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证明感性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sh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玛:我很好奇为什么你的作品总能带来意外—这显然让人无从回答,还是换个角度吧,谈谈你童年记忆中最难忘或是最揪心的事?
  臧坤坤:我想我的成长优势可能就在于我的父母不太管我,所以打小就很野,干了很多不怕死的事儿,比如说青岛那种靠海靠山的地势,爬悬崖游野海是很危险的,现在想想都后怕,那时候就经常背着父母干。记得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问自己“敢不敢去找我爸?”然后有一个声音在我脑袋里说“敢”,我就走着去了,很远啊,过了好几条火车道,还有三岔路口。我爸看见我说“来了”,我说“来了”,我爸问“你妈呢?”他以为我妈跟在后边,我说“我自己来的”,我爸那脸整个就变了,回去跟我妈吵翻了天,怪她没看好孩子。
  罗玛:很危险!
  臧坤坤:是,当时要是被拐卖了就拐卖了,撞死也就撞死了,现在想想命挺大的。
  罗玛:也就是说,你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自由的环境里面,父母并不要求你什么,也不给你规划职业远景?
  臧坤坤:其实快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父母压力挺大的,但是他们倒是不给我压力。
  罗玛:你从小就爱画画吗?
  臧坤坤:是。记得第一次拿起画笔是小学一年级,当时听说有个兴趣班,我拿块破画板就去了,笔是跟人家借的,画一个石膏立方体。画完了以后老师说你比他们俩画的都好,他们俩整天跟我学,你没跟任何人学第一次就画成这样。这之后等于是一路被表扬过来的,我想那时要是谁打击我的话可能就废了,我可能就是那种要不断被鼓励的孩子。
  罗玛:要不断地被挖掘。这是不是和你后来所不断触及的“能量主题”有关?
  臧坤坤:应该是。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慢慢谈吧。
  罗玛:好,我们顺着刚才的话题,那时你能接触到的美术读物是什么?
  臧坤坤:我父母虽然不懂艺术,但他们挺支持我的,给我买《世界名家素描》,很厚的那种,那个印刷质量到现在看还是很不错的,那上面材料都写得很清楚,我闲着没事儿就临,那上面的大师全临遍了,到现在看小时候还是打了很多基础、开阔了很多眼界。但是因为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训练,到了初中以后就显出弊端了,老师有一次当着全班批评我,说我画得很差。因为我以前临摹的作品中都有一条背景线,所以我后来画所有的画都是有一条线,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当时我们班分好中差三组,我就是第三组,最差的那组。
  罗玛:你觉得这个是和你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有关?
  臧坤坤:对。那段时间对我而言很灰暗,因为我在之前一直是画得最好的,现在突然这么大打击搞的我挺难受的。后来高中我考上了山东重点中学17中的美术班,这个时候我才知道颜料里面有白色,以前都是用水擦出那个底子来的。到了高二下半年,我已经变成班里最好的了。后来上大学就有点像走过场,因为我在高二以后基础就已经打得非常牢了,那个时候在现在看来就已经是一个艺术状态了,我在尝试不同的材料,这可能和我小时候临摹素描有关,因为那些作品下面材料注得都非常全的,像梵高、蒙特尔的那些素描,下面会写桅杆笔、芦苇笔、鹅毛笔、墨水、石墨,这就给我一种启示,我高中的时候开始应用,大家都在拿铅笔写生的时候,我已经拿钢笔或者是毛笔在尝试不同的方法。
  罗玛:对你影响比较大的艺术家有那些?
  臧坤坤:荷尔拜因、委拉斯凯兹、博伊斯、陈箴,这几个人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我特别早的就在一个西方体系里面去接触,去研究,看了很多。你刚才说到能量?
  罗玛:对,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从比较早的《无题 II》里的“一指禅”,到近期“棕色”系列里对电热毯的运用,你的作品始终和能量有关,我很想知道“能量”这个概念是怎么进入到你的创作中的?
  臧坤坤:我想这可能跟自己的身体有关,因为我比较喜欢运动,比如说运动之后体力的消耗和恢复,而且我当时正好读博伊斯,就很感叹他那个社会雕塑,感叹艺术的魅力,它对战后人们精神的重建,觉得挺神奇的。还有陈箴,他跟身体病痛的抗争,这个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另外一个因素,也是可能从小对经典性的东西比较崇拜,感叹它怎么能流传那么久。
  罗玛:你觉得这个经典和能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臧坤坤:可以无止无休的。
  罗玛:能量这个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确的出现在你作品中的?
  臧坤坤: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尝试,就是那些色调昏暗的作品,你有没有看过我很早的、黑白的那些油画?其中有一幅画了个生锈的钢管,上面覆盖了一些黑色的油毡,
  罗玛:这幅画叫什么?
  臧坤坤:《能量NO.1》。我想这可能和我以前的经历有关系,就是那种半野生半放养的状态,我们那也有很多废旧的工厂,我对金属的那种沧桑的质感好像很有感觉,当时我们学校有一些钢管,我就拿来做东西。
  罗玛:其实这些画是从装置变来的。
  臧坤坤:对,从这些作品来看,我想所谓的能量其实就是潜力。
  罗玛:潜力?
  臧坤坤:跟我的成长史有关系,就是不断的打击和肯定,这种反复的叠加。说不清楚,我对自己实际上不是特別的了解,还是会有一些偶然性的东西。
  罗玛: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由于你打小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状态,你的绘画才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得到了肯定,也就是说潜意识当中你认为自己是具备这样的一个能力,但是进入中学之后忽然受到了打击……
  臧坤坤:到了低谷。
  罗玛:这个对你其实影响很大。
  臧坤坤:对。我觉得对潜能的这种关注,其实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吧,我想看能不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更大。
  罗玛:也就是说,大学的时候你开始创作这种有关潜能的作品,油毡、管道这些意象在你那里意味某种可以被不断挖掘的东西,同时也意味着某种信心的恢复?
  臧坤坤:对,不断的挖掘,不断的提升,不断的循环,还有抛物线的这种不断从高到低的状态。油毡在作品里其实是一个保护性的东西,对生命运作规律的一种保护,意味着耗损和再生,管道则意味着输送和升华。   罗玛: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对潜能或者能量的思考,在你的潜意识当中有对自我想象的成分?觉得我是可以被不断开发的?
  臧坤坤:挺神奇的一个过程。
  罗玛:你是什么星座的?
  臧坤坤:魔蝎座,就那种比较要强的类型,总想把周遭一切比我强的东西都PK下去。我挺陶醉这个过程,对自己能力、见识以及自身的系统提升,都觉得是一个挺神奇的事儿。
  罗玛:你做《现实的弧度》那批作品的时候,能量这个概念开始转换了,开始从自我转向社会的层面?
  臧坤坤:人与世界的位置发生改变了。人跟世界的关系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基准点。其实成长中不经意的那些细节都在发挥作用,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性格使然,就算我不画这种能量系列,也会关注那些相对比较终极的问题。还是个人跟世界的关系,两个方向,一个内向,一个外向,这两个关系是两条线。
  罗玛:你的性格里面有放的一面,这可能是半野生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但是同时你的性格里似乎又有收的一面。
  臧坤坤:比较严谨,敏感多疑。
  罗玛:敏感多疑可能是所有艺术家的共性,但是在你身上我估计可能相对的明显一些,因为我觉得你每创作一件作品都很……,怎么说,都是一个思之再三的过程。
  臧坤坤:对,都挺艰辛。
  罗玛:你的作品没有公开之前,谁也无法猜测它会是什么,这个我很好奇,也是我一开始就想问的问题。你怎么能带来那么多“意外”?
  臧坤坤:我创作过程是小系列套上小系列形成一个大系列,我不断的补充、推翻、完善,比如说我画了一件作品,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有别的可能,我就继续再尝试另一个形式,但是形式和形式,小系列和小系列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我觉得我还是挺胆小的。
  罗玛:比如说“健身器材”这个系列,《管道》应该是第一件吧?
  臧坤坤:对。
  罗玛: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我很惊讶。我好奇的是,你最先冒出来的念头是什么,是先有一个想法,比如我要表达一个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然后再去寻找一个意象来对应它?还是先有了健身建材的这个意象?还是……
  臧坤坤:我刚才说了我创作的两个方向,一个是内向一个是外向,第一个是自己跟自己相处,第二个是自己跟世界的关系。“健身器材”系列之前的作品是被希克收藏的那件《棕色VII》,是相对比较内向的题材,或者说是对自己潜能的一种认识和开发。健身器应该说是外向的探索。其实我一直对线状的、几何学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在画骨骼系列这种线状的东西时,我就想还有什么东西跟骨骼有关系? 联系到自己跟世界的共处关系以及与骨骼对应的东西,一下就想到健身器,因为它们在线性上有相似性。而且骨骼与健身器有一个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骨骼离开健身器,无法健康的存活下去,健身器离开骨骼就没有任何意义。健身器材表面上看是伴随城市化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出现的一种物件,但是这个东西其实也是一种后退,人们的健康如果必须通过这种器材来维持,会变得更加有局限。这也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景观的一个表现吧,小区里面到处都有这种东西,人们习以为常。我把它的日常性和社会批判联系在一起,就是这样一个脉络下来。实际上还是对潜能的挖掘,一个是内向的一个挖掘,一个是外向的挖掘,两条线索同时进行。也是反思这种存在的合理性。
  罗玛:你以前的作品和现在的作品相比,色调上似乎也有变化。
  臧坤坤:我以前的画都是灰色调的,后来色彩相对明亮,这应该也对自我的潜力的一种挖掘,看自己的另一面到底有什么,当然也有商业上的考虑。
  罗玛:你的一些作品是直接画在的皮毛上的,为什么?这种材质的运用和题材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臧坤坤:这个要说到早期博伊斯的对我的影响,就是那些保暖性的材料运用,对我有影响。其实我是一个喜欢不断的尝试各种材料的人,这个和我的居住环境、生理状态都有关系,比如体力比较充沛的時候我可能作品面貌比较乐观,颜色上也会亮丽一些,当时如果正好要搬家,离着一个农贸市场又很近,我就会去瞎逛,看看能找些什么材料回来。但同时我对材料的选择面其实很狭窄。
  罗玛:怎么说?
  臧坤坤:我不是什么材料都用的,最后在一大堆选择中,可能就那么一两件可用,因为我要讲得通,我需要一个严密的系统在这里面支撑,我不能滥用,包括“电热毯”到“卷尺”系列,朱朱在文章《今天的滴答声》写到,好像一种天赐的话语被我找到了,好像在走夜路的时候,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被我捡到了。有运气在里面,也有自己的控制在里面。皮毛是一种非常厚重的东西,很包容很温暖,而我的绘画恰好是一种暖性绘画。
  罗玛:“卷尺”的运用又是怎么考虑的?
  臧坤坤:这就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了。这个卷尺上面是一个健身器的局部滑轮组,滑轮在不断磨损,同时健身器对人也是一种消耗,相互的关系。所以我给它起个了名子叫《消耗》。
  罗玛:这里面有一个丈量的意思?
  臧坤坤:一个限度,这种滑动的暗示,我最近一直在探索形式和内容的这种特异化和个人化的表达,它的内容一定要极贴切我才会去做,很困难。
  罗玛:你创作一件作品的时候,往往是观念先行呢?还是意象(形象)先行?
  臧坤坤:我考虑内在的一些关系。从绘画的习惯来说,还是意象先行吧。但实际上我的创作手段、绘画过程、取材以及思考状态,都是反绘画的—不是说反对绘画,而是走向绘画的另一面,或者说,是在寻找绘画的平行空间中另一种表达方式和另一种可能。这就引出一个关于学院教育的问题。
  罗玛:说说看。
  臧坤坤:我觉得学院教育对我而言,更多的影响可能在于一种严谨的态度,比如最近画的《棕色XIII》。
  罗玛:我看过那个,也是像刑具一样的。
  臧坤坤:那个透视特别严谨,我当时费了好大劲,因为也是很多图片经过组合重构在一起,透视非常微妙,这是学院风格,但是我的表现方式包括取材都不是学院式的,学院的东西会束缚你,必须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它不好的东西要去掉,我不是完全的否定了学院,我受益于学院,用徐冰的话说,画素描其实不是画一个形体空间,而是在训练你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把你变成一个精致的人。这其实还是自己跟世界相处的关系问题。
  罗玛:从健身器材到“刑具”,这个概念是怎么明确起来的?
  臧坤坤:其实这个概念开始时我并不是特别清晰,是在和别人“聊天”的过程中,慢慢清晰起来的,并最终联想到权利与规训的问题。这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健身器问题了,而是某种强制规训的象征,在规训社会里,命令是通过一张扩散的网络或装置发出的。它命令社会去工作,确保人民服从其统治,用机构来吸纳或排斥。而这种生物权力从最开始的强制规训,逐渐被人接纳和吸收,最终内化为人的自我管辖,以至于人开始主动追求它的枷锁。这事实上又是一个生物政治的问题,借由纪律的内化,去管理人口,使劳动力健康,为国家服务,等于是人民自己为自己服务。对风俗,习惯,健康,繁殖,家庭,血缘,福利的调控,是典型的生物权利操作,规训权利强加坐标,限制思想,规定什么是正常行为什么不是。
  罗玛:这也是福柯所说的“惩罚与规训”。你平常会阅读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吗?
  臧坤坤:我会慢慢丰富这方面的知识。不过我觉得艺术家还是有他自身的局限性,毕竟他不是哲学家。
  罗玛:艺术家是感性的。
  臧坤坤:我想我的绘画过程就是用理性证明感性。
  罗玛:你的作品总能带来意外,这个非常难得的。但是同时它也潜藏一个危险,因为你在每一件作品上都十分用力,这就让人担心以你的“潜力”到底能走多远?
  臧坤坤:恐怕你未来会江郎才尽。
  罗玛:你自己有没有这个担心?
  臧坤坤:好多人都跟我说了,说你慢点儿,说你有些系列多画几件也没关系的。但是我不想复制,这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现在完全凭自己内心的兴趣创作,这个过程我还是挺享受的,正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所以我自己也挺期待的。有一句话说,“你要让别人意外,先让自己意外”,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到了。
其他文献
2011年8月1日岛子从德国波恩给我发来一条手机短信:“没有心灵的拷问,没有终极之思,没有现实之上的超验张力。都在忙忙碌碌,苟且偷生。没有人的灵魂独立,何談艺术超越。回视天朝,无地自容。”我认为这段话就是岛子创作圣水墨的初衷和出发点,也是中国精神性艺术以及其他宗教艺术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我跟岛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相识,那时他已经跨界,从诗歌界转入美术界,1994年我和岛子、丁方一起编辑《中
期刊
“能量”是臧坤坤反复提到的一个词,也是他绘画的出发点,据他自己回忆,这很可能与他的童年经验有关,因为他自幼就喜欢运动,而父亲恰恰又是练武之人,这使得他对“运动之后体力的消耗和恢复”十分敏感,并因此着迷于潜能彼此消长、自我提升的形态与过程。创作于2008年的《能量NO.1》,可以看作他对此类主题的早期探索,这件作品的主体是一堆厚厚的油毡,层层叠叠覆盖在一根生锈的管道上,管道两端喷射出强大的气流,这气
期刊
我敢肯定地说,水墨画的本体论时代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它的终结,而水墨(包括宣纸、毛笔、墨等工具材料和语言方式在内),与其它的媒介(如油彩、综合材料、影像、装置、多媒体等)一样,作为观念和精神的媒介的新时代正在一步步地走近我们。所谓“媒介即观念”是说,以当代观念的态度来对待每一种媒介;反之则是,用一切的媒介来体现当代观念和批判精神。在当代水墨领域里,其中标志之一是蔡广斌的“水墨影像”。  蔡广斌这批“水
期刊
1.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杰出的艺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自己也进行艺术创作。本书主要介绍了自西方油画发展起时,线条、光线与色彩这三种油画中必备元素的发展过程,通过具体的论述及对具体画作的描述,从绘画的三种基本元素反映出西方油画的发展史。  2.  内容简介:  2012年,今日美术馆将馆内公益项目“马爹利今日艺术讲坛”系列讲座结集出版。第一辑为版画方面
期刊
当代的艺术世界不断产生新的样式和新的观看方式,其中,独立动画就是一种。将影像动起来,这本来是人类的一个古老梦想,中国过去有皮影,西方在近代更是不断发明技术手段,试图将连续的图画动起来,如将若干张图画在机器上并置起来,快速叠放,使人的视觉产生观看动态的图像的印象。特别是当现代社会发明了电影这一技术后,人们对图画动起来有了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动画终于成为一种新型的图像表现方式。这和摄影技术的发明有些类似
期刊
建筑史如果只以风格和类型来定义建筑和划分建筑时代,《庇护所》这本书里所记录的东西,基本上不在标准和正统建筑史的视野之内,那么《庇护所》这本“野史”描述了什么呢?我以为,它除了记录了不同时代和地域,不同部落和人群的生活方式之外,更多的是现代人、特别是一些逃离大都市生活的年轻人,在乡间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庇护所就是他们的住所。  或许和庇护所最近和最多的话题应该是如何建房子。《庇护所》一书花了
期刊
自从1992年从中央美院硕士毕业后,于凡就开始组建自己的工作室,由于各种缘由,几经辗转先后在北京近郊的定福庄、798艺术区、环铁将府庄园等地成立过工作室。于凡现在的工作室位于远离城市喧嚣的黑桥艺术区D区,自2009年入驻至今已有3年时间。工作室占地总面积约2400平米,其中房屋与院落各占一半面积,这里也是黑桥艺术区最大的工作室之一。工作室的建筑样式整体呈L形,周围环绕着一百多棵槐树,随着四季的更替
期刊
国内有支付能力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美国来读书,可是真要说美国的学校哪里好,知其所以然的未必有多少。美国的常春藤大学有名,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光有十家常春藤并不构成美国教育的全部,而且常春藤大学并不是孤立的象牙塔,它是美国教育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我最近有两次在美国“推销”美术史专业的经验,觉得可以和读者分享,它是很具体的教育措施,美国教育的优势其实就是从这一点点的细节积累出来的。  女儿念高中了,她们
期刊
在架上绘画遭到强烈质疑的今天,谈及写实绘画的终结早已不再是艺术圈的什么新鲜话题,更何况冷军先生的油画作品既不是“前卫”的装置艺术,又不是反叛的“现代艺术”,或者全感官的“新媒体”艺术。但是,当你驻足在冷军的作品面前,把当代艺术加给你的蒙蔽和成见,像剥笋一样一层层剥开;当你的双眼充斥着极端写实的油画技巧、极其简洁的整体与极尽丰富的细节之时,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来自生理的震撼,这震撼穿透层层油彩直抵本
期刊
空白:一个空无一物的博物馆,观众被要求将目光投向一面白墙,一个空架子,一间空荡荡的展厅。“关于空白及类似空白的绘画”十九世纪的艺评家如此评论着英国艺术家透纳的晚期作品。如今,透纳的这些作品被看做是寻找另外一种绝美境界的精神状态。 张恩利的画引起的就是类似的感触:第一眼看上去,这是些画在很大的画布上的平常之物,画面到处是空白,画的手法也稀松。大画布、日常生活用品和景象、画面的空白连同颜料涂在画布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