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德藩,物理专业,曾自称拿得起粉笔,官至大学校长。
上世纪80年代的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局长、90年代的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现在的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
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杏坛花开,教育人生;践行改革,呼唤素质。
“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过去由教而政,而今弃“理”从“文”,这不是刻意追求,只是挥之不去的语文情结。
穿越历史,倒流时光,当年主政省城教育,教改如火如荼,思想层出不穷,千头万绪,唯语文念念不忘。我有幸工作其左右,犹记得他屡屡嘱我着力宣传语文典型。那时南京语文之独特风景——单元教学钱任初,作文教学喻旭初,人文教育王栋生(吴非)……还有南京小学语文的新老交替,群星辉映。斯霞、王兰、袁浩,陈树民都是一代名家,还记得我笔中的年轻人,刘军、聂永春、顾维萍、刘之春等也早是特级教师和语文教育之栋梁。
焚香读道学,披书坐落花。以一种博雅姿态,带一份宗教情怀,这是周德藩的精神追求,这也是语文情结的不竭源泉。
“校长不是官”,他直言不讳;“搞教育有别干当官”,他别有视角。这些“致广大,尽精微”的一家之言是否恰恰暗合了语文的“文以载道”的人文功能呢?
到省里分管基础教育,语文再成他生命里的缘分和工作中的起点。“南通会议”以文件推进语文教改已成语文界经久不衰的佳话。那些年,江苏美丽的语文风景令多少人从心中发出“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感慨!小语名家于永正风行大江南北;第一代小语特级教师李吉林与时俱进再创“情境教育”研究之奇迹。严华银、孙汉洲,徐敏南、陆志平、蔡明、孙双金、薛法根、簿俊生、陈文、李亮……批思想敏锐、成就卓然的中青年语文名家脱颖而出。
说江苏的语文,不能不说江苏的语文教材。编教材实属不易,用教材难上加难。他用战略思维研判中国教育大势,以强力的行政推动力支持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推广和使用。如今苏教版语文教材已得到公认,小学语文主编张庆、朱家珑,初中语文主编洪宗礼亦几乎与教材同步走向人生的成功与事业的辉煌。语文界人士戏称:“如果没有周德藩,苏教版语文教材也许还要在黑暗中徘徊三到五年。”
退出领导岗位,进入学术团体。“当会长就得搞研究。”物理专业渐行渐远,语文专业情感愈浓。过去重视语文,为了一份责任,也为了母语的理想;现在研究语文,平添了一份兴趣。我有时问他:“你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所有中小学语文教材,累不累?”他笑笑说:“为生计而工作,也许累;为兴趣而工作,岂有劳累之理?”
“科学认读”实验,在无锡、在泰州、在南京……江苏省上百所小学参与。他设计主持的这个研究课题已近十年。我请教他:“你这个实验的目标达成在哪里?”他只说一句话:“让孩子尽早自主阅读。”
周德藩认为,汉字象形,孩子好记。早期教育,自主阅读。学语文,说白了就是多读书。让孩子有读书的能力,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就在其中了。
他的这个观点,让我想起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的话:一个人如果在小学中学阶段不能形成语言的感受力,以后纠正起来十分困难。周德藩不但一直在呼吁,而且是用实实在在的试验,拿出了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来破解语文教育的难题。
语文是什么?语文不是谋生之术,语文是心灵之学。记得我曾为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育杂文集写过几句话:他似乎总在想说明一种真相——试图从教育的种种事实中提炼出真切教育问题的鲜明观点;他仿佛又总在进行一种选择——努力从社会责任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更好像是一直在进行一种追寻——力求从浓烈丰富的情感倾诉中唤醒潜伏于千百万教育工作者心灵深处的人文情怀。
我以为,周德藩与语文老师的心是相通的。“人文情怀”,这是新课标的兴奋点,更是着力点,周德藩为语文而长期呼唤奔走的行为难道不就是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吗?
《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提升中国教育品质》,这是周德藩的研究新作,洋洋洒洒七千余字,它仿佛又一次为语文风景着了一抹鲜亮的生命油彩。
上世纪80年代的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局长、90年代的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现在的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
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杏坛花开,教育人生;践行改革,呼唤素质。
“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过去由教而政,而今弃“理”从“文”,这不是刻意追求,只是挥之不去的语文情结。
穿越历史,倒流时光,当年主政省城教育,教改如火如荼,思想层出不穷,千头万绪,唯语文念念不忘。我有幸工作其左右,犹记得他屡屡嘱我着力宣传语文典型。那时南京语文之独特风景——单元教学钱任初,作文教学喻旭初,人文教育王栋生(吴非)……还有南京小学语文的新老交替,群星辉映。斯霞、王兰、袁浩,陈树民都是一代名家,还记得我笔中的年轻人,刘军、聂永春、顾维萍、刘之春等也早是特级教师和语文教育之栋梁。
焚香读道学,披书坐落花。以一种博雅姿态,带一份宗教情怀,这是周德藩的精神追求,这也是语文情结的不竭源泉。
“校长不是官”,他直言不讳;“搞教育有别干当官”,他别有视角。这些“致广大,尽精微”的一家之言是否恰恰暗合了语文的“文以载道”的人文功能呢?
到省里分管基础教育,语文再成他生命里的缘分和工作中的起点。“南通会议”以文件推进语文教改已成语文界经久不衰的佳话。那些年,江苏美丽的语文风景令多少人从心中发出“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感慨!小语名家于永正风行大江南北;第一代小语特级教师李吉林与时俱进再创“情境教育”研究之奇迹。严华银、孙汉洲,徐敏南、陆志平、蔡明、孙双金、薛法根、簿俊生、陈文、李亮……批思想敏锐、成就卓然的中青年语文名家脱颖而出。
说江苏的语文,不能不说江苏的语文教材。编教材实属不易,用教材难上加难。他用战略思维研判中国教育大势,以强力的行政推动力支持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推广和使用。如今苏教版语文教材已得到公认,小学语文主编张庆、朱家珑,初中语文主编洪宗礼亦几乎与教材同步走向人生的成功与事业的辉煌。语文界人士戏称:“如果没有周德藩,苏教版语文教材也许还要在黑暗中徘徊三到五年。”
退出领导岗位,进入学术团体。“当会长就得搞研究。”物理专业渐行渐远,语文专业情感愈浓。过去重视语文,为了一份责任,也为了母语的理想;现在研究语文,平添了一份兴趣。我有时问他:“你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所有中小学语文教材,累不累?”他笑笑说:“为生计而工作,也许累;为兴趣而工作,岂有劳累之理?”
“科学认读”实验,在无锡、在泰州、在南京……江苏省上百所小学参与。他设计主持的这个研究课题已近十年。我请教他:“你这个实验的目标达成在哪里?”他只说一句话:“让孩子尽早自主阅读。”
周德藩认为,汉字象形,孩子好记。早期教育,自主阅读。学语文,说白了就是多读书。让孩子有读书的能力,养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就在其中了。
他的这个观点,让我想起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的话:一个人如果在小学中学阶段不能形成语言的感受力,以后纠正起来十分困难。周德藩不但一直在呼吁,而且是用实实在在的试验,拿出了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来破解语文教育的难题。
语文是什么?语文不是谋生之术,语文是心灵之学。记得我曾为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育杂文集写过几句话:他似乎总在想说明一种真相——试图从教育的种种事实中提炼出真切教育问题的鲜明观点;他仿佛又总在进行一种选择——努力从社会责任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更好像是一直在进行一种追寻——力求从浓烈丰富的情感倾诉中唤醒潜伏于千百万教育工作者心灵深处的人文情怀。
我以为,周德藩与语文老师的心是相通的。“人文情怀”,这是新课标的兴奋点,更是着力点,周德藩为语文而长期呼唤奔走的行为难道不就是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吗?
《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提升中国教育品质》,这是周德藩的研究新作,洋洋洒洒七千余字,它仿佛又一次为语文风景着了一抹鲜亮的生命油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