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采用在教学中巧借导语渗透德育、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妙用插图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和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等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科教育和品德教育相互促进,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新课标
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要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既要向学生传授各门学科的内容,学会各种文化知识,又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思想好、品德高的人。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科教育和品德教育相互促进,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一、言传身教,以教师高尚的道德来影响学生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毕竟是人对人的教育,这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情操,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身教更重于言教。小学生处于认知与思维的初级阶段,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单一的言传并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更深的影响。作为合格的教师,我们要做到言行统一,也就是说,我们所讲解的道德标准要与实际行动相一致,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文明用语、礼貌待人,那么教师就不能满口脏话,需要平和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因故旷课,教师就要先做到按时到校;要求学生爱护图书,不乱写乱画,教师就要先保护好图书;要求学生珍惜粮食与水源,教师就不能随意浪费一粒粮食、一滴水;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师就不能做有损国家与社会的事,对生活要充满激情,乐观向上地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学习理论,效仿行为,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样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无形渗透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是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承载着文化、情感、价值观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在实施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最主要的教学依据,要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就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全面把握,找到最佳的情感“触发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受,去联想,去感悟,从而使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得到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的全面提升。
1.渗透于识字教学中
在以往的教学中,识字教学只是枯燥单一地读、写、背、抄,完全忽视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违背了汉字的学习规律,不利于学生了解汉字文化以及对汉字的真正掌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我们要深入挖掘,利用汉字的形体美和富于变化的结构来向学生展现汉字的魅力,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2.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汉字的简单堆砌,在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有着极深的内涵。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主题明确、意境深邃,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范例。但这些情感并不是显于形,而是隐于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阅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来体验与感悟,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获得更多独特的看法与感受,从而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渗透于写作教学中
写作是学生运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创造性学习,是学生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提升学生认知、升华学生情感、展现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将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三、在插图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插图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在教学《挑山工》、《古井》、《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时,我就有侧重点地利用插图改变了课型及课的结构,变文字为看图写话、表演小品剧等,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去感悟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这样就避免了说教,使“朝着一个目标一个劲向前就不会落后”、“邻里之间要互相关心”等德育目标更贴近学生,使他们乐于接受。
四、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目活动和演讲。并把活动后的感想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凌枝.寓德育于语文教学[J].学苑教育,2010(05).
[2]程俊.把德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J].成功(教育),2010(0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新课标
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要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既要向学生传授各门学科的内容,学会各种文化知识,又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思想好、品德高的人。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获取新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使学科教育和品德教育相互促进,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一、言传身教,以教师高尚的道德来影响学生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毕竟是人对人的教育,这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情操,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身教更重于言教。小学生处于认知与思维的初级阶段,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单一的言传并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更深的影响。作为合格的教师,我们要做到言行统一,也就是说,我们所讲解的道德标准要与实际行动相一致,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学生文明用语、礼貌待人,那么教师就不能满口脏话,需要平和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因故旷课,教师就要先做到按时到校;要求学生爱护图书,不乱写乱画,教师就要先保护好图书;要求学生珍惜粮食与水源,教师就不能随意浪费一粒粮食、一滴水;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师就不能做有损国家与社会的事,对生活要充满激情,乐观向上地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学生学习理论,效仿行为,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这样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无形渗透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是传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承载着文化、情感、价值观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在实施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最主要的教学依据,要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就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全面把握,找到最佳的情感“触发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受,去联想,去感悟,从而使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得到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的全面提升。
1.渗透于识字教学中
在以往的教学中,识字教学只是枯燥单一地读、写、背、抄,完全忽视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违背了汉字的学习规律,不利于学生了解汉字文化以及对汉字的真正掌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我们要深入挖掘,利用汉字的形体美和富于变化的结构来向学生展现汉字的魅力,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2.渗透于阅读教学中
正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汉字的简单堆砌,在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有着极深的内涵。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主题明确、意境深邃,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范例。但这些情感并不是显于形,而是隐于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阅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来体验与感悟,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获得更多独特的看法与感受,从而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渗透于写作教学中
写作是学生运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创造性学习,是学生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提升学生认知、升华学生情感、展现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将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三、在插图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插图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在教学《挑山工》、《古井》、《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时,我就有侧重点地利用插图改变了课型及课的结构,变文字为看图写话、表演小品剧等,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去感悟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这样就避免了说教,使“朝着一个目标一个劲向前就不会落后”、“邻里之间要互相关心”等德育目标更贴近学生,使他们乐于接受。
四、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目活动和演讲。并把活动后的感想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凌枝.寓德育于语文教学[J].学苑教育,2010(05).
[2]程俊.把德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J].成功(教育),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