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的残阳跌落在山间,一抹余晖洒满山脚下的荣昌县仁义镇三奇村。
“这是最后一个垃圾桶了吧?”
“对,终于可以收工了。”
一户村民的房前,两名穿着橘红色服装的环卫工人正在收运垃圾。他们把垃圾桶里的垃圾倾倒在垃圾收运车上,然后用衣角擦了一下脸上的汗珠。
自2012年4月荣昌县将三奇村纳入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后,他们每周都会来这里收运垃圾。
垃圾围村
2007年6月的一天,荣昌县双河镇大石堡村廖远富家。
一大早,廖远富就开始在厨房忙碌起来,因为城里的亲戚要到他们家来。
“吃饭了。”廖远富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
“我才不吃。”亲戚家的小孩始终不愿坐到饭桌前。
“你怎么不吃?”廖远富一脸微笑,上前询问。
“坐在这里就能闻到一股臭味,你让我怎么吃得下?”小孩很认真地回答。
听了这话,廖远富露着微笑的脸一下僵硬起来,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原来,廖远富屋前堆放着一堆垃圾,阵阵臭味随风飘进屋内。对此,廖远富早已习惯了。
在乡村,村民的房前屋后和路边、池塘、河畔、树林里,到处都堆弃着各种生活垃圾。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约1.2亿吨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是露天堆放,每年超过2500万吨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是直排,致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严重恶化。
细心的廖远富慢慢发现,村里的小河渐渐由清转黑,往日的盈盈碧水,如今成了浑浊污水。只要遇上刮大风,垃圾就会漫天飞舞。大风过后,树枝和电线杆上便挂了不少白色的塑料袋。
农村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这让廖远富感到很无奈,他也想将垃圾清理走,却苦于找不到专门堆放垃圾的场地。
政协提案
2008年盛夏的一天,荣昌县双河街道(原双河镇)来了几位“不速之客”。
他们有的背着双肩包,有的挎着公文包,出现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不时拿出照相机来拍摄。
“你们是干什么的?”一些村民警惕地问。
“我们是政协委员,想写一份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提案。”其中一人说,“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你们有什么意见?”
“要是农村也有城市的垃圾箱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到处乱扔垃圾了。”
“还要有人来清运才行,不然垃圾箱满了怎么办?”
几位政协委员一一记下村民的意见。
不久,在荣昌县“两会”期间,一份关于荣昌县农村垃圾处理的提案被送到提案组。
提案提出,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统一处理”的模式,村民将生活垃圾倾倒在村级垃圾站,由镇(街)派出环卫工人将垃圾转运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县市政部门再将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场填埋。
这份提案引起荣昌县委、县政府的重视。
但两道难题也同时摆在了时任县长谢金峰(现任县委书记)面前:农村生活垃圾要集中收运,首先要解决农村公路建设问题,没有公路,就谈不上集中收运;合理布局垃圾中转站网络。“这是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实事,我们一定要做好。”谢金峰说。
集中收运
2009年的一天,廖远富惊喜地发现,离自家门前不远处,摆放着一个蓝色垃圾箱。
“终于不愁没地方扔垃圾了。”廖远富走到垃圾箱前,掀起垃圾箱的盖子看了看。
可不到一个月,大石堡社区党支部书记晏升富发愁了。
有了垃圾箱后,村民的房前屋后倒是干净了,可村里的马路上和乡间小道上,依然随处可见村民扔的农药瓶和白色塑料袋。
“不能只管自家门前的垃圾,还要注意整个社区的环境卫生。”在社员大会上,晏升富呼吁,“特别是农药瓶,不能随便乱扔,要扔到垃圾箱里。”
此时,县市政园林局局长唐志强也在发愁。因为,大石堡社区遇到的问题,在其他农村社区也存在。
“农村垃圾处理怎样才能跟城市一样不留死角呢?”唐志强直挠头。
“不如借鉴农村建立治安巡逻队的模式,在每个村组建一支垃圾义务清理队。”有人向县市政园林局建议。
“这想法不错。”唐志强拍手叫好。
很快,荣昌县各村(社区)纷纷建立起垃圾义务清理队。廖远富成了社区垃圾义务清理队的一名队员,负责固定路段的垃圾清理。每次清理垃圾时,廖远富都特别认真,他一手提着一只尼龙编织袋,一手拿着一只火钳,把村民扔的垃圾袋、玻璃瓶等全部装进袋子。
2012年7月的一天,一辆轿车驶进荣昌县双河街道大石堡社区。
轿车停稳后,从车上走下来几位陌生人。
他们在社区转了一圈后,又坐上轿车走了。
不久,荣昌县双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夏定文的电话响了。
“喂,你好。”夏定文接通了电话。
“你好,我是县市政园林局的工作人员,现在通知你……”听到这里,夏定文有点紧张起来。“你们街道的考评结果很好,结果已经传真给你们了……”挂断电话,夏定文长吁了一口气。原来,那几位陌生人就是来暗访考核双河街道的村容环境的。
从2009年起,荣昌县逐步在全县21个镇街建立了垃圾中转站,同时建立了村级垃圾站405个,购置垃圾运输车80余辆,平均每个镇街聘请30名环卫工人。目前,荣昌县已有96个行政村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占全县行政村的70%左右;每天从农村收运的垃圾约140吨,是城区垃圾收运量的1.6倍。
“这是最后一个垃圾桶了吧?”
“对,终于可以收工了。”
一户村民的房前,两名穿着橘红色服装的环卫工人正在收运垃圾。他们把垃圾桶里的垃圾倾倒在垃圾收运车上,然后用衣角擦了一下脸上的汗珠。
自2012年4月荣昌县将三奇村纳入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后,他们每周都会来这里收运垃圾。
垃圾围村
2007年6月的一天,荣昌县双河镇大石堡村廖远富家。
一大早,廖远富就开始在厨房忙碌起来,因为城里的亲戚要到他们家来。
“吃饭了。”廖远富把最后一道菜端上桌。
“我才不吃。”亲戚家的小孩始终不愿坐到饭桌前。
“你怎么不吃?”廖远富一脸微笑,上前询问。
“坐在这里就能闻到一股臭味,你让我怎么吃得下?”小孩很认真地回答。
听了这话,廖远富露着微笑的脸一下僵硬起来,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原来,廖远富屋前堆放着一堆垃圾,阵阵臭味随风飘进屋内。对此,廖远富早已习惯了。
在乡村,村民的房前屋后和路边、池塘、河畔、树林里,到处都堆弃着各种生活垃圾。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约1.2亿吨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是露天堆放,每年超过2500万吨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是直排,致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严重恶化。
细心的廖远富慢慢发现,村里的小河渐渐由清转黑,往日的盈盈碧水,如今成了浑浊污水。只要遇上刮大风,垃圾就会漫天飞舞。大风过后,树枝和电线杆上便挂了不少白色的塑料袋。
农村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这让廖远富感到很无奈,他也想将垃圾清理走,却苦于找不到专门堆放垃圾的场地。
政协提案
2008年盛夏的一天,荣昌县双河街道(原双河镇)来了几位“不速之客”。
他们有的背着双肩包,有的挎着公文包,出现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不时拿出照相机来拍摄。
“你们是干什么的?”一些村民警惕地问。
“我们是政协委员,想写一份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提案。”其中一人说,“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你们有什么意见?”
“要是农村也有城市的垃圾箱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到处乱扔垃圾了。”
“还要有人来清运才行,不然垃圾箱满了怎么办?”
几位政协委员一一记下村民的意见。
不久,在荣昌县“两会”期间,一份关于荣昌县农村垃圾处理的提案被送到提案组。
提案提出,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统一处理”的模式,村民将生活垃圾倾倒在村级垃圾站,由镇(街)派出环卫工人将垃圾转运到垃圾中转站进行压缩,县市政部门再将垃圾运送到垃圾处理场填埋。
这份提案引起荣昌县委、县政府的重视。
但两道难题也同时摆在了时任县长谢金峰(现任县委书记)面前:农村生活垃圾要集中收运,首先要解决农村公路建设问题,没有公路,就谈不上集中收运;合理布局垃圾中转站网络。“这是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实事,我们一定要做好。”谢金峰说。
集中收运
2009年的一天,廖远富惊喜地发现,离自家门前不远处,摆放着一个蓝色垃圾箱。
“终于不愁没地方扔垃圾了。”廖远富走到垃圾箱前,掀起垃圾箱的盖子看了看。
可不到一个月,大石堡社区党支部书记晏升富发愁了。
有了垃圾箱后,村民的房前屋后倒是干净了,可村里的马路上和乡间小道上,依然随处可见村民扔的农药瓶和白色塑料袋。
“不能只管自家门前的垃圾,还要注意整个社区的环境卫生。”在社员大会上,晏升富呼吁,“特别是农药瓶,不能随便乱扔,要扔到垃圾箱里。”
此时,县市政园林局局长唐志强也在发愁。因为,大石堡社区遇到的问题,在其他农村社区也存在。
“农村垃圾处理怎样才能跟城市一样不留死角呢?”唐志强直挠头。
“不如借鉴农村建立治安巡逻队的模式,在每个村组建一支垃圾义务清理队。”有人向县市政园林局建议。
“这想法不错。”唐志强拍手叫好。
很快,荣昌县各村(社区)纷纷建立起垃圾义务清理队。廖远富成了社区垃圾义务清理队的一名队员,负责固定路段的垃圾清理。每次清理垃圾时,廖远富都特别认真,他一手提着一只尼龙编织袋,一手拿着一只火钳,把村民扔的垃圾袋、玻璃瓶等全部装进袋子。
2012年7月的一天,一辆轿车驶进荣昌县双河街道大石堡社区。
轿车停稳后,从车上走下来几位陌生人。
他们在社区转了一圈后,又坐上轿车走了。
不久,荣昌县双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夏定文的电话响了。
“喂,你好。”夏定文接通了电话。
“你好,我是县市政园林局的工作人员,现在通知你……”听到这里,夏定文有点紧张起来。“你们街道的考评结果很好,结果已经传真给你们了……”挂断电话,夏定文长吁了一口气。原来,那几位陌生人就是来暗访考核双河街道的村容环境的。
从2009年起,荣昌县逐步在全县21个镇街建立了垃圾中转站,同时建立了村级垃圾站405个,购置垃圾运输车80余辆,平均每个镇街聘请30名环卫工人。目前,荣昌县已有96个行政村实行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占全县行政村的70%左右;每天从农村收运的垃圾约140吨,是城区垃圾收运量的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