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校长与诗性教育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o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第十中学的柳袁照校长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光诗集就出版了好几本。曾经读过他寄赠的两本新诗集。一本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柳袁照诗选》,一本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星星降临》,很是喜欢。
  柳袁照与徐天中一样,都是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去主持工作的。在苏州期间,我多次去过十中,去过振华,暗自经常为柳袁照校长的文化情怀和诗人气质所感动。
  一直想为柳袁照校长,为苏州十中写点文字,但是一直拿捏不准。因为我看到,他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他爱石头、爱摄影、爱写诗、爱收藏,我一直担心,他会不会“玩物丧志”;他提出过许多“校园”,文化校园、最中国的校园、园林校园、诗性校园,我一直想为他的校园找一个最根本的象征,但是似乎还在生成之中。他自己也谈论过这样的矛盾心态:“我是个边缘人,在学校改造过程中,我穿行在校园和园林之间;在办学理念上,我穿行在现实、传统和未来之间;作为语文老师,我穿行在教师、作家和诗人之间;在功利主义的背景下,我又是穿行在功利和超然之间。”
  现在,似乎可以用“诗性教育”来表达他的特色、他的探索了。这不仅因为他出版了两本诗集,不仅因为他说“学校应该是诗意的教育天堂”,更因为,他的学校,本身就是一首诗。美丽的十中校园,庭院深深、曲径通幽、奇石美景、诗意盎然;“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办学理念,也是优雅深远,微言大义。据说,在2009年高考前第99天,他举办了全校诗歌朗诵会,请苏州的知名作家、诗人参加。柳袁照校长说:“我们不是要学生都成为诗人,而是要让他们有诗意的生活,拥有浪漫的情怀,不要所有的事都看得那么功利。”
  我不懂诗,但我还是喜欢读诗,也偶尔写点打油诗。我曾经说,教育就是一首诗,这首诗,属于青春,属于激情,属于理想。校长和教师需要有诗人的情怀,永远有美好的憧憬,有创造的激情。在这个意义上,我很同意我的好友范小青、陶文瑜等对十中和柳袁照校长的评价:“一个学校,有一位诗人校长,有一位校长诗人,对于他的数千名学生来说,肯定是一件大好事情。”校长的诗和学生的诗同时在一个朗诵会上亮相,“给了这个校园一个气场,一个大大的浓浓的气场,一个经久不散的气场。这个气场,就是文化的氛围,就是素质教育的环境”。
  诗歌创作是最讲究个性的,特立独行几乎就是诗歌的生命。没有创新也就无所谓诗歌。学校也是最讲究个性的,特立独行也是学校的生命。没有创新也永远没有教育。我想,苏州有这样的诗人校长,有这样的诗性校园,必定是教师满面春风,学生两眼有神的。
  其实,在我的眼里,苏州就是一座诗性的城市。在我认识的校长中,除了柳袁照写诗,我记得斜塘实验小学校长范里也在课堂上加进了教学生写诗,并且培养出了几个很有灵气的小诗人。平江实验学校校长吕荣也是诗歌爱好者,去年《姑苏晚报》推出“天安门前留影”的专版,我看到吕荣的天安门前留影,并且有他的打油诗:“一生躬耕在教坛,半是艰辛半为甘;首都广场会心笑,如受检阅干劲添。”我看了也不觉会心而笑。这种打油诗其实就是典型的“诗言志”,玩笑中流露真情,让人受到感染。校长写诗,对于不拘一格育人才,有百益而无一害。而在那些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里,每天早晨用一首诗,开启新的一天,让学生与黎明共舞,更是苏州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真正的教育诗歌,始终是写在校园里、写在教室里的,正如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我真诚地希望,柳袁照校长和苏州的校长朋友们,能够在教育的田野里歌唱,為中国教育书写出更加精彩的诗篇。
其他文献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轻狂自负的我在刚出道时就信誓旦旦:我一定要成为一位名师。可时至今日,优秀教师算不上,名师更甭提了。在我觉得,曾经的誓言就像一缕轻烟那样缥缈,渐行渐远;曾经的誓言就像一张白纸那样轻薄,苍白无力。生活压力在增大,人的年龄在增长,人的自信却在一点点地消失。幸运的是,在这个面临教育的冬天里,教师生涯的拐角处,我遇上了它——《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它就如一缕春阳悄然
期刊
2008年6月,在去贵州威宁的路上,毕节地委的李文德秘书长给我讲了很多关于石门坎的故事,他说他最敬佩的就是传教士柏格理。晚上,他又专门给我送来了一些关于石门坎的材料,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后来又从网上找到了电子版的《在未知的中国》,里面收录了许多梅格理的文章。作为一个教育人,柏格理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石门坎是威宁县的一个乡,到了威宁,我心里就有一种想法蠢蠢欲动起来——去一趟石门坎,去走一走柏
期刊
提起吐鲁番,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火焰山——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描写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火焰山,孙行者三借芭焦扇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还有中国的死海低于海平面154.31米的艾丁湖洼地,穿行地下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神奇的坎儿井,以及丝绸古道上的明珠高昌故城、交河古城,当然还有闻名于世的吐鲁番葡萄。因了甜美的葡萄,吐鲁番在1990年开始有了一个狂欢的节日——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    吐鲁
期刊
托克逊地处吐鲁番盆地西南边缘,东临鄯善,南通巴音郭楞,西接乌鲁木齐,北连吐鲁番,被夹在南北天山的崇山峻岭之间。连接乌鲁木齐的天然通道——后沟,通向南疆的唯一通道——甘沟都位于托克逊境内。托克逊县域海拔零米,为全国唯一海拔“零点城”。    托克逊历史悠久,古代先民的各种历史遗迹遍布山川、戈壁。克尔碱的岩画上,有仰天长啸的孤狼,有警觉张望的山羊,形形色色的山羊和狼群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里一幅描述水
期刊
离楼兰最近的村庄    房前有绕树的温泉水流过,清澈见底。水底可见细长的鲫鱼,灰黑色的身体光溜溜的,约一指长,机敏地在水中游戏。房后却已经是深陷在细沙中了,这就是村民买合木提在迪坎尔村的家。  迪坎尔村的面积不大,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却很特殊:一边是库木塔格沙漠,一边是罗布泊。  在整个吐鲁番盆地,迪坎尔是距离楼兰古城遗址最近的一个村庄,迪坎尔村也是从吐鲁番进入罗布泊的最后一个村庄,从迪坎尔往南,就进
期刊
一、上海任教  1937年4月16日,同是工人的汪元泉及妻子陈香珠家里,迎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他就是汪甄南。  20个世纪50年代,中国孩子能够考入大学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汪甄南,则是这其中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从1956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之后,他一直徜徉于数学学习的王国里。大学毕业之后,汪甄南在上海任教二十多年,先后在三所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求学问,平淡之中功渐成。  大学毕业
期刊
有句俗话说:到了新疆如果不去吐鲁番,等于白去新疆一趟,到了吐鲁番如果没有尝到葡萄,那算是一大遗憾了,因为谁都知道吐鲁番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葡萄了。  走进吐鲁番,就像走进了甜蜜的世界,就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关于葡萄的话题。    “紫浆凝处似琼膏,玉露垂涎马乳高。风味宜人留齿颊,即随桑落酿仙醪。”这首诗说得就是吐鲁番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一首歌唱红了全中国,也道出了吐鲁番是
期刊
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在《山海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所说的“炎火之山”,正是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  吐鲁番是天山东部一个东西横贯的形如葡萄叶的山间盆地,其中心是极富生命力的诱人的绿洲平原带,四周向外延伸处是戈壁砾石。从吐鲁番市区较高处或开阔地带向北望去,总能看到黛色的天山铺陈天际,同时,视线中还会有一道赭红色的山体异常
期刊
当“黄昏饮马傍交河”的苍凉孤寂早已经被繁华喧嚣掩盖的今天,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在吐鲁番北部的山山脉中,还有若干条被称为“车师古道”的山道,南北横亘,成为吐鲁番这座遗址博物馆华丽的彩带。其中的“他地道”是贯通天山南北最便捷、通畅的要道,甚至成为“车师古道”的代称。    对于吐鲁番人来说,名闻天下的葡萄沟、火焰山,地下流淌的坎儿井水,举世瞩目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中国最低地艾丁湖等,已足够使他们骄傲,
期刊
从空中鸟瞰广袤的吐鲁番大地,巍巍雪山环绕盆地四周,中间横亘着闻名遐迩的火焰山,艾丁湖犹如银光闪烁的月亮宝石镶嵌玉盆地中央,在山与湖之间,矗立着一条条蜿蜒交错、星罗棋布的上堆,似一部交响乐的五线谱,这就是吐鲁番大地的音符——坎儿井,那清澈的生命之水,从古流到今,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火洲人民。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    吐鲁番盆地地处我国干旱区域,极端最高气温49.6℃,8级以上的大风每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