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是终身受用的好技能,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老师主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效果并不显著。
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钱老师特别强调学生的自读、练习、复读,即实践,这种实践需要老师有序且有方的指导。实践式阅读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老师看似轻松,其实却需要更细致、更周密地备课。
1.重视对学生的自读指导
在学生自读板块中,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自读进行指导,比如应用工具书查阅字词的读音、意思并进行标注,围绕课后“研讨与练习”的问题进行预习。一般来说,课后思考题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针对文章内容和主旨而设计的问题;二是针对文章的关键词句而设计的问题;三是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而设计的问题;四是针对深化文章的主旨而设计的问题,比如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课后练习便是如此。或者教师可以自设核心问题,问题设计最好由浅入深,这样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
2.有序、有方地进行教读活动
在教读活动中,教师可先从字词方面进行引导,因为字词是基础,一般来说,语文学习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就越透彻,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认知,所以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能力。上课时请学生在黑板上注音,点名说意思、造句,特别要说一些比较好的句子。
其次可以从朗读方面进行引导,朗读好的话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上《在山的那边》这一课时,我深有感触。范读后,我让学生自读并提出自读要求,自读完后再抽读,学生诵读得很好,然后引导学生点评。学生纷纷提出看法,再进行点评,并顺势提出一二节为何要用不同语气,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结果这节课反馈很好。
教师在教读活动中,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把握程度,对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设计问题并深入引导。一般来说,文本写了什么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可以作为整体把握的内容,而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可以作为重点研读对象,以学定教,效果会更好。如我在上梁衡的《夏感》时,在预习、听读和自读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进行思考并探究,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紧接着,引导学生看“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从而重点研读文本语言,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总结可从内容或意义等方面进行,具体根据上课内容、情况而定。
最后,当堂训练,或者布置相应练习作为课后作业。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等特点,而工具性的特点决定训练是必要的。读与引导之后需要通过练习更深入地理解和检测学习效果。布置什么练习较好呢?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等。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到用一个词造句,大到课文写作,但练习的布置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而定。比如,在上《伤仲永》这一课时,除了当堂测试字词外,我还布置了《伤仲永》的读后感练习。因为是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体上不是很好,所以要引导他们写一篇较规范的读后感。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不如城里的孩子,我认为跟他们见得少、读得少有关,所以老师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引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也是必要的。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孩子受益终身。那么应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1.制作读书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勤动笔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动笔的习惯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积累材料很有益处。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摘要、记好笔记、撰写读后感等外,还可以制作读书卡。从某种角度上说,读书卡是记录学生阅读作品过程中的初步认识,是阅读心理的外在显现和阅读作品的外在见证,让学生觉得操作简便快捷,提高课外名著的阅读效率,养成动笔的阅读习惯。
课前可提前制作一份读书卡,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以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制作读书卡时,教师先示范,之后每个星期,教师指定一篇课文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自制读书卡,在四人小组之间交流,每周用一节活动课时间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在班内交流,师生共同评定优秀的读书卡,并给予奖励,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是:每个单元教师选定一篇课文,评出最佳读书员当老师,教全班如何读懂该课文。这一做法让学生感到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如在上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此单元以写杰出人物为主)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制作读书卡,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很多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读自己的读后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同时深化了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
2.故事梗概法
可经常有意无意地跟学生讲一些经典作品的故事梗概,以引导学生阅读。如跟他们介绍《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的大致内容,自然会有学生抱着好奇心阅读这些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阅读无疑是重中之重,对于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挑战,我将不断挑战自己,力求做得更好。有人说:“会读才善教。”我十分赞同这种看法。教者应该先静下心来读文本,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还要预见学生的阅读障碍是什么,如何扫除这些障碍,即用什么教法引导学生扫除障碍。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2]钱梦龙.课文精读六步法.
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钱老师特别强调学生的自读、练习、复读,即实践,这种实践需要老师有序且有方的指导。实践式阅读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老师看似轻松,其实却需要更细致、更周密地备课。
1.重视对学生的自读指导
在学生自读板块中,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自读进行指导,比如应用工具书查阅字词的读音、意思并进行标注,围绕课后“研讨与练习”的问题进行预习。一般来说,课后思考题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针对文章内容和主旨而设计的问题;二是针对文章的关键词句而设计的问题;三是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而设计的问题;四是针对深化文章的主旨而设计的问题,比如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课后练习便是如此。或者教师可以自设核心问题,问题设计最好由浅入深,这样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
2.有序、有方地进行教读活动
在教读活动中,教师可先从字词方面进行引导,因为字词是基础,一般来说,语文学习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就越透彻,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认知,所以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能力。上课时请学生在黑板上注音,点名说意思、造句,特别要说一些比较好的句子。
其次可以从朗读方面进行引导,朗读好的话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上《在山的那边》这一课时,我深有感触。范读后,我让学生自读并提出自读要求,自读完后再抽读,学生诵读得很好,然后引导学生点评。学生纷纷提出看法,再进行点评,并顺势提出一二节为何要用不同语气,引导学生把握内容,结果这节课反馈很好。
教师在教读活动中,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把握程度,对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设计问题并深入引导。一般来说,文本写了什么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可以作为整体把握的内容,而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可以作为重点研读对象,以学定教,效果会更好。如我在上梁衡的《夏感》时,在预习、听读和自读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进行思考并探究,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紧接着,引导学生看“研讨与练习”的第二题“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从而重点研读文本语言,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总结。总结可从内容或意义等方面进行,具体根据上课内容、情况而定。
最后,当堂训练,或者布置相应练习作为课后作业。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等特点,而工具性的特点决定训练是必要的。读与引导之后需要通过练习更深入地理解和检测学习效果。布置什么练习较好呢?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等。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到用一个词造句,大到课文写作,但练习的布置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而定。比如,在上《伤仲永》这一课时,除了当堂测试字词外,我还布置了《伤仲永》的读后感练习。因为是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体上不是很好,所以要引导他们写一篇较规范的读后感。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不如城里的孩子,我认为跟他们见得少、读得少有关,所以老师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引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也是必要的。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孩子受益终身。那么应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1.制作读书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勤动笔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动笔的习惯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积累材料很有益处。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摘要、记好笔记、撰写读后感等外,还可以制作读书卡。从某种角度上说,读书卡是记录学生阅读作品过程中的初步认识,是阅读心理的外在显现和阅读作品的外在见证,让学生觉得操作简便快捷,提高课外名著的阅读效率,养成动笔的阅读习惯。
课前可提前制作一份读书卡,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以激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制作读书卡时,教师先示范,之后每个星期,教师指定一篇课文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自制读书卡,在四人小组之间交流,每周用一节活动课时间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在班内交流,师生共同评定优秀的读书卡,并给予奖励,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是:每个单元教师选定一篇课文,评出最佳读书员当老师,教全班如何读懂该课文。这一做法让学生感到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如在上完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此单元以写杰出人物为主)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探究”制作读书卡,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很多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读自己的读后感,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熏陶作用,同时深化了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
2.故事梗概法
可经常有意无意地跟学生讲一些经典作品的故事梗概,以引导学生阅读。如跟他们介绍《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的大致内容,自然会有学生抱着好奇心阅读这些书。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阅读无疑是重中之重,对于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挑战,我将不断挑战自己,力求做得更好。有人说:“会读才善教。”我十分赞同这种看法。教者应该先静下心来读文本,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还要预见学生的阅读障碍是什么,如何扫除这些障碍,即用什么教法引导学生扫除障碍。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2]钱梦龙.课文精读六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