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嘴鼓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anfe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答嘴鼓是一种闽南民间曲艺,它以闽南方言韵语表演,表演形式类似于我国北方的对口相声,但要求每一句话都要有押韵。答嘴鼓长期以来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和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答嘴鼓原名触嘴古,又名拍嘴古、答嘴歌。触嘴,就是斗嘴、舌战的意思,古就是讲古、讲故事的意思。顾名思义,“触嘴古”就是通过风趣、押韵的语言斗嘴、讲故事。
  答嘴鼓最大的特点是每句话都押韵,即闽南话所说的“罩句”。闽南民间常用“罩句”的话语谈天说地,戏谑嘲讽。答嘴鼓把这种韵语引入二人争胜辩说的表演方式中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凭借韵语的巧妙运用来吸引观众,并且在表演者口舌流利、妙趣横生的演出中达到令观众爆发出笑声的效果。
  答嘴鼓是由民间的市声、“念四句”、“练仙敲嘴古”发展起来的。
  所谓的“市声”指民间卖艺的艺人、卖东西的小贩为招揽生意而即兴发挥、讲究押韵的类似顺口溜一类的话。如“红柑卡水旦/卜买就来看/真甜真便宜/一斤五占钱/卜食紧来买/毋买等明年”,念起来生动、形象,煽动性也挺强。
  此外在民间红白喜事中又流行一种被称为“念四句”的韵语形式。如婚庆时,新娘进入新娘房,送嫁姆就要即兴念四句“双脚踏入来,交椅两边排,新娘天仙女,囝婿状元才”,应时应景,恰切妥帖,更增添了欢乐气氛。
  日常生活中,杀鸡杀鸭也得念:“做鸡做鸭误了时/出世富贵人囝儿”。甚至做了恶梦,第二天也要念四句:“昨暝梦见死/今朝必有喜/东边人送银/西边人送米”,然后写在纸上,贴在厕所“过运”……
  可见,“念四句”在闽南民间的盛行,其影响几乎遍及了各行各业。答嘴鼓的早期形成,就是在“念四句”的基础上以扩大句数或变换长短句式的方法发展而来的。
  早期,闽南民间闲暇时,聚集在祠堂的庑廊或是村头的大榕树下,摆上茶几板凳,就开始逍遥自在地“练仙敲嘴古”,海阔天空地闲侃,互相斗嘴、讲故事。这种习俗同样对答嘴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答嘴鼓在发展中还吸收了许多其它艺术的养分。如和尚道士做法事过程中所穿插的“劝善歌”、戏曲和曲艺表演中的“插科打诨”和闽南方言说书中精彩的语汇。
  在民间养分长期滋养、孕育的环境中,答嘴鼓艺术蓬勃发展,终于在二十世纪逐渐成熟,走上艺术的舞台。
  一种艺术的成熟与杰出艺人的贡献是密切相关的。二十世纪在答嘴鼓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两位极其重要的人物,第一位是蓝波里先生,他原名宋集仁,同安人,小时候在厦门读书,但很早就去了台湾,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他已经集电台广播、记者、作家、演员于一身,在台湾是著名的公众人物。他的戏剧和曲艺表演才华在台湾赫赫有名。台湾“二·二八”事变时,他在电台以答嘴鼓的曲艺说唱支持起义。事变失败后,他逃亡香港,后来经欧阳予倩先生的介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工作,后又调至福州,在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任编辑。
  六十年代初期,厦门人民广播电台请蓝波里先生创作表演答嘴鼓《鳖在追飞机》等节目,因其语言的风趣、幽默及韵语的巧妙运用吸引了听众。答嘴鼓艺术也因此开始在厦门民众中广泛流传。
  另一位是原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林鹏翔先生。林先生幼年丧父,家境清贫,后进入泉州开元慈儿院,获得院方资助到晋江县立中学读书。抗战时期,林先生辍学,在闽南各地流浪打工。1952年,林先生参加了厦门市开元区大同街道的文宣工作,开始了答嘴鼓的创作。后被下放到码头拉板车,当搬运工人。在逆境中林先生并没有停止他对答嘴鼓艺术的追求。他在下层民众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很快以诙谐、风趣的答嘴鼓征服了码头上那些淳朴、豪爽的工人们,同时也为答嘴鼓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文革”过去,林先生得到了平反纠正,调入厦门市文化馆,并被推选为厦门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他的创作热情像地下岩浆一样迸发出来。一批崭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创作出来。《庆新春》、《唐山过台湾》、《台北飞来的新娘》等经典作品,经过他的学生杨敏谋、尤国栋的精彩演绎,赢得了满堂喝彩。
  林鹏翔先生认真向蓝波里先生学习,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运用丰富生动的闽南语汇,锲而不舍进行答嘴鼓创作。他在继承闽南民间文学与地方戏曲插科打诨的基础上,又吸收了相声和数来宝等艺术表现手法,为答嘴鼓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更富有喜剧性。林鹏翔先生的创新,使答嘴鼓艺术最终走向了成熟,成为一门被广泛认可的说唱艺术。
  尽管答嘴鼓是一种极具特色、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闽南曲艺形式,但是进入新世纪,答嘴鼓也随着闽南方言的失传和闽南文化的衰落而出现了大滑坡,其现状令人担忧。
  答嘴鼓创作队伍的老化现象较为严重,而且后继乏人。年轻一代对于闽南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能熟练使用闽南话交流的也越来越少。答嘴鼓这门方言说唱艺术的群众基础在大量减少。没有专业演出团体和从业人员,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演出场地;主要创作人员和演员大多在业余曲艺队伍中活动,而这些业余曲艺队伍由于存在经费、人员、场所等方面的困难,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2007年答嘴鼓艺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厦门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答嘴鼓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列入“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之中。但愿答嘴鼓艺术重新焕发出勃然生机。
其他文献
在近期看过的一些涉及亚文化的书中,有两本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一本是弗雷德·特纳(Fred Turner)的著作《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一本是马库斯·乌尔森(Marcus Wohlsen)的著作《想当厨子的生物学家是个好黑客》。前者再现了那些与今时今日已被全世界所接纳并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的发端有着密不可分之联系的一批icon,他们来自上个世纪;后者描述了一批正在引领许多城市逐步悄然兴
期刊
突然好想你 你会在哪里 过得快乐或委屈  突然好想你 突然锋利的回忆 突然模糊的眼睛  ——五月天《突然好想你》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某天,经过某个熟悉的地方,脑中突然想起某一首歌的某一段旋律,好比五月天的《突然好想你》,仿佛跳针一般,不断重复某个段落。接着,你想起某段青春年少的往事,产生某种思绪,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散去。我们的脑子为什么会在路过某个对我们有意义的地方时,选择播放某一
期刊
在上海延安高架旁、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边上有一截马路,“老成都北路”,得名于1995年成都路高架的建造。南北高架下,成都路截弯取直、径连上重庆路,原先这段真正的成都北路就便冠上“老”的名头,与延安路南侧的成都南路遥遥相望,却都跟车流滚滚的高架通衢无关了。  我一直也是这么比附着理解北京旧鼓楼大街的,年前却在侯仁之1949年完成的利物浦大学博士论文《北平历史地理》(An Historical Geog
期刊
什么样的故事,会让人对都市暗疾的模糊印象瞬间变得清晰?幸运的话,还能借机从芜杂的人生万象中拎出一丝头绪,未必广袤,也未必深刻,但心里一松,下意识地嘟囔:“哦,原来是这样的。”  从2003年开始,鲁敏一直致力于都市暗疾的写作方向。继长篇小说《六人晚餐》之后,鲁敏集结八篇描绘都市俗世浮生的短篇小说出版,书名为《九种忧伤》。在书中,鲁敏以城市小人物庸常生活的悲剧性,用八个代表性故事展示了精神层面的现代
期刊
“这个世界太糟,我们不如另造一个。”  这句话出现在《迷走·神经》的封面、扉页和内文故事中。btr说,他一直很喜欢保罗·奥斯特在《布鲁克林的荒唐事》里的一段话:“当一个人有幸生活在故事之中,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这世界的悲苦也就消失了。只要这故事不断延续下去,现实也就不再存在。”  因此,另造一个世界便等同于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创作一本小说。如果它足够精彩,让读者能投身其中,那么它也可以成为生活
期刊
关于中国工厂工人的处境,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西方发达国家对物欲的需求,导致了工厂工人的不幸处境,西方人必须为中国血汗工厂的产生负责,并为那些打工族的现状感到内疚。  去年9月,美籍华裔作家张彤禾依据自己在中国东莞三年的采访调查,在TED做关于中国工厂女工的演讲时,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她说:“然而,这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尊重他人的。我们极其自恋地去想象着,我们有能力操控地球另一边
期刊
或许可以大胆地说:任何喜爱文学、热爱创作的人很难不被波特莱尔的诗歌吸引,因为我们某阶段的人生总能在他的诗作中得到排解、释怀,透过他热切严谨的创作,仿佛对生命的样貌轮廓,有了最直接的想象和初次的感受……  从高一读过胡品清女士译的《巴黎的忧郁 》就爱上了波特莱尔(Baudelaire,1821~1867),然后再读到《恶之华》,有段时间,它对我而言就代表着勇气和自我,波特莱尔的文字和内心状态都让我那
期刊
近几年来,大陆与香港的摩擦,纷纷扰扰,有理说不清,其实有理也说不通。香港身份属于中国国籍,可是基于政治、社会,主要是历史文化因素,“中”、“港”又截然有别。殖民统治的分离,令港人既难以从祖国寻找共同感,在地域上亦难以联系英国,身份非驴非马。虽说港人身份表现在港人与大陆人的文化差异之上,但差异又是构成身份的重要因素,表面上是异中有同,里面却是千丝万缕。  不过,无论分析得多仔细,都比不上日常生活经验
期刊
近来埋首写作之余,经常会去台北松江路巷弄的信鸽法国书店闲逛,在这里除了找书之外,不时也能观察到当下欧陆图书业界最新流行的出版潮流。譬如某天我偶然从店员谈话中得知,最近有些法国出版的书籍封面似乎已有愈来愈多偏好于使用个别图像色块彼此交错重迭的方式来做装帧设计。  提及这般类似手法,不禁令人联想到早期无声电影里常出现的“迭画”(Superimposition)特效,意即剪接师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迥异的
期刊
从亚马逊在中国启动电子书商店,到苹果公司在日本推出 iBooks 日本店,东亚地区的电子书局势风云骤紧。  自 2007 年圣诞节亚马逊美国首卖第一代的 Kindle 电子书阅读机以来,两岸分别都有厂商着力推动中文市场的电子书发展,可惜电子书在两岸中文市场,却偏偏波澜不惊。当当网的副总裁王曦透漏,2012 年当当网在电子书转文件上费花了 500 万人民币,但全年收益不足 300 万。三联书店总编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