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题材地图中呈现的空间转换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j677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研究过程不仅要涉及对历史事实的考证和重建,也应该包括研究结果和历史内容的呈现。在研究结果表达方面,地理空间的呈现和历史写作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地图绘制者对地理空间的构想传达了一种历史观,它需要契合历史教学的目标,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进程。近年来,世界史和全球史的发展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地图也必须要突破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视角,展现世界范围内的联系和交流。传统的地图集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历史学家需要探索新的地图绘制方法,以变化的形式制作出相关教学主题的历史地图。本文介绍德国学者米夏埃尔·沃布林(Michael Wobring)的研究分享给大家。
  沃布林描述了在处理专题的世界地图中该如何运用“观念的转换”理论去构建地理区域,并发掘它在以往全球史或世界史教学中的未被重视的功能。他试图展示和讨论地形的变化呈现在世界历史教学中的功能。该方法的核心是基于圆锥投影模式绘制世界地图。沃布林使用免费的软件工具来展示圆锥投影地图的绘制,并研究和讨论这种地图为世界历史知识的传播带来的便利。
  一、地图设计、全球史教学的要求、绘制世界历史地图集的传统观念
  专题历史地图是带有地理区域的历史内容的简化表现,它们需要参考地理区域来传达或说明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为历史内容的简化呈现建立了各种地图的类型和绘制策略。这些地图可以帮助人们想象和历史现象相关的地理区域。而且,它们能比文本中的语言更快地传达复杂的现象。[1]
  “设计”是地图制作方法之核心。要考虑定性(例如事实、事件、动向等)或定量(可数事物、统计数据、计算结果等)的材料。历史内容的呈现是利用标记、图表、示意图等通用步骤建立起来的。除了要考虑上述所提及的内容,还需兼顾地图的预期用途(是出版还是供报告使用)、地图的载体(地图集、教科书、挂图、互联网等)、地图所针對的目标群体(小学生、大学生、科学家或普通公众)。绘制地图的步骤仅仅是技术上的转化。专题地图是一种相对有效的现代设计思路,以绘制出符合需求的、具有一定主题和范围的地图。
  世界历史知识的传授对专题地图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民族国家史的方法之外,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入全球史,并进行视角的切换。占据地图中心位置的是与历史事件相关的世界全局或区域图。这种视角切换在全球史的方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许多国家已有的地图集作品可以例证地理区域的展现在世界历史地图中的特点与范围。以往传统的历史地图集以它们建立起的规则对历史观念的塑造产生了一定影响。[2]这些地图很少更新,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它们已经过时了,在一些国家则已经流传了数代。
  最古老的德国世界历史地图集的观念是由弗里德里希·威廉·普茨格(Friedrich Wilhelm Putzger)(1849—1913)于1877年(第104版,2009年)提出的。[3]设计世界地图的一般方法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地图制作者从未将地理区域在世界地图中的表现视为挑战,所有的世界地图都是基于相同的投影模式(墨卡托投影)(Mercator projection)制成的。[4]通过观察美国的威廉·R·谢泼德(William R. Shepherd,1871—1934)(1911年第1版,1980年第9版)绘制的《谢泼德地图集》[5],可以发现《谢泼德地图集》与《普茨格地图集》很相似,并受到了后者的影响。[6]英国的《拉姆齐·缪尔地图集》(Ramsey Muir)(1911年第1版,1962年第9版)[7]则是基于摩尔威德投影(Mollweide-projection)绘制的。[8]由于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世界历史的视角在这本地图集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以上这些久负盛名的世界地图集都是基于相同的投影模式,以全景式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整个世界。
  二、地图投影法——比尔·特恩布尔(Bill Turnbull)的工具转化的例子
  约翰·海因里希·兰伯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1728—1777)在18世纪末首次描述了地球的圆锥投影。[9]这种投影是将一个圆锥体套在地球球体上,并将地球的表面共形映射到圆锥体上,然后把这个圆锥体在二维平面上展开。杰里米·布莱克在对北极点和南极点进行描述时就主要使用了这种投影。[10]
  这一免费的软件是由英国工程师比尔·特恩布尔开发的一款用来生成圆锥投射的产品。[11]它能够通过选择一个可选地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将其作为投影中心的“锥顶”来创建圆锥投影。
  世界地形的简化表示(矢量绘图软件)(Adobe Illustrator)。以“上海”为投影中心的圆锥投影(兰伯特投影),方位角,等距。用比尔·特恩布尔软件制成。
  这种软件具有选择到地球的距离等功能,可以得出不同清晰度的结果。生成的物理地图投影可以用来绘制简化的地形图,以此作为绘制专题地图的基础。此外,它还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将完整的图像信息转化为圆锥投影。[12]
  圆柱形(墨卡托)投影的示例,以欧洲和非洲为中心。在安装到特恩布尔的软件之前,已删除文本元素。在安装之前,已把这个模板调整到和特恩布尔程序中安装的圆柱形投影一致。
  圆锥投影适用于一系列较少涉及到固定地点和事件的主题,而更多侧重于历史的进程、互动、交易和传播。例如人口、商品或知识的发展变迁(移民、贸易、新闻和知识的传播);或者具体和抽象事物的传播过程,如具体的技术系统网络(通信、铁路网和航线)与疾病的传播和环境状况的变化;或如思想的传播(宗教、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借鉴的过程这类抽象的进程。
  1820年—1914年的洲际移民(单位:百万)
  以旧金山为中心的圆锥投影示例。使用比尔·特恩布尔软件将圆柱投影转换为圆锥投影。   三、历史地图中“空间观念的转换”的其他优点——从历史教育学角度谈起
  从历史教育学的角度看,我们正在寻找“空间观念的转换”的其他优点,以契合历史课程的目标。如果我们将全球史理解为超越民族国家史,便可以从不同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构建历史之意义,我们若将一种脱离民族国家史的视角作为一种普遍参照系来理解历史,那么以往大量的方法和模型都可能需要重新考量或转换视角,这种转换不仅涉及到地图的观念及其呈现,还应特别重视地理区域这一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历史地图中地理区域的转化呈现的教学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3](这种可能性不仅特别适用于圆锥投影,也同样适用于世界地图投影的其他形式。)
  首先是与“地理区域”有关,其次是与“历史内容”有关:
  (1)圆锥地图中的“地理区域”
  圆锥形世界地图中的定位迫使人们摆脱文化习俗对地理区域的描述的影响。圆锥形地图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转化思维和聪明才智。对地球的想象无关对错,而是关于我们如何以现有的和转换的方式将这个球体带入二维视图。
  (2)圆锥地图中的“历史内容”
  圆锥地图呈现历史内容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主题。圆锥形地图中转换的历史内容展示了把历史和空间作为现代结构的想象,因为我们不知道历史参与者的地理观点。
  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一个地区在发展的开端、过程中和发展之后的范围的具体印象。地图投影可以纠正以自我或以民族国家为中心展现历史内容的观念。相比之下,它有助于找到一个贴切主题的方法。变化的地图投影可以转换角度以展现不同观点的内容,也可以证明同一个主题在以不同的方法呈现时会变得非常不同。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来自区域多元化和内容庞杂化的双重挑战: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种空间转化的呈现会使理解内容变得更为复杂。同样地,在地理课堂中,学习使用圆锥投影也是一个前提条件。无论如何,为了取得成功,对地图投影的使用需要应对各种问题,这一直是一个挑战。
  当下,历史知识的传播途径更为多样化,传播范围也更为广泛,这要求专业的历史学者反思历史内容在中学课程以及其他公共空间内的呈现与表达,涉及专题内容的地理区域的呈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领域,地图的内容要反映现代历史学家的历史观。采用不同的投影模式就是从传统的呈现方式向现代呈现方式转变的一种尝试。基于圆锥投影绘制的历史地图侧重于展现历史中的互动、交流以及具体或抽象事物的传播,这种功能对于全球史的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1]参见:B?ttcher, Christina:?Die Karte"(1999).
其他文献
《诗经》像一条波澜壮阔的血脉,汩汩流淌和绵延着不朽的人类文明,琳琅的文字,生动的语言,有一种原生态的性灵之美。每一次读《诗经》,都觉得那是和花草植物、鸟兽鱼虫、器物、甚至是爱情,做诗性的对话。  年少时,我曾觉得《诗经》里的那些草木,朦胧、遥远,渺不可及,后来才知道,那些草木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诗经·王风·采葛》,说的是艾蒿。在我的老家辽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以恢宏的气势、超“燃”的姿态令世界瞩目。这场视觉盛宴的背后,不仅有无数受阅官兵付出的汗水,还有他们牺牲的亲情时光。  王洪剛是领导指挥方队的一名受阅老兵,今年41岁,兵龄22年。为展现老兵气质,训练中他自我加码,比战友早起半小时,晚睡半小时,每天沿着公路分道标志线多走两公里齐步,一个月下来,他比别人多走了100多公里。他和8岁的女儿约定,女
史学家要有判断史事重要性的能力,即史学家的观察力,亦即史学家选择事实的能力,梁启超称之为“史识”。在判断史事的重要程度上,著名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提出了五种标准,其中一种便是Standard of Novelty,即“新异性的标准”。其具体涵义是史事在时间和空间里占有特殊的位置,这个叫做“时空位置的特殊性”;它容有若干品质或所具品质的程度,为其他任何事情所无,这个叫做“内容的特殊性”。
一、延续与变迁思维的内涵  “延续与变迁”历史思维对理解历史事件、追根溯源理清复杂历史现象等大有裨益。其研究以皮特,塞克萨为典型,加拿大历史课标沿用之,内涵如下:  此外,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课标也重视“延续与变迁”思维。它们旨在使学生能够理解:由某人或某事引起的变化;为了解变化是否发生,需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比较;一定时期内的比较需采用一个普遍的基础或标准;当某事与它的原始状态不同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核心素养方面达到具体的水平要求。其中,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进行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1
随着6月到来,中高考临近,学生压力陡然增大。很多学校的班主任、心理老师齐上阵,为学生舒缓压力。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育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占17.2%,重度抑郁为7.4%。  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何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如何帮助出现心理问题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也是日本近代史的起点。“明治”和“维新”都取自中国古籍。“明治”来自《易经》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句,是睦仁天皇执政期间的年号。“维新”来自《诗经·大雅·文王》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句,即变旧法而实新政之意。  明治维新的“起点”在学界尚有争议。一种说法认为明治维新始于1853年的“黑船来航”。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带着时任美国总统米勒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西方各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十九世纪晚期科学技术的一系列新突破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新突破首先体现在电能的应用。  电能的应用始于电磁学的发展。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物理学家们将电学和磁学结合起来,电和磁的研究迅速开展。1831年,法拉第(1791-1867)提出电磁感应学说,奠定了发动机的理论基础,打开了电力时代的大门。将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学说实践化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指出:“对于一些常见的失误进行研究,分析失误的表现与危害,探究失误的机制和病理,思考避免失误的途径与措施……意义不亚于对成功经验的总结。”[1]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失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师的教学“失误”。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并及时进行教学补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切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笔者在组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教学检测中
历史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新增的课程内容,其承担的考试任务较轻,因此选修课及其作业有其独特的特点:灵活性、拓展性和探究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及其作业却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本文以人教版选修四《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为例,阐述对选修课作业的设置,并探讨中学历史教学應该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目前江苏省高中历史选修课概况  高考历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