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本文通过阅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大学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总结归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特点,探讨普通高校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思路和方略,并就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上海大学;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一、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男生100人,女生100人,共200人。
二、研究方法
1.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专家鉴定设计问卷量表,有效率男生95%,女生96%。
2.文献资料分析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动机和行为以及学校体育方面的著作、文章。从理论上对本题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本题的设计,调查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3.数理统计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计算机进行相应得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分析
动机作为行为的出发点,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坚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对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作了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男、女生都排在第1位,分别为80.0%和65.5%,这说明“健康教育”的观念已成为高校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动机之一。其次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男、女生都排在第2位,分别为62%和65%,另外在“调节紧张学习”这一选项女生则排在第3(56%),男生则排在第4(55.4%),但是,在“为了体育考试”这一选项调查中男生比例为18.9%,居第8位,而女生比例则为43%,居第4位。从这一选项的情况分析,我认为男、女生上体育课的动机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境地,尤其以女生为重(43%),这应引起高校体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调查中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追求身心健康仍是大学生参加锻炼的主旋律。同时,利用体育活动来调节自我的精神状态和培养个人的交际能力,也成为现代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一项重要目的,这说明现代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所具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是健康体育观形成的具体体现。健康体育观包括生物效应、心理效应、社会效应的要求,它涵盖了多种体育教育观念的内涵,符合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二)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分析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利于更好地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从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男生喜爱的项目分别是:篮球(56.4%)、羽毛球(32.5%)、足球(20.5%)。受女生喜爱的项目有羽毛球(43.1%)、篮球(28.8%)、健美健身(22.6%)、排球(21.3%)。从选择排序上看,男女有所不同,这反映了性别的需要,兴趣、能力不同的差异,但球类仍是首选项目,原因在于球类项目富有竞争性,适合现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另外,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校提供给大学生选择锻炼的项目比较单一,且偏重于竞技运动项目,而学生感兴趣的健身、娱乐体育活动未能得到有效开展,这也导致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率处于较低水平。
(三)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密度特征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学生每周参加1-2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每周3次和每月1—3次。男、女生在此问题上没有差异,其中每周最少锻炼1次的男生比例为60%,女生为52.8%,男生高于女生。从总体分布来看,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比例明显低于男生,反映出了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主动性低于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是反映学生能否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心目的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一)显性因素
1.场地器材因素。认为场地器材影响大学生课余锻炼的比例高达66.7%,这的确是事实。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造成体育场馆设施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另外,对现有的场馆、器材,还存在着场馆投入使用比率、场馆与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使用价值度、场馆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否匹配等问题。因此,校方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相应地加强学校体育硬件建设和管理,是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生活的重要保证。
2.时间因素。“没时间或时间不够”是制约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所占比例也达到了13.4%。学生有充足课余时间都被各类社团活动、上网聊天、交结朋友等活动所占领,这样使得诸多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没有保障,绝大多数学生时断时续,不具备持久性。而体育锻炼要经常地、持久地进行才能有效地调节和促进机体的发展。
3.“组织”因素。“组织力度不够或根本没人组织”是制约其课外体育活动的又一因素。调查表明“,希望有老师指导”课余体育的占63.1%,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有老师指导,学生不愿意花掉时间却达不到锻炼效果。
4.关于其它因素。“没有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怕累、懒动”、“没兴趣”、“体育环境差”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隐性因素
大学生掌握科学锻炼与卫生保健知识不容乐观,由于对体育知识的贫乏,导致他们在健身实践及健身习惯养成等方面缺乏正确、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目前高校体育课大都采取选项课教学形式,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高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中安排的理论课教学时数极少,使学生无法掌握必要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与卫生保健常识,导致他们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不会运用简单易行的自我医务监督方法进行观察、测定、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合理的安排锻炼方式和运动负荷,结果不但得不到健身,反而有损健康,这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锻炼自觉性差的后果。
五、建议
1.强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讲授,使大学生明确体育教育在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作用。
2.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可以有组织地开展一些大学生喜爱的健身、健美、趣味和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指导,提高锻炼的效果。
3.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一套与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体育骨干分子的作用,支持大学生建立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学生体育协会。
4.各个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喜好,抓传统和重点运动项目,形成学校体育活动特色,这对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能力、个性发展非常有利。
5.学校应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加强管理,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使用场地采取适当收费,所创收人用于更新或添置体育器材设施上。
6.建立学生体育档案,有利于保证和督促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育档案包括:课外体育活动出勤率、活动时间、内容和负荷,用以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是否足够,锻炼内容和负荷是否合理等情况,通过信息反馈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质量,促进课外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秋林.江西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6).
[2]熊姿.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苏庆永,张丽君.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3).
[4]任宏权.关于高校体育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2(1).
[5]申健民.对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5).
【关键词】上海大学;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一、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男生100人,女生100人,共200人。
二、研究方法
1.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专家鉴定设计问卷量表,有效率男生95%,女生96%。
2.文献资料分析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动机和行为以及学校体育方面的著作、文章。从理论上对本题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本题的设计,调查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3.数理统计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计算机进行相应得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动机分析
动机作为行为的出发点,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坚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对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作了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男、女生都排在第1位,分别为80.0%和65.5%,这说明“健康教育”的观念已成为高校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动机之一。其次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男、女生都排在第2位,分别为62%和65%,另外在“调节紧张学习”这一选项女生则排在第3(56%),男生则排在第4(55.4%),但是,在“为了体育考试”这一选项调查中男生比例为18.9%,居第8位,而女生比例则为43%,居第4位。从这一选项的情况分析,我认为男、女生上体育课的动机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境地,尤其以女生为重(43%),这应引起高校体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调查中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追求身心健康仍是大学生参加锻炼的主旋律。同时,利用体育活动来调节自我的精神状态和培养个人的交际能力,也成为现代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一项重要目的,这说明现代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所具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是健康体育观形成的具体体现。健康体育观包括生物效应、心理效应、社会效应的要求,它涵盖了多种体育教育观念的内涵,符合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二)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分析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利于更好地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从我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男生喜爱的项目分别是:篮球(56.4%)、羽毛球(32.5%)、足球(20.5%)。受女生喜爱的项目有羽毛球(43.1%)、篮球(28.8%)、健美健身(22.6%)、排球(21.3%)。从选择排序上看,男女有所不同,这反映了性别的需要,兴趣、能力不同的差异,但球类仍是首选项目,原因在于球类项目富有竞争性,适合现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另外,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校提供给大学生选择锻炼的项目比较单一,且偏重于竞技运动项目,而学生感兴趣的健身、娱乐体育活动未能得到有效开展,这也导致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率处于较低水平。
(三)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密度特征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学生每周参加1-2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每周3次和每月1—3次。男、女生在此问题上没有差异,其中每周最少锻炼1次的男生比例为60%,女生为52.8%,男生高于女生。从总体分布来看,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比例明显低于男生,反映出了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的主动性低于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是反映学生能否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心目的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一)显性因素
1.场地器材因素。认为场地器材影响大学生课余锻炼的比例高达66.7%,这的确是事实。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造成体育场馆设施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另外,对现有的场馆、器材,还存在着场馆投入使用比率、场馆与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使用价值度、场馆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否匹配等问题。因此,校方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相应地加强学校体育硬件建设和管理,是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生活的重要保证。
2.时间因素。“没时间或时间不够”是制约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所占比例也达到了13.4%。学生有充足课余时间都被各类社团活动、上网聊天、交结朋友等活动所占领,这样使得诸多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没有保障,绝大多数学生时断时续,不具备持久性。而体育锻炼要经常地、持久地进行才能有效地调节和促进机体的发展。
3.“组织”因素。“组织力度不够或根本没人组织”是制约其课外体育活动的又一因素。调查表明“,希望有老师指导”课余体育的占63.1%,绝大多数学生都愿意有老师指导,学生不愿意花掉时间却达不到锻炼效果。
4.关于其它因素。“没有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怕累、懒动”、“没兴趣”、“体育环境差”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隐性因素
大学生掌握科学锻炼与卫生保健知识不容乐观,由于对体育知识的贫乏,导致他们在健身实践及健身习惯养成等方面缺乏正确、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目前高校体育课大都采取选项课教学形式,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高校在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中安排的理论课教学时数极少,使学生无法掌握必要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与卫生保健常识,导致他们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不会运用简单易行的自我医务监督方法进行观察、测定、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合理的安排锻炼方式和运动负荷,结果不但得不到健身,反而有损健康,这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锻炼自觉性差的后果。
五、建议
1.强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讲授,使大学生明确体育教育在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作用。
2.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可以有组织地开展一些大学生喜爱的健身、健美、趣味和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指导,提高锻炼的效果。
3.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一套与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体育骨干分子的作用,支持大学生建立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学生体育协会。
4.各个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喜好,抓传统和重点运动项目,形成学校体育活动特色,这对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能力、个性发展非常有利。
5.学校应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加强管理,延长开放时间,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使用场地采取适当收费,所创收人用于更新或添置体育器材设施上。
6.建立学生体育档案,有利于保证和督促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体育档案包括:课外体育活动出勤率、活动时间、内容和负荷,用以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是否足够,锻炼内容和负荷是否合理等情况,通过信息反馈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质量,促进课外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秋林.江西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6).
[2]熊姿.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苏庆永,张丽君.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3).
[4]任宏权.关于高校体育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2(1).
[5]申健民.对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