生爱的隔阂。接下来,学生似乎个个对爱有了新的认识,课堂气氛活了。平时不太敢发言的学生都很投入地说、唱起来。其中一位叫杨玲的女生,平时从不主动发言,那天她竟主动出场演唱了一首《天亮了》,她的深情更是把这个活动推向了高潮。这堂课的成功还使这个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不少。
其次,得法的教学引导要贯穿课堂始终。现如今我们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小组讨论确定,在班上交流,即自问自答。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教学理念。可实际上,學生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很多问题是很难解决的。甚至可以说他们连问题都提不出来。
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学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时,疏通文意后,要求他们对此文质疑问难。我的设想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来让他们把握宋濂的精神品质。学生准备了大约十五分钟,看了好多遍课文,也进行了小组的“热烈讨论”。到交流时,问题出来了,“无疑而问”比比皆是:他为何“足肤皲裂”,“他为何每天只吃两顿饭”等等,令人啼笑皆非。看来,放手过快不行,必要的引导示范不可省去。我试着先从第一段文字引导学生:针对宋濂的“借书、抄书、还书”之事,你难道不想说点什么吗?这下学生的反应来了:“从中可见他是怎样的人”。我继续点拨:“大家看,这段文字只写了宋濂一个人物吗?对他,你有什么想法可与同学交流呢?”学生很快提出了许多疑问:“‘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为何摆出这副面孔?作者干嘛提到他?”“宋濂在老师面前的那种样子与我们今天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差别在哪里?”……课堂上学生一下有疑可问,有话可说了。接下来第二段的学习讨论中,学生提问有了层次,重点也有了把握。
二、课堂教学要拓展有度
许多时候,我们许多老师过分看重拓宽训练而走入误区。
其一,拓展内容牵强附会或毫无联系。如一位教师,在《春》(朱自清)一文的“拓展延伸”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的事迹吗?说说你的看法。”“春”的含义跟“远大志向”实在很难沾边。
其二,拓展训练成了教学过程的重头戏。拓展延伸只是为了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中内容作出正确而有个子性的把握。但是,也有人把它当作教学的全过程。
一位教师在写作训练课上,点评学生日记。他首先提出日记的可写记,指出人生只有三篇文章,即“自然、社会、人”,又提出16字写作要求“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觉所悟”,听者觉得颇有道理。可接下来不知怎么就说到金庸武侠小说,说到《水浒传》、《红楼梦》,又说到作者在小说中替人物取名之绝。又以金庸为列,说“郭靖”、“杨康”,谈“木婉清”、“风清扬”,最后告诉学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学生可以由此及彼,借鉴他人写作之长处。
接着,他又范读了金庸武侠小说中一段描绘景色的语言,等到真正点评学生日记只剩十几分钟时间,这当中还包括朗读自己与学生的同步作文。应该说,这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老师,知识的储备相当丰富。只是,这堂作文课通过自己知识的拓展,究竟想教给学生什么,变得模糊不清。他对知识的拓展已经变成了个人课堂的表演,这也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有所违背的。
总之,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得体的引导,适度地拓展。这是我作为课堂教学实践者最深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应引导得法
首先,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相当重要。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同感:课堂导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如果教师引导得法,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以我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综合性学习展示课《让世界充满爱》为例,我在一个班级开课时设计的导语是,用比喻句“爱是雨露,爱是阳光,爱更是……”来阐释“爱”的意义,然后就过渡到活动中去了。当时学生反应平平,他们没有被这些看似生动的话语感动。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关“爱”的“汇报课”形成了,“爱”的感情却流失了,整个活动没有高潮。我意识到了自己导入的失败。在另一个班开课,就改换了导入的表达方式。用简短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教师与学生“爱的真人真事”,还联系了自己。记得当我讲述到:“那位受恩于老师的聋哑学生,在大学毕业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送给老师一双鞋,作为他的生日礼物,并用手语向老师倾诉:‘我爱你!’ (我为此特意做了这个手语)此后年年如此……”教师里鸦雀无声,很多学生眼含泪水,我自己也不禁沉浸其中,还检讨了自己与学生爱的隔阂。接下来,学生似乎个个对爱有了新的认识,课堂气氛活了。平时不太敢发言的学生都很投入地说、唱起来。其中一位叫杨玲的女生,平时从不主动发言,那天她竟主动出场演唱了一首《天亮了》,她的深情更是把这个活动推向了高潮。这堂课的成功还使这个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不少。
其次,得法的教学引导要贯穿课堂始终。现如今我们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小组讨论确定,在班上交流,即自问自答。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教学理念。可实际上,學生缺乏教师必要的引导,很多问题是很难解决的。甚至可以说他们连问题都提不出来。
比如,有一次,我在教学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时,疏通文意后,要求他们对此文质疑问难。我的设想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来让他们把握宋濂的精神品质。学生准备了大约十五分钟,看了好多遍课文,也进行了小组的“热烈讨论”。到交流时,问题出来了,“无疑而问”比比皆是:他为何“足肤皲裂”,“他为何每天只吃两顿饭”等等,令人啼笑皆非。看来,放手过快不行,必要的引导示范不可省去。我试着先从第一段文字引导学生:针对宋濂的“借书、抄书、还书”之事,你难道不想说点什么吗?这下学生的反应来了:“从中可见他是怎样的人”。我继续点拨:“大家看,这段文字只写了宋濂一个人物吗?对他,你有什么想法可与同学交流呢?”学生很快提出了许多疑问:“‘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为何摆出这副面孔?作者干嘛提到他?”“宋濂在老师面前的那种样子与我们今天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差别在哪里?”……课堂上学生一下有疑可问,有话可说了。接下来第二段的学习讨论中,学生提问有了层次,重点也有了把握。
二、课堂教学要拓展有度
许多时候,我们许多老师过分看重拓宽训练而走入误区。
其一,拓展内容牵强附会或毫无联系。如一位教师,在《春》(朱自清)一文的“拓展延伸”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的事迹吗?说说你的看法。”“春”的含义跟“远大志向”实在很难沾边。
其二,拓展训练成了教学过程的重头戏。拓展延伸只是为了开拓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文中内容作出正确而有个子性的把握。但是,也有人把它当作教学的全过程。
一位教师在写作训练课上,点评学生日记。他首先提出日记的可写记,指出人生只有三篇文章,即“自然、社会、人”,又提出16字写作要求“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觉所悟”,听者觉得颇有道理。可接下来不知怎么就说到金庸武侠小说,说到《水浒传》、《红楼梦》,又说到作者在小说中替人物取名之绝。又以金庸为列,说“郭靖”、“杨康”,谈“木婉清”、“风清扬”,最后告诉学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学生可以由此及彼,借鉴他人写作之长处。
接着,他又范读了金庸武侠小说中一段描绘景色的语言,等到真正点评学生日记只剩十几分钟时间,这当中还包括朗读自己与学生的同步作文。应该说,这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老师,知识的储备相当丰富。只是,这堂作文课通过自己知识的拓展,究竟想教给学生什么,变得模糊不清。他对知识的拓展已经变成了个人课堂的表演,这也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有所违背的。
总之,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得体的引导,适度地拓展。这是我作为课堂教学实践者最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