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品中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对于展示时代背景、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及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 ; 自然环境 ; 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在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
1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里,一般会有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鲁迅小说《风波》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夏日黄昏中乡村土场的田家乐园场景:“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这段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展现封闭落后的农村现状和氛围。
当然,自然环境描写也可暗示社会背景。“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四个黯淡的金字”。1907年,光复会成员秋瑾被害于“古轩亭口”,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小说《药》。这句自然描写让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了秋谨的死,使文章与时代相对应了。
2 渲染气氛
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开头的环境描写——“秋天的后半夜,……什么都睡着。”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而在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社戏》中,环境描写也显得意味深长:“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这段文字从嗅觉即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视觉即月色朦胧,动觉即群山踊跃等各个感官参与活动,来描绘一幅夏夜乘船图,从而渲染出一种轻快、喜悦、憧憬的气氛,正如此时一群结伴前去看社戏的孩子们激动、新奇的心境,也因此烘托出儿时朋友之间一种至真至纯的友情。
3 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人都活动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又影响着人的性格和气质。
山明水秀,杨柳依依,则人物秀丽可爱;茫茫林海,朔风呼啸,则人物剽悍刚猛;天高地广,牛羊肥壮,则人物豪爽开朗。例如《李逵负荆》(《水浒》选段)的开头,写道:“此处草枯地阔,木落山空,于路无话。”这句话描写的自然环境显得寥廓苍劲,烘托出主要人物李逵的粗犷豪放、勇猛胆大、“风风火火闯九州”的高大威猛形象。尽管文字不多,但精炼生动传神。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口声”(金圣叹语),我们可以说:“人有其环境”。生活中环境造就人物,小说里环境映衬人物。
4 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品三次写到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以此环境描写,构建了故事层层深入的情节,也推动着故事步步向前发展。
5 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鲁迅语)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也绝非以上五个方面所能言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作品的艺术之美。
收稿日期:2011-12-18
【关键词】小说 ; 自然环境 ; 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在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有以下作用:
1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里,一般会有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鲁迅小说《风波》开篇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夏日黄昏中乡村土场的田家乐园场景:“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这段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展现封闭落后的农村现状和氛围。
当然,自然环境描写也可暗示社会背景。“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四个黯淡的金字”。1907年,光复会成员秋瑾被害于“古轩亭口”,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小说《药》。这句自然描写让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了秋谨的死,使文章与时代相对应了。
2 渲染气氛
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开头的环境描写——“秋天的后半夜,……什么都睡着。”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而在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社戏》中,环境描写也显得意味深长:“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这段文字从嗅觉即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视觉即月色朦胧,动觉即群山踊跃等各个感官参与活动,来描绘一幅夏夜乘船图,从而渲染出一种轻快、喜悦、憧憬的气氛,正如此时一群结伴前去看社戏的孩子们激动、新奇的心境,也因此烘托出儿时朋友之间一种至真至纯的友情。
3 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人都活动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又影响着人的性格和气质。
山明水秀,杨柳依依,则人物秀丽可爱;茫茫林海,朔风呼啸,则人物剽悍刚猛;天高地广,牛羊肥壮,则人物豪爽开朗。例如《李逵负荆》(《水浒》选段)的开头,写道:“此处草枯地阔,木落山空,于路无话。”这句话描写的自然环境显得寥廓苍劲,烘托出主要人物李逵的粗犷豪放、勇猛胆大、“风风火火闯九州”的高大威猛形象。尽管文字不多,但精炼生动传神。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口声”(金圣叹语),我们可以说:“人有其环境”。生活中环境造就人物,小说里环境映衬人物。
4 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品三次写到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以此环境描写,构建了故事层层深入的情节,也推动着故事步步向前发展。
5 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鲁迅语)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也绝非以上五个方面所能言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作品的艺术之美。
收稿日期:20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