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进则政治改革退则诗文创作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14409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石自幼非常聪明,尤喜读书,目睛如龙,过目不忘,口才出众,议论高奇,连对他颇多诽谤之词的《宋史》,也不得不承认:“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是,王安石一生的志向是政治改革和诗文创作,对作为“艳科”的词不甚用心,故而作词不多,《全宋词》仅存约二十余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李清照在《词论》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他,道:“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但是,王安石的词虽少,却也有不少佳作,且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最负盛名的,当是《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此词大概写于王安石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后。他在“澄江、翠峰、残阳、西风、酒旗”的晚秋美景中登高怀古,感叹六朝“繁华竞逐”,皆见“门外楼头”而相继亡覆,刻下唯见秋草凄碧,还听见“《后庭》遗曲”,空余自己“悲恨相续”。风格深沉雄健,豪纵厚郁,被赞为“金陵咏古之词”的绝唱。《能改斋漫录》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连苏东坡见了,也不由自主地赞叹,连声说:“此老乃野狐精也。”
  类似怀古风格的,还有一首《南乡子》。“日月之变迁流,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酸苦”,都涌凝笔端,令人一咏三叹、回味无穷: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安石的个性,《宋史》的评价,大体属实:“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他的这种自信率直、执着独特个性,从几件小事可以窥见一二。
  《邵氏闻见录》记载,当年包拯“包青天”担任开封群牧使时,司马光和王安石曾作下属,同为群牧司判官。有一天,群牧司里的牡丹盛开,美不胜收。一向严肃孤僻的包拯见此,竞也有了诗情雅兴,吩咐大家置酒赏花,并一一给下属们敬酒。领导亲自敬酒,下属们自然不敢“不给面子”,纷纷仰脖子一饮而尽,连素不喜酒的司马光,也勉力喝了几杯。但包拯敬到王安石时,王安石说自己从不喝酒,断然拒绝。同事们哪会饶过他?纷纷起哄:“介甫,我们都喝了,你也喝一杯吧!”“介甫,喝一杯吧,就喝一口也行!”然而,不管大家和包拯如何相劝,王安石却毫不心动,始终滴酒不沾。包拯也算得上是一执拗、倔强的“牛人”了,却拿王安石一点没有办法,大概只能在心里苦笑:“安石小子,你厉害!我不怕皇帝,我怕了你!你就只买皇帝的账吧?”
  包拯去世早了些,他没有看到,王安石倔强起来,有时连皇帝的账也不买!
  王安石在担任提点江东刑狱时,开封发生了一桩轰动的“鹌鹑杀人案"。一个少年养了一只勇猛善斗的鹌鹑,十分讨人喜爱;一个朋友向他讨要,少年不肯给。那朋友却趁其不备,抓了鹌鹑就跑。少年勃然大怒,举枪追赶,竟然将朋友打死。王安石听说开封府判了少群“死刑”时,自认为是错判:“根据律法,抢黔、偷窃他人财物均属‘盗取’。死者‘盗取’少年的财务,少年追抢,乃属‘捕盗自卫’;虽将人过失打死,也不应抵命论死。”立即把案子上告到审刑院、大理寺。但大理寺重新审判后,认为开封府“量刑得当”,再上报到皇帝赵祯那里,要追究王安石“错误的法制观念”。赵祯一向喜欢事息宁人,下诏支持大理寺的审判结果,也下诏免予追究王安石。御史台给王安石宣布圣旨时,王安石根本不认错,反而十分愤怒、强硬,道:“我没有错!”这帮人见他对皇帝的“宽赦”没有感激涕零,以示“皇恩浩荡”之类,马上又“打小报告”,要求“严厉处理王安石”。赵祯嫌烦,摆一摆手:“这事过去了,不要再提啦!”
  这件“鹌鹑杀人案”,到底该不该判死刑?即使在今天,大概也是有争议的,如同“王安石变法”一样。
  王安石和“王安石变法”,近百十年,引起了中外学者相当大的兴趣,大多数人执称赞态度。如梁启超撰《王荆公》,认为他是“理想的立宪派”,“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著名学者黄仁宇说,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点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地商业化。……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列宁赞王安石为“十一世纪中国的改革家”。还有人说,王安石的“青苗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银行”。
  从历史上看,“王安石变法”是“庆历新政”的延续,吸收了范仲淹改革的诸多内容,是北宋以来改革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一次极为宏伟的改革尝试。而王安石本人,也受了范仲淹的极大影响。
  王安石比范仲淹小三十二岁,父亲王益与范仲淹是同一年的进士,但王益职位低,人微言轻,故与范仲淹没有过多交往。王安石中举之际,恰好范仲淹的声望是如日中天,因此,王安石对老范是仰慕之至。庆历八年,王安石任瑾县县令,特地跑去杭州,登门拜访范仲淹,还写了《上范资政先状》《上杭州范资政启》和《谢范资政启》,来纪念此事,文中有“粹玉之彩,开眉宇以照人;缛星之文,借谈端而饰物”等语,表达瞻慕之情,赞扬“偶像”的德高风采,对“偶像”的接见表示了感谢。而范仲淹也很欣赏年轻有为的王安石,多次在士人中赞赏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九条说,范仲淹知青州,路过颍州,特向朝廷推荐吕公著、王安石和司马光三人。
  皇佑四年五月(公元1052年),王安石正任舒州通判,突然得到范仲淹卒于徐州的噩耗,不禁嚎啕大哭,泪飞顿作倾盆雨。悲痛之后,他写了《祭范颍州仲淹文》,“遂参宰相,厘我典常,扶贤赞杰,乱冗除荒……神乎孰忍,使至于斯!盖公之才,犹不尽试。肆其经纶,功孰与计?”高度称赞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为改革半途而废表示无限惋惜。我估计,王安石大概就在那时候,慷慨激昂,毅然立下“矫世变俗之志”,并在暗中发誓:“如我为相,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一定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熙宁二年(公元l069年),受神宗皇帝赵顼信任,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他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熙宁变法”。为了改革成功,王安右不惜与绝大数亲朋好友断交,如好友司马光、曾布、欧阳修、弟弟王安国等。可是,“熙宁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硬反对,加上改革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大多数改革派人士的急功近利、盘剥逐利行为,导致改革的彻底失败,王安石也背上了黑锅,被辱骂了近千年。当然,改革的失败,王安石的过于自信执拗、欠缺大度圆通的个性缺陷,也要负一些责任。
  我有时想:“范仲淹的名声之所以远超王安石,大概也有他的改革未能完成的缘故罢?”历史上的改革者,如商鞅、赵武灵王、张居正、光绪等,几人有好名声、好结局?“改革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就包括改革者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包括他们的生前名誉,身后是非。”(易中天语)
  熙宁九年,三十三岁的王雩去世。年老多病的王安石丧失独子,悲痛难抑;再加上变法派内部的重重矛盾、改革的举步维艰,使他心力交瘁,对改革前景极度灰心、绝望。他很坚决地辞去相位,到江宁隐居,并筑了座“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以后,他骑着一驴,出入寺庙,吟诗念佛,结交高僧,清心寡欲,俨然如出世之人。
  在此期间,他逐渐放松心情,慢慢从丧子之痛、仕途失意中解脱出来,还做了数首小词。这些小词,笔调恬淡自然,均叙写闲适生活、村野情趣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如《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这两首描绘春景的词,语言清新,指事类情,几近白描,贴切自然,有“小院回廊春寂寂”的日景、“梢梢薪月偃”的夜景,有“山桃溪杏两三栽”“花是去年红”的明丽色彩,也有“黄鹂三两声”的声响,“爱闲能有几人来”的“闲”字,充分体现他的淡泊宁静情怀。
  脱下冠带蟒服的王安石,从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相府走出,居住在临水的“数间茅屋”里,毫无“退休后的失落感”,反倒是身着“窄衫短帽”,陶醉在溪水、山桃、溪杏、垂杨、黄鹂、新月的乡村美景了,重新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最令王安石想不到的是,正当他过着孤寂寥落的晚年生活时,经历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后的政敌苏轼,这次前往汝州,路过金陵,特地前来拜访他。
  这不免令王安石又惊又喜。一大早,他就骑着野驴,等在了岸边。苏轼望见他的影子,连帽子都没戴,就赶紧从船里,奔出来迎接他,并向他深深地拜了一下,道:“子瞻今日失礼了,竟敢一身便服来参见大丞相。”
  王安石朗声大笑,挽住东坡的手臂,道:“子瞻,礼仪是为我们这种人而设置的吗?”从某种意义上看,除了个性、政见的不同,苏轼几乎就是王安石的一个“翻版”:皆才华出众、年少得志、正直热情;皆是天才人物,精通诗文史哲佛道儒,学识魄力是时代的顶峰;地方政绩突出,中央仕途几起几落,但到晚年,都淡薄名利、对自身遭遇看开了;苏轼较之王安石小十五岁,考取进士、去世也整整晚十五年!
  人说“天妒英才”,我看确实如此:老天爷看见十一世纪的中国诞生了那么多英才,要做到心胸宽广、丝毫不嫉妒:难哪!尤其对王安石与苏轼,不让这两个天才折腾一番,闹点矛盾、生些风雨、来点“激情碰撞”,老天爷如何甘心?
  这次见面,王安石与苏轼惺惺相惜,彻底化解了彼此之间的恩恩怨怨。两人同游钟山,“尽论古昔文字,闲即俱味禅悦”,相得甚欢。后人的笔记中,留了他们互相佩服、切磋诗文的诸多记录。二十多天后,苏轼将要离开,王安石竟十分不舍,甚至劝他买田地定居下来,好做个邻居。
  苏轼也明白王安石的好意,有些惭愧、有些遗憾,写诗说: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目送他离去,叹息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风流人物!”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两年后,也就是宋哲宗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王安石听说司马光进入朝廷,顿生不祥,惆怅不已:“司马十二作宰相矣!”
  果然,司马光执政以后,连废新法,王安石默然沉痛。当他听说连“免役法”也被废除时,终于抑不住错愕、悲愤,道:“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同一年,司马光也病逝。
  在王安石、司马光去世之后,原先的“新旧之法"的争论,已经完全变了样,彻头彻尾地演变成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到宋徽宗时期,蔡京六贼(高俅、童贯、王黼、朱缅、李彦)闪亮登台,利用王安石的声望,打着光复“熙宁变法”的旗号,将反对自己的人“统统收拾掉”,再将“新法”变成揽财害民的工具,致使天下纷扰,民不聊生。这样,诸多宋人及明清诸人,都将矛头直指王安石,坚持认为王安石是罪魁祸首,纷纷跳出来辱骂他,如“我宋元气皆为熙宁变法所坏,是有靖康之难”,“安石岂非万世之罪人哉”,“使宋室斫丧,而其身列为千古罪人”之类。似乎,王安石万死不足以蔽其辜。
  有一位少年朋友,是王安石的“骨灰级粉丝”,一直为王先生受到的指责、诽谤而愤慨不平,曾问我:“你欣赏王安石吗?”
  我说:“我非常欣赏,‘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酷毕!”
  小朋友开心极了,又满怀欣喜地说:“那么,你一定支持王安石变法啰!”
  “这个,这个嘛……”我竟有点嗫嗫唯唯,不知如何回答。
  “今天,我在书房里悠闲地喝着茶,自然是敬仰王先生的人品,当然也是坚决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反正,我又不是十一世纪的宋朝小民……”
  小传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等。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壮大、昌盛和兴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以其广博悠久而享誉世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明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数量和内涵都令世界瞩目,每一处都记载着和显示着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每一处都彰显着民族智慧的结晶,每一处都蕴含
期刊
《外婆的家什》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作者以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以新黑人文化运动为缩影,讲述一个美国黑人家庭发生在一天的故事。本文从小说中的两个人物迪伊与麦姬不同的性格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两种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一、故事简述  《外婆的家什》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早期经典著作之一,收录在她的《爱情与烦恼:黑人妇女的故事》一书中。该作品发表后受到了各界
期刊
近年来,由于市场和需求的拉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规划明确指出,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也不断鼓励企业多渠道拓展融资渠道。文化部随后出台《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已经成
期刊
宁波市群艺馆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文化惠民”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方向,充分发挥国办文化的优势资源,于2008年开办“群星课堂”以来,通过一系列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公益培训活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使“群星课堂”逐步发展成为宁波市群艺馆拓展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根据宁波实际,确定培训对象    宁波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基层文化建设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在普
期刊
中国传统器乐演奏艺术,首先感受到的是优美而流畅的旋律,并从中体会到一份愉悦,这是音乐艺术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除了这一根本审美功能外,中国乐器艺术更有着深远的生态美学意义,通过乐器的演奏,演奏者从艺术的角度阐释着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这种常常被欣赏者忽视的内容也是中国器乐演奏艺术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唢呐名曲《百鸟朝凤》便将大自然的和谐之音演奏得酣畅淋漓。    一、《百鸟朝凤》的简介    《百鸟朝
期刊
在传统中国画和书法的学习中,临摹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在西方绘画的学习中,临摹是否也曾得到同样的重视呢?尤其重要的是,在我国业已展开的对西方绘画艺术愈来愈广泛普及的学习中,是否应该一开始就把临摹的作用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认识呢?本文试图就此对临摹在学习研究中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临摹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临”的解释是“照着字、画摹仿”;对“摹”的解释是“仿效,照着样子做”。由此可以
期刊
在中国文人身上,从来有励志和闲情两面……对闲情不可等闲视之,它是中国特色的人性的解放,性灵的表达,在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文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很重。只有励志,没有闲情,中国文人真不知会成为怎样的俗物。    孔子的洒脱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
期刊
一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智慧”的化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诸葛亮是天才吗?当然不是。不过,诸葛亮的遗传基因不错,有天赋,也就是智商比较高。他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是后天的努力。如果我们用今天的智商测试方法,对诸葛亮进行测试,估计他那样的智商,大部分人同样具备。就是与诸葛亮同一个时代的人,这样的智商也大有人在。  为什么诸葛亮能取得那么卓越的成就呢?如果也像他那样读书学习和刻苦努力,你能
期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的途径就是制度创新,包括现行教育制度的创新。  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并非仅仅是一种教育领域的考试制度,而是一种教育公平和福利制度,体现了党和国家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  如果用科学的态度评价现行教育制度,单凭我们尚未实现“人民满意”这个至关重要的标准,就必须承认在制度建设、设计和目标实施过程中,我们存在某些方面的滞后和不相适应。单纯就教育论教育,以
期刊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我讲话的题目是“做一名真正的高中学子”。  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故事:  1796年的一个晚上,在哥廷根大学,一位19岁的青年正做着导师给他布置了3道数学题。青年很快完成了前两道题,第中道题写在一张纸条上,他越做越吃力。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他发誓要把难题解决。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终于长吁口气,解开了难题。  青年交作业给导师时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