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根筋 肯钻研
1983年,初中毕业后,刘家奇回睦和村当了一个农民。
为了能致富,刘家奇养过猪、养过鸡,可增收效果都不太理想。
在刘家奇心里,农民不应该只是靠天吃饭,这样就“太低端了”。琢磨來,琢磨去,刘家奇盯上了家门口种植的龙眼树。
龙眼是睦和村祖辈传下来的果林财富,可细心的刘家奇发现,村民种植的龙眼往往不能卖出好价钱。
为何?因为村民历来采用的都是古老陈旧的龙眼烘烤技术,导致烘烤出来的龙眼品质参差不齐,杂质过多,而且环境污染大,能量利用效率较低,风味和口感大大削减。
“得改进,得升级,才有出路。”刘家奇暗下决心。
说干就干,刘家奇甩开膀子,一心一意钻研起龙眼烘烤技术。
探索之初,因为无法把控火候,经常造成浪费。一次,因为连续实验浪费几大筐龙眼,刘家奇的媳妇心疼得眼泪直流。
“别再弄了,龙眼糟蹋这么多,还不见效果。”媳妇说。
可刘家奇就是“一根筋”,怎么劝也不肯停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次又一次尝试,刘家奇终于掌握了龙眼烘烤的湿度、温度、时间等关键技术,成为掌握龙眼烘烤技术的高手。
说刘家奇技术高超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他的新型烘烤技术解决了龙眼储存和增值的难题,而这正是长期以来困扰龙眼产业的重要症结所在。因此,刘家奇被农业部认证为“农民高级技师”。
得益于独家龙眼烘烤技术,刘家奇的小家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这给了刘家奇极大信心,他又自学了家鸽养殖、桑蚕养殖等技术,成为村里有名的“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
一个胆 善决断
2001年12月,刘家奇被选为睦和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睦和村党支部变更为睦和村党委)。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要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刘家奇说。
可一个人致富容易,要带领一个村致富,就没那么容易了。
睦和村位于长江南岸,有村民2100余人,属三峡库区农村移民淹没重点村。三峡库区蓄水后,村子整体后靠搬迁,全村淹没耕地达1000多亩,耕地大幅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8亩。
如果再单一种庄稼,大伙儿的生存就成问题了,更谈不上安稳致富,必须得另找出路。
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刘家奇带领村“两委”认真分析思考,最终决定发展果林经济。
“在这方面,我毕竟也是有经验的。”刘家奇说。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强烈反对,特别是那些60岁以上的老人。
“种庄稼是根本,不能丢,丢了怎么吃饭?不能忘本,不能乱来。果林风险那么大,哪个来给我们作保障?”一位老人对着刘家奇就是一通“教训”。
一时间,出现了僵持的局面。怎么办?
关键时刻,刘家奇想了一个法子:分批次组织村社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到周边闻名的水果基地取经寻宝,参观学习果品开发种植技术。再将考察情况拍成录像和照片,在自家院子里播放,并让一同参加考察的人员和大家分享所见所闻。
几番下来,多数村民开阔了眼界,备受鼓舞,想法自然也转变了。
就连之前一直反对刘家奇的那位老人,也握着刘家奇的手说:“刘书记,今后我们就跟定你了,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就这样,睦和村家家户户种起了龙眼、荔枝、枇杷、柚子和柑橘等特色水果。刘家奇还请了农技专家上门为村民传授“促花保果”的方法,果林连年喜获丰收,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经济效益大为好转。
200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时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的陪同下,视察了睦和村龙眼基地。在听取了刘家奇的介绍后,温家宝总理高兴地说:“干得好!好样的!你们为移民找准了一条真正能致富的门路!”
一颗心 为乡亲
果树种起来了,但刘家奇又开始犯愁:种水果的地方太多,销路和价格怎样才能保证,富余的劳动力又怎么办?
他带领村“两委”积极思考,四处奔走,寻求着新的出路。不久,刘家奇带领村“两委”设计了一场“大戏”。
2007年9月,涪陵区委宣传部和南沱镇举办了首届“魅力涪陵·三峡库区龙眼文化节”。
政府搭台大声吆喝,商家吃客应者云集,龙眼一抢而空,果农普遍增收,游客满载而归。
“这一仗,我们打出了名气,让睦和村水果一炮走红,南沱龙眼成了一张闪亮的名片。”刘家奇笑着说。
通过水果节活动,以节促销,睦和村还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峡库区龙眼文化节、枇杷节、渝津橙采果节等,搞得风生水起。
刘家奇是一个懂得宣传效应的人,很善于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对睦和村的果品进行广泛宣传,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为水果销售打开门路。
在各路销售商纷至沓来的情况下,刘家奇又注意到了风口上的“互联网 ”。
刘家奇借助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调动大学生“村官”和村里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大力打造电商平台,为果品销售开辟了新通道。
几番努力之下,效果自然显现:2015年,睦和村果品年产量达225万斤,年销售额859万元。
可刘家奇还不满足:果子卖得好,但毕竟没有附加值。
“应该办食品加工厂,办农业发展公司,办合作社。”刘家奇又有了新的想法。
“会不会风险太大,搞不好赔了不划算。”有的村干部担忧。
“来,我们算一笔账。”刘家奇说,“鲜龙眼每斤卖6元,5斤鲜龙眼可卖30元,但5斤鲜龙眼可加工为1斤干龙眼,干龙眼的价格却是每斤80元,每斤鲜龙眼就存在10元钱的附加值。”
经他这样一算,其他村干部的担忧便消失了。
如今,村里创办的工厂、合作社不仅实现了增收,还解决了100余人的就业问题。
有思路,有想法,敢想敢干,能干成,刘家奇在整个南沱镇名声大噪。各路人马纷纷前来取经:“刘书记,你的秘诀是什么?”
“土里栽树子、四季卖果子、家里开馆子、就地进厂子、外出挣票子。”这是刘家奇十几年来总结出的“五子致富经”。
2015年底,睦和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是移民前的7.5倍。
这些年来,一心一意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刘家奇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收获了很多政治荣誉:“全国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劳动模范”“涪陵区优秀共产党员”……
1983年,初中毕业后,刘家奇回睦和村当了一个农民。
为了能致富,刘家奇养过猪、养过鸡,可增收效果都不太理想。
在刘家奇心里,农民不应该只是靠天吃饭,这样就“太低端了”。琢磨來,琢磨去,刘家奇盯上了家门口种植的龙眼树。
龙眼是睦和村祖辈传下来的果林财富,可细心的刘家奇发现,村民种植的龙眼往往不能卖出好价钱。
为何?因为村民历来采用的都是古老陈旧的龙眼烘烤技术,导致烘烤出来的龙眼品质参差不齐,杂质过多,而且环境污染大,能量利用效率较低,风味和口感大大削减。
“得改进,得升级,才有出路。”刘家奇暗下决心。
说干就干,刘家奇甩开膀子,一心一意钻研起龙眼烘烤技术。
探索之初,因为无法把控火候,经常造成浪费。一次,因为连续实验浪费几大筐龙眼,刘家奇的媳妇心疼得眼泪直流。
“别再弄了,龙眼糟蹋这么多,还不见效果。”媳妇说。
可刘家奇就是“一根筋”,怎么劝也不肯停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次又一次尝试,刘家奇终于掌握了龙眼烘烤的湿度、温度、时间等关键技术,成为掌握龙眼烘烤技术的高手。
说刘家奇技术高超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他的新型烘烤技术解决了龙眼储存和增值的难题,而这正是长期以来困扰龙眼产业的重要症结所在。因此,刘家奇被农业部认证为“农民高级技师”。
得益于独家龙眼烘烤技术,刘家奇的小家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这给了刘家奇极大信心,他又自学了家鸽养殖、桑蚕养殖等技术,成为村里有名的“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
一个胆 善决断
2001年12月,刘家奇被选为睦和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睦和村党支部变更为睦和村党委)。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要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刘家奇说。
可一个人致富容易,要带领一个村致富,就没那么容易了。
睦和村位于长江南岸,有村民2100余人,属三峡库区农村移民淹没重点村。三峡库区蓄水后,村子整体后靠搬迁,全村淹没耕地达1000多亩,耕地大幅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8亩。
如果再单一种庄稼,大伙儿的生存就成问题了,更谈不上安稳致富,必须得另找出路。
为了破解发展难题,刘家奇带领村“两委”认真分析思考,最终决定发展果林经济。
“在这方面,我毕竟也是有经验的。”刘家奇说。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强烈反对,特别是那些60岁以上的老人。
“种庄稼是根本,不能丢,丢了怎么吃饭?不能忘本,不能乱来。果林风险那么大,哪个来给我们作保障?”一位老人对着刘家奇就是一通“教训”。
一时间,出现了僵持的局面。怎么办?
关键时刻,刘家奇想了一个法子:分批次组织村社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到周边闻名的水果基地取经寻宝,参观学习果品开发种植技术。再将考察情况拍成录像和照片,在自家院子里播放,并让一同参加考察的人员和大家分享所见所闻。
几番下来,多数村民开阔了眼界,备受鼓舞,想法自然也转变了。
就连之前一直反对刘家奇的那位老人,也握着刘家奇的手说:“刘书记,今后我们就跟定你了,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就这样,睦和村家家户户种起了龙眼、荔枝、枇杷、柚子和柑橘等特色水果。刘家奇还请了农技专家上门为村民传授“促花保果”的方法,果林连年喜获丰收,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经济效益大为好转。
200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时任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的陪同下,视察了睦和村龙眼基地。在听取了刘家奇的介绍后,温家宝总理高兴地说:“干得好!好样的!你们为移民找准了一条真正能致富的门路!”
一颗心 为乡亲
果树种起来了,但刘家奇又开始犯愁:种水果的地方太多,销路和价格怎样才能保证,富余的劳动力又怎么办?
他带领村“两委”积极思考,四处奔走,寻求着新的出路。不久,刘家奇带领村“两委”设计了一场“大戏”。
2007年9月,涪陵区委宣传部和南沱镇举办了首届“魅力涪陵·三峡库区龙眼文化节”。
政府搭台大声吆喝,商家吃客应者云集,龙眼一抢而空,果农普遍增收,游客满载而归。
“这一仗,我们打出了名气,让睦和村水果一炮走红,南沱龙眼成了一张闪亮的名片。”刘家奇笑着说。
通过水果节活动,以节促销,睦和村还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峡库区龙眼文化节、枇杷节、渝津橙采果节等,搞得风生水起。
刘家奇是一个懂得宣传效应的人,很善于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对睦和村的果品进行广泛宣传,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为水果销售打开门路。
在各路销售商纷至沓来的情况下,刘家奇又注意到了风口上的“互联网 ”。
刘家奇借助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调动大学生“村官”和村里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大力打造电商平台,为果品销售开辟了新通道。
几番努力之下,效果自然显现:2015年,睦和村果品年产量达225万斤,年销售额859万元。
可刘家奇还不满足:果子卖得好,但毕竟没有附加值。
“应该办食品加工厂,办农业发展公司,办合作社。”刘家奇又有了新的想法。
“会不会风险太大,搞不好赔了不划算。”有的村干部担忧。
“来,我们算一笔账。”刘家奇说,“鲜龙眼每斤卖6元,5斤鲜龙眼可卖30元,但5斤鲜龙眼可加工为1斤干龙眼,干龙眼的价格却是每斤80元,每斤鲜龙眼就存在10元钱的附加值。”
经他这样一算,其他村干部的担忧便消失了。
如今,村里创办的工厂、合作社不仅实现了增收,还解决了100余人的就业问题。
有思路,有想法,敢想敢干,能干成,刘家奇在整个南沱镇名声大噪。各路人马纷纷前来取经:“刘书记,你的秘诀是什么?”
“土里栽树子、四季卖果子、家里开馆子、就地进厂子、外出挣票子。”这是刘家奇十几年来总结出的“五子致富经”。
2015年底,睦和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是移民前的7.5倍。
这些年来,一心一意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刘家奇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收获了很多政治荣誉:“全国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重庆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劳动模范”“涪陵区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