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清朝的政坛上,第一次堂堂正正地出现了来自民间的声音
我们看到,无论谘议局还是资政院,都还不是议会,即使连日本那种二元君主制的议会也不如。这是因为,它们既不能选举行政机构人员,或者议会多数党组阁,同理也不能真正制定宪法。但是,它们也不是以往历史书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朝廷的咨询机构,橡皮图章。
尽管谘议局和资政院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清朝的政坛上,却第一次堂堂正正地出现了来自民间的声音。士绅集团在现代政党政治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平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改变了中国政治传统的模式和走向。
如果说,地方上的政治,原本就有士绅参与的传统的话,那么,作为中央政府的朝廷,可是从来没有这种传统。自明清以来,一直都是中央集权,极端的王权。正因为如此,清廷对于资政院,在设计上,就力图使之无害化。钦选议员占多数,为的就是要资政院不给皇帝的中央决策制造麻烦。
但是,这个如意算盘,从一开始就打错了。
二、绅士的出身和做派,决定了他们即使是皇帝钦选的,也不可能无原则地成为投票机器
事实上,即便是钦选议员,选上的大部分也是士绅出身,属于社会中有身份的精英。他们的出身和做派,决定了他们即使是皇帝钦选的,也不可能无原则地成为投票机器,更不可能毫无原则地按明明没有道理的官方意图说话。因为他们是中国的绅士,绅士有绅士的风度,即使是强权,也不可能轻易让他们逾出自己的本分。更何况,当时的皇权,远远没有那么强势。
毫无疑义,凡是民选议员执意要争的事情,按道理都是他们比较有理的。绅士讨论问题,明显有理的事情,说起来就理直气壮,反之,就话拙气短。
谘议局和资政院的声音,往往会经过报界的放大,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西太后和光绪相继去世,载沣这样的少年亲贵当家之后,虽然办事远不及西太后老练,但媒体的开放程度,却大了很多。不仅上海租界内外的报纸嚣张无比,连天津、北京也有了敢说话的报纸,革命党人居然能钻进北京,在朝廷鼻子底下办报,对朝政说三道四。这也是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的议员们,都那么硬气的原因之一。
三、到了这个时候,皇室再怎么表态,都没有人关心了,一切都晚了
朝廷在议会吵吵闹闹,总是跟自己过不去的情况下,并没有放慢立宪的步伐。作为立宪准备的步骤,1911年5月,朝廷推出责任内阁。可是,这个亲贵朝廷,一边立宪,一边却在收权,责任内阁,实际上是皇族内阁,里面都是他们自己人。同时,还大张旗鼓地从地方收回路矿权。
他们没有明白,士绅们主张立宪的本质是什么?无非是要跟他们分享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这种收权立宪的做法,彻底伤了士绅们的心,所有立宪请愿的领袖们,都一致认为朝廷搞的是假立宪。
这种时候,平时革命党的排满宣传就起作用了。果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一腔热血换来这么个结果,失望之极。以至于湖北谘议局长汤化龙,在辛亥武昌起义一爆发,马上就跟造反者掺和到了一起。北京的资政院开会,愤怒叫骂,嚷成一片。先是众声一起讨伐邮传部,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不敢到院接受质询,派了代表,结果代表被骂得无地自容。接下来,皇族内阁被否决,新的责任内阁被选出(居然还有人投了黄兴一票)。
资政院通过了关于立宪的19条信条,交由皇帝认可颁布。按照这个信条,当初预备立宪时的二元君主制,已经完全变成了君主立宪体制。除了保留一个皇帝之外,这个国家跟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代议制国家。实际上比立宪派立宪请愿的目标,还要进了一大步。
资政院的决议,只有要求处死主张铁路国有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没有被执行,因为列强不许,还派兵把他护送到了青岛。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皇室再怎么表态,都没有人关心了,一切都晚了。不久,大批议员就开溜了,回到家乡革命去也。什么都想抓在手里的满人亲贵,什么都丢了,丢得干干净净。中国第一个议会,就这样结束了。
1905年,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的时候,江苏的学生们编了一首欢迎立宪歌,有歌词道:“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期待和平改革,和平过渡,上下无苦。可是,立宪在君主,毁了立宪也在君主。毁了立宪,君主也就没了。■
我们看到,无论谘议局还是资政院,都还不是议会,即使连日本那种二元君主制的议会也不如。这是因为,它们既不能选举行政机构人员,或者议会多数党组阁,同理也不能真正制定宪法。但是,它们也不是以往历史书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朝廷的咨询机构,橡皮图章。
尽管谘议局和资政院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清朝的政坛上,却第一次堂堂正正地出现了来自民间的声音。士绅集团在现代政党政治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平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改变了中国政治传统的模式和走向。
如果说,地方上的政治,原本就有士绅参与的传统的话,那么,作为中央政府的朝廷,可是从来没有这种传统。自明清以来,一直都是中央集权,极端的王权。正因为如此,清廷对于资政院,在设计上,就力图使之无害化。钦选议员占多数,为的就是要资政院不给皇帝的中央决策制造麻烦。
但是,这个如意算盘,从一开始就打错了。
二、绅士的出身和做派,决定了他们即使是皇帝钦选的,也不可能无原则地成为投票机器
事实上,即便是钦选议员,选上的大部分也是士绅出身,属于社会中有身份的精英。他们的出身和做派,决定了他们即使是皇帝钦选的,也不可能无原则地成为投票机器,更不可能毫无原则地按明明没有道理的官方意图说话。因为他们是中国的绅士,绅士有绅士的风度,即使是强权,也不可能轻易让他们逾出自己的本分。更何况,当时的皇权,远远没有那么强势。
毫无疑义,凡是民选议员执意要争的事情,按道理都是他们比较有理的。绅士讨论问题,明显有理的事情,说起来就理直气壮,反之,就话拙气短。
谘议局和资政院的声音,往往会经过报界的放大,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西太后和光绪相继去世,载沣这样的少年亲贵当家之后,虽然办事远不及西太后老练,但媒体的开放程度,却大了很多。不仅上海租界内外的报纸嚣张无比,连天津、北京也有了敢说话的报纸,革命党人居然能钻进北京,在朝廷鼻子底下办报,对朝政说三道四。这也是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的议员们,都那么硬气的原因之一。
三、到了这个时候,皇室再怎么表态,都没有人关心了,一切都晚了
朝廷在议会吵吵闹闹,总是跟自己过不去的情况下,并没有放慢立宪的步伐。作为立宪准备的步骤,1911年5月,朝廷推出责任内阁。可是,这个亲贵朝廷,一边立宪,一边却在收权,责任内阁,实际上是皇族内阁,里面都是他们自己人。同时,还大张旗鼓地从地方收回路矿权。
他们没有明白,士绅们主张立宪的本质是什么?无非是要跟他们分享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这种收权立宪的做法,彻底伤了士绅们的心,所有立宪请愿的领袖们,都一致认为朝廷搞的是假立宪。
这种时候,平时革命党的排满宣传就起作用了。果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一腔热血换来这么个结果,失望之极。以至于湖北谘议局长汤化龙,在辛亥武昌起义一爆发,马上就跟造反者掺和到了一起。北京的资政院开会,愤怒叫骂,嚷成一片。先是众声一起讨伐邮传部,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不敢到院接受质询,派了代表,结果代表被骂得无地自容。接下来,皇族内阁被否决,新的责任内阁被选出(居然还有人投了黄兴一票)。
资政院通过了关于立宪的19条信条,交由皇帝认可颁布。按照这个信条,当初预备立宪时的二元君主制,已经完全变成了君主立宪体制。除了保留一个皇帝之外,这个国家跟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代议制国家。实际上比立宪派立宪请愿的目标,还要进了一大步。
资政院的决议,只有要求处死主张铁路国有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没有被执行,因为列强不许,还派兵把他护送到了青岛。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皇室再怎么表态,都没有人关心了,一切都晚了。不久,大批议员就开溜了,回到家乡革命去也。什么都想抓在手里的满人亲贵,什么都丢了,丢得干干净净。中国第一个议会,就这样结束了。
1905年,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的时候,江苏的学生们编了一首欢迎立宪歌,有歌词道:“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期待和平改革,和平过渡,上下无苦。可是,立宪在君主,毁了立宪也在君主。毁了立宪,君主也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