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梁启超甚至说他“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实在穷得可怜”,“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田后,诗人居住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归田初,陶渊明在家是饮酒赋诗,琴书自娱,过着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50岁以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上战祸绵延,境遇确已今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也不是一位赤贫的农民。
陶渊明晚年的《乞食》诗被很多人看成是陶渊明沦为乞丐,行乞讨要的重要证据。但清人陶必铨指出,这是借韩信乞食的故事以起兴,故题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而且《乞食》是诗人晚年遭灾时所作,并非反映其平时的生活状况。诗人写此诗的意旨,主要是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在贫困的情况下如何励志苦节。
陶渊明的晚年,与有“五斗米”俸禄收入的时期相比,生活状况是有变化,但晚年的他,除农业收入之外,另有教授生徒的酬资,还有显贵的馈赠。至于故人赏趣,新知相邀,饭局一直不少,给诗人的资助也是司空见惯。所以,鲁迅先生断言:“纵使陶公不事生产,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
陶渊明确实叙说过自己的清贫景况,并写有相当多的叹“贫”、 “苦寒”的句子,但他的“穷”,其实只是比起祖辈来要“穷”,晚年比起前半生要“穷”,比起门阀世族的巨富来是“穷”,而绝非一贫如洗。与真正的贫农相比,他要小康得多。■
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归田后,诗人居住地可考的就有上京闲居、园田居和南村等处;田庄别业则有西畴、南亩等处,远不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归田初,陶渊明在家是饮酒赋诗,琴书自娱,过着舒适的文人闲居生活。50岁以后,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再加上战祸绵延,境遇确已今非昔比。然而,他仍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常著文章以自娱”,也不是一位赤贫的农民。
陶渊明晚年的《乞食》诗被很多人看成是陶渊明沦为乞丐,行乞讨要的重要证据。但清人陶必铨指出,这是借韩信乞食的故事以起兴,故题曰《乞食》,不一定真有此事。而且《乞食》是诗人晚年遭灾时所作,并非反映其平时的生活状况。诗人写此诗的意旨,主要是让子孙后代了解他在贫困的情况下如何励志苦节。
陶渊明的晚年,与有“五斗米”俸禄收入的时期相比,生活状况是有变化,但晚年的他,除农业收入之外,另有教授生徒的酬资,还有显贵的馈赠。至于故人赏趣,新知相邀,饭局一直不少,给诗人的资助也是司空见惯。所以,鲁迅先生断言:“纵使陶公不事生产,但有人送酒,亦尚未孤寂人也。”
陶渊明确实叙说过自己的清贫景况,并写有相当多的叹“贫”、 “苦寒”的句子,但他的“穷”,其实只是比起祖辈来要“穷”,晚年比起前半生要“穷”,比起门阀世族的巨富来是“穷”,而绝非一贫如洗。与真正的贫农相比,他要小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