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韩立福教授所倡导的FFS教学模式率先在我校得以实践,本文作者就自己在导学案设计方面的一点体会,还有在听课、观察和实践中的感悟和大家作以交流。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 导学案的设计
高效课堂教学的精髓就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自主合作展示”,而所有学习环节的导引者即是导学案,所以,打造精品导学案尤为重要,它是教学高效的前提和保证。导学案该怎样设计?我认为应该紧扣三維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对一篇文章,首先,要在思考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这篇文章的三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然后依据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合理设计导学案。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笔者的导学案设计过程和思路如下:
思考文本内容后,笔者将本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确定为: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2.了解众多人物聚集时场面描写的方法。过程方法目标:1.课前让学生搜集文中涉及作家的资料。2.自主阅读法、合作展示学习法、自主写作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四位作家的情操情趣及他们间的真挚情谊。笔者将本文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把握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众多人物聚集时场面描写的方法。针对以上目标,笔者在导学案的“基础过关”、“整体感悟”环节设计了字词、文学常识、介绍文章中几位主人公、了解主人公的出场顺序等问题,完成了贯穿于这篇课文的最基本的知识能力目标——字词及文学常识的识记,并通过了解主人公及其出场顺序这一问题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思考文本,同时也完成了过程方法目标1;导读案的“深入探究”环节的问题是紧扣本文重点和难点设计的,比如:“根据文中的语句来明确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本文的描写有怎样的特点?”这两个问题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的,“怎样介绍人物群像,学习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这一问题是针对教学难点设计的。“深入探究”环节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要求运用‘这是一个______的场景’的句式给课本中的插图配一句话,使其内容更丰满。”设计这一问题既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总结回顾和提升,同时也是为了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对这一问题异彩纷呈的回答也证明他们已顺利完成我所预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在“当堂训练”环节设计的问题是让同学们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写一写班上的一位同学或者是某位老师,让大家猜猜他(她)是谁。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并能迁移运用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进一步达到过程方法目标。笔者认为,本课的导学案设计是成功的。
总之,设计导学案应该紧扣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来设计。关于单子容量,我认为应该少而精,因为多而杂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也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长期预习作业多,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感悟
FFS教学模式在理论上的优点是不容置疑的,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有时,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甚至会让整个实验从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比如,据观察了解,部分学生常借助教辅书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他们预习时不熟读、领悟文本、完成导学案时不动脑思考,只是简单地东罗西抄,让教辅书代替了自己的结构化预习,使得结构化预习从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抄来的答案常常准确无误,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只是形式而已!展讲时照着抄读,也是形式而已!尽管老师多次强调要在认真读文本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得出答案,但抄袭仍屡禁不止。据了解,这也是几乎所有语文科实验老师遇到的普遍问题。为此,一段时间,我很担忧实验在实践操作中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后来我想,实验肯定离不开创新和突破,何不放手去尝试?于是笔者果断将学生参考书全部收上来束之高阁。这样,学生不得不认真阅读文本、不得不自己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合作交流时为避免展示出错尴尬而不得不认真和小组同学交流。脱离了参考书的答案常是不成熟、不完整的,但它是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的结果,它远比抄参考书上的准确答案有价值有意义!展讲时其他组举手质疑补充的同学也大大增加,学生真正从内而外地动了起来、活了起来。离开了参考书的束缚,学生常常会给我一个个惊喜:原来A的知识面蛮开阔的!原来B的语言表达如此流畅准确!原来C的思想远比我想象得成熟!……看着他们为一个个问题争辩、看着他们认真地阅读文本、看着他们皱眉思考,看着他们单上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明白了我的尝试是成功的!
说这些只是想说,教改实验成功的道路并不会那么平坦,要真正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教改理论,确保它真正落到实处,对我们每位参与教改的教育工作者和实验老师来说,都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它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锐意创新,任何大跃进式的浮夸都是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甚至会将教育引入歧途。让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与教改共成长。以上是我个人在实验操作方面的一点做法和在观察、听课、实践中的些许感悟,如有不妥,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刘宝瑞)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 导学案的设计
高效课堂教学的精髓就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自主合作展示”,而所有学习环节的导引者即是导学案,所以,打造精品导学案尤为重要,它是教学高效的前提和保证。导学案该怎样设计?我认为应该紧扣三維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对一篇文章,首先,要在思考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这篇文章的三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然后依据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合理设计导学案。比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笔者的导学案设计过程和思路如下:
思考文本内容后,笔者将本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确定为: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2.了解众多人物聚集时场面描写的方法。过程方法目标:1.课前让学生搜集文中涉及作家的资料。2.自主阅读法、合作展示学习法、自主写作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四位作家的情操情趣及他们间的真挚情谊。笔者将本文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把握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众多人物聚集时场面描写的方法。针对以上目标,笔者在导学案的“基础过关”、“整体感悟”环节设计了字词、文学常识、介绍文章中几位主人公、了解主人公的出场顺序等问题,完成了贯穿于这篇课文的最基本的知识能力目标——字词及文学常识的识记,并通过了解主人公及其出场顺序这一问题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思考文本,同时也完成了过程方法目标1;导读案的“深入探究”环节的问题是紧扣本文重点和难点设计的,比如:“根据文中的语句来明确人物的性格特点。”“文章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本文的描写有怎样的特点?”这两个问题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的,“怎样介绍人物群像,学习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这一问题是针对教学难点设计的。“深入探究”环节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要求运用‘这是一个______的场景’的句式给课本中的插图配一句话,使其内容更丰满。”设计这一问题既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总结回顾和提升,同时也是为了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对这一问题异彩纷呈的回答也证明他们已顺利完成我所预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在“当堂训练”环节设计的问题是让同学们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写一写班上的一位同学或者是某位老师,让大家猜猜他(她)是谁。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并能迁移运用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进一步达到过程方法目标。笔者认为,本课的导学案设计是成功的。
总之,设计导学案应该紧扣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来设计。关于单子容量,我认为应该少而精,因为多而杂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也会加重学生的负担,长期预习作业多,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感悟
FFS教学模式在理论上的优点是不容置疑的,但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有时,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甚至会让整个实验从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比如,据观察了解,部分学生常借助教辅书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他们预习时不熟读、领悟文本、完成导学案时不动脑思考,只是简单地东罗西抄,让教辅书代替了自己的结构化预习,使得结构化预习从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抄来的答案常常准确无误,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只是形式而已!展讲时照着抄读,也是形式而已!尽管老师多次强调要在认真读文本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得出答案,但抄袭仍屡禁不止。据了解,这也是几乎所有语文科实验老师遇到的普遍问题。为此,一段时间,我很担忧实验在实践操作中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后来我想,实验肯定离不开创新和突破,何不放手去尝试?于是笔者果断将学生参考书全部收上来束之高阁。这样,学生不得不认真阅读文本、不得不自己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合作交流时为避免展示出错尴尬而不得不认真和小组同学交流。脱离了参考书的答案常是不成熟、不完整的,但它是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的结果,它远比抄参考书上的准确答案有价值有意义!展讲时其他组举手质疑补充的同学也大大增加,学生真正从内而外地动了起来、活了起来。离开了参考书的束缚,学生常常会给我一个个惊喜:原来A的知识面蛮开阔的!原来B的语言表达如此流畅准确!原来C的思想远比我想象得成熟!……看着他们为一个个问题争辩、看着他们认真地阅读文本、看着他们皱眉思考,看着他们单上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我感到欣慰,因为我明白了我的尝试是成功的!
说这些只是想说,教改实验成功的道路并不会那么平坦,要真正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教改理论,确保它真正落到实处,对我们每位参与教改的教育工作者和实验老师来说,都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它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锐意创新,任何大跃进式的浮夸都是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甚至会将教育引入歧途。让我们抱着一颗平常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与教改共成长。以上是我个人在实验操作方面的一点做法和在观察、听课、实践中的些许感悟,如有不妥,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