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第十中学的柳袁照校长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光诗集就出版了好几本。曾经读过他寄赠的两本新诗集。一本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柳袁照诗选》,一本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星星降临》,很是喜欢。
柳袁照与徐天中一样,都是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去主持工作的。在苏州期间,我多次去过十中,去过振华,暗自经常为柳袁照校长的文化情怀和诗人气质所感动。
一直想为柳袁照校长,为苏州十中写点文字,但是一直拿捏不准。因为我看到,他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他爱石头、爱摄影、爱写诗、爱收藏,我一直担心,他会不会“玩物丧志”;他提出过许多“校园”,文化校园、最中国的校园、园林校园、诗性校园,我一直想为他的校园找一个最根本的象征,但是似乎还在生成之中。他自己也谈论过这样的矛盾心态:“我是个边缘人,在学校改造过程中,我穿行在校园和园林之间;在办学理念上,我穿行在现实、传统和未来之间;作为语文老师,我穿行在教师、作家和诗人之间;在功利主义的背景下,我又是穿行在功利和超然之间。”
现在,似乎可以用“诗性教育”来表达他的特色、他的探索了。这不仅因为他出版了两本诗集,不仅因为他说“学校应该是诗意的教育天堂”,更因为,他的学校,本身就是一首诗。美丽的十中校园,庭院深深、曲径通幽、奇石美景、诗意盎然;“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办学理念,也是优雅深远,微言大义。据说,在2009年高考前第99天,他举办了全校诗歌朗诵会,请苏州的知名作家、诗人参加。柳袁照校长说:“我们不是要学生都成为诗人,而是要让他们有诗意的生活,拥有浪漫的情怀,不要所有的事都看得那么功利。”
我不懂诗,但我还是喜欢读诗,也偶尔写点打油诗。我曾经说,教育就是一首诗,这首诗,属于青春,属于激情,属于理想。校长和教师需要有诗人的情怀,永远有美好的憧憬,有创造的激情。在这个意义上,我很同意我的好友范小青、陶文瑜等对十中和柳袁照校长的评价:“一个学校,有一位诗人校长,有一位校长诗人,对于他的数千名学生来说,肯定是一件大好事情。”校长的诗和学生的诗同时在一个朗诵会上亮相,“给了这个校园一个气场,一个大大的浓浓的气场,一个经久不散的气场。这个气场,就是文化的氛围,就是素质教育的环境”。
诗歌创作是最讲究个性的,特立独行几乎就是诗歌的生命。没有创新也就无所谓诗歌。学校也是最讲究个性的,特立独行也是学校的生命。没有创新也永远没有教育。我想,苏州有这样的诗人校长,有这样的诗性校园,必定是教师满面春风,学生两眼有神的。
其实,在我的眼里,苏州就是一座诗性的城市。在我认识的校长中,除了柳袁照写诗,我记得斜塘实验小学校长范里也在课堂上加进了教学生写诗,并且培养出了几个很有灵气的小诗人。平江实验学校校长吕荣也是诗歌爱好者,去年《姑苏晚报》推出“天安门前留影”的专版,我看到吕荣的天安门前留影,并且有他的打油诗:“一生躬耕在教坛,半是艰辛半为甘;首都广场会心笑,如受检阅干劲添。”我看了也不觉会心而笑。这种打油诗其实就是典型的“诗言志”,玩笑中流露真情,让人受到感染。校长写诗,对于不拘一格育人才,有百益而无一害。而在那些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里,每天早晨用一首诗,开启新的一天,让学生与黎明共舞,更是苏州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真正的教育诗歌,始终是写在校园里、写在教室里的,正如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我真诚地希望,柳袁照校长和苏州的校长朋友们,能够在教育的田野里歌唱,為中国教育书写出更加精彩的诗篇。
柳袁照与徐天中一样,都是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去主持工作的。在苏州期间,我多次去过十中,去过振华,暗自经常为柳袁照校长的文化情怀和诗人气质所感动。
一直想为柳袁照校长,为苏州十中写点文字,但是一直拿捏不准。因为我看到,他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他爱石头、爱摄影、爱写诗、爱收藏,我一直担心,他会不会“玩物丧志”;他提出过许多“校园”,文化校园、最中国的校园、园林校园、诗性校园,我一直想为他的校园找一个最根本的象征,但是似乎还在生成之中。他自己也谈论过这样的矛盾心态:“我是个边缘人,在学校改造过程中,我穿行在校园和园林之间;在办学理念上,我穿行在现实、传统和未来之间;作为语文老师,我穿行在教师、作家和诗人之间;在功利主义的背景下,我又是穿行在功利和超然之间。”
现在,似乎可以用“诗性教育”来表达他的特色、他的探索了。这不仅因为他出版了两本诗集,不仅因为他说“学校应该是诗意的教育天堂”,更因为,他的学校,本身就是一首诗。美丽的十中校园,庭院深深、曲径通幽、奇石美景、诗意盎然;“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办学理念,也是优雅深远,微言大义。据说,在2009年高考前第99天,他举办了全校诗歌朗诵会,请苏州的知名作家、诗人参加。柳袁照校长说:“我们不是要学生都成为诗人,而是要让他们有诗意的生活,拥有浪漫的情怀,不要所有的事都看得那么功利。”
我不懂诗,但我还是喜欢读诗,也偶尔写点打油诗。我曾经说,教育就是一首诗,这首诗,属于青春,属于激情,属于理想。校长和教师需要有诗人的情怀,永远有美好的憧憬,有创造的激情。在这个意义上,我很同意我的好友范小青、陶文瑜等对十中和柳袁照校长的评价:“一个学校,有一位诗人校长,有一位校长诗人,对于他的数千名学生来说,肯定是一件大好事情。”校长的诗和学生的诗同时在一个朗诵会上亮相,“给了这个校园一个气场,一个大大的浓浓的气场,一个经久不散的气场。这个气场,就是文化的氛围,就是素质教育的环境”。
诗歌创作是最讲究个性的,特立独行几乎就是诗歌的生命。没有创新也就无所谓诗歌。学校也是最讲究个性的,特立独行也是学校的生命。没有创新也永远没有教育。我想,苏州有这样的诗人校长,有这样的诗性校园,必定是教师满面春风,学生两眼有神的。
其实,在我的眼里,苏州就是一座诗性的城市。在我认识的校长中,除了柳袁照写诗,我记得斜塘实验小学校长范里也在课堂上加进了教学生写诗,并且培养出了几个很有灵气的小诗人。平江实验学校校长吕荣也是诗歌爱好者,去年《姑苏晚报》推出“天安门前留影”的专版,我看到吕荣的天安门前留影,并且有他的打油诗:“一生躬耕在教坛,半是艰辛半为甘;首都广场会心笑,如受检阅干劲添。”我看了也不觉会心而笑。这种打油诗其实就是典型的“诗言志”,玩笑中流露真情,让人受到感染。校长写诗,对于不拘一格育人才,有百益而无一害。而在那些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里,每天早晨用一首诗,开启新的一天,让学生与黎明共舞,更是苏州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
真正的教育诗歌,始终是写在校园里、写在教室里的,正如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我真诚地希望,柳袁照校长和苏州的校长朋友们,能够在教育的田野里歌唱,為中国教育书写出更加精彩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