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讨论的观念自古有之,但真正在教育系统中研究合作教学则始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在前苏联掀起了“合作教育学”的热潮;我国在学习、借鉴国外的成果的基础上,于90年初提出了“合作教学论”的新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课堂教学的理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面临改革,《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引入课堂。
小组合作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自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讨论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主动,师生之间可以形成了平等、民主和合作的关系,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让课堂生动,“一堂课的活力在于生成,正因为有了生成,才有了无法预约的精彩。”①既能张扬学生个性,又能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使有差异的学生得到相互启迪和帮助。我想到要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挥实效,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我们要对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从文本出发,“理解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实现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②鼓励发表独到的见解。要讲究小组划分的科学性,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当性,讲究小组讨论参与的全体性,注意摒弃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
小组划分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例如:按“地域”划分,按知识和能力状况划分,按性格划分等等。但无论按什么标准划分,基本上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要注意小組规模、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层次性,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互补性。
第二、要注意各小组之间实力的均衡性。
第三、内要有角色分工。
第四、民主管理小组。
二、精选内容
根据文本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时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实施的前提。我认为,对语文课而言,合作价值的内容应该具有下面的特点:
1.内容可具体分解。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内容有探索价值。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要有度,如果一点难度都没有,那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得讨论成为“走过场”,学生只是应付一下,草草了事,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是不屑一顾。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太难,只是有一些尖子生能说出所以然来,或是干脆都不太了解,那就会挫伤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好比摘桃子,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他就想跳去摘,如果跳三跳都摘不到桃,那他可能就不会再跳了。因此,老师设置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扣教学目标,兼顾全面,凸出中等。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认真讨论
小组的讨论有两类学生是最需要老师注意的,一类就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不能在那里连续不断地表现自己,大有“舍我其谁”之态势,使得其他学生根本无法插言;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又极有可能明明胸中有想法,却不善于表现,不想表现,从而造成这一个学习小组气氛冷淡,甚至造成讨论的“夭折”。
要想协调好这两类学生的讨论,一是要注意讨论时陈述意见的先后次序。我认为在一个小组内,先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随后修正。二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坚持多提问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
四、倡导民主协商,多元思维,摒弃专制标准答案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已经发生改变,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性人才,更需要具有新思维、新理念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师的定位就需要作出改变,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一个专制的家长,更不是一个僵化的学术体系的权威。
教师要立足于民主,“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既是师生进行交流合作,展现自己才华的平台又是张扬生命激情,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 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协商,进行多元思维,开拓学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因此,摒除小组讨论问题的专制标准答案是新课程理念下必须要做的。对于老师来讲,也许只是放下架子,要“坚持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评价为主”。 教师适时的鼓励与肯定,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勇气和信心,对于学生来讲却不啻于移走思维上的一座大山,他的探究的本能,多元的思维方式都可以得到促进和发展。
要想让小组合作讨论不流于形式,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整理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展。
小组合作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自动学习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讨论可以让学生学得更主动,师生之间可以形成了平等、民主和合作的关系,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让课堂生动,“一堂课的活力在于生成,正因为有了生成,才有了无法预约的精彩。”①既能张扬学生个性,又能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使有差异的学生得到相互启迪和帮助。我想到要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挥实效,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我们要对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从文本出发,“理解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实现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②鼓励发表独到的见解。要讲究小组划分的科学性,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当性,讲究小组讨论参与的全体性,注意摒弃答案标准的专制性。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
小组划分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例如:按“地域”划分,按知识和能力状况划分,按性格划分等等。但无论按什么标准划分,基本上都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要注意小組规模、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的层次性,能力、性别、性格等方面的互补性。
第二、要注意各小组之间实力的均衡性。
第三、内要有角色分工。
第四、民主管理小组。
二、精选内容
根据文本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时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实施的前提。我认为,对语文课而言,合作价值的内容应该具有下面的特点:
1.内容可具体分解。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内容有探索价值。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要有度,如果一点难度都没有,那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得讨论成为“走过场”,学生只是应付一下,草草了事,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更是不屑一顾。老师设置讨论的问题如果太难,只是有一些尖子生能说出所以然来,或是干脆都不太了解,那就会挫伤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好比摘桃子,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他就想跳去摘,如果跳三跳都摘不到桃,那他可能就不会再跳了。因此,老师设置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扣教学目标,兼顾全面,凸出中等。
三、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认真讨论
小组的讨论有两类学生是最需要老师注意的,一类就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如果是一个外向型的学生,那他就不能在那里连续不断地表现自己,大有“舍我其谁”之态势,使得其他学生根本无法插言;如果是一个内向型的学生,那他又极有可能明明胸中有想法,却不善于表现,不想表现,从而造成这一个学习小组气氛冷淡,甚至造成讨论的“夭折”。
要想协调好这两类学生的讨论,一是要注意讨论时陈述意见的先后次序。我认为在一个小组内,先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随后修正。二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坚持多提问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
四、倡导民主协商,多元思维,摒弃专制标准答案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已经发生改变,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性人才,更需要具有新思维、新理念的创新型人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师的定位就需要作出改变,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一个专制的家长,更不是一个僵化的学术体系的权威。
教师要立足于民主,“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既是师生进行交流合作,展现自己才华的平台又是张扬生命激情,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 注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协商,进行多元思维,开拓学习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异求变的创新精神。
因此,摒除小组讨论问题的专制标准答案是新课程理念下必须要做的。对于老师来讲,也许只是放下架子,要“坚持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评价为主”。 教师适时的鼓励与肯定,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勇气和信心,对于学生来讲却不啻于移走思维上的一座大山,他的探究的本能,多元的思维方式都可以得到促进和发展。
要想让小组合作讨论不流于形式,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整理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