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作为人们学习、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将培养与发展学生数感设置为重要学习内容。基于此,文章将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小学生的数感培养策略展开分析,进而让小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感去解决现实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数感;数学教学;培养
所谓数感,也即是指人对数以及数的运算体现出的感受,而这种感受能够帮助我们用最为灵活的方式去解决复杂问题。换个角度来讲,也即是能够将具体问题与数相联系的一种感觉,便可称作为数感,可见这是一种自发地对数进行理解、运用的态度与意识。纵观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来看,由于数学不强而无法对题目意思及其中暗藏的数量关系全面理解,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小学生只会机械地照着教师所教例题去运用知识,难以形成更具创造性的数感。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并发展小学生的数感,教师在教学中则需要让学生親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结合生活体验,启蒙数感
数学知识源自生活,且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够让小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知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并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则能够更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教小学生认识较大数时,教师便可让学生去回忆生活中我们遇见过的较大数字,而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动,会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课桌编号是16203146;妈妈手机号是15809987656;爸爸车牌号是95271等等。当学生在报出这些数后,教师便可顺势引导学生对这些数进行观察与讨论,去分析这些数与我们课本上所学的数存在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这些数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比如课桌编号中的“16”代表课桌是2016年采购的,“203”代表课桌放在二年级03班,“146”代表是二年级第146张课桌。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理解数在不同情境中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进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对数的运用能力有所提升,有效启蒙了小学生的数感。
二、 直观形象比较,积累数感
对于小学生的数感培养而言,鉴于数学知识与数感都属于高度抽象事物,为了能够调动小学生的注意力与探知欲望,教师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刺激小学生感官的教学方法,通过调用小学生的感官与已有经验,去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进而逐步收获理性认识,从而慢慢积累对数的感知。比如,有些在老师看来极为简单的题目,但部分数感较差的小学生在讲解多遍后依旧不会做,如“?-4=5”,教师可先让小学生去回忆与4、5有关联的数,数感较好的学生能够快速得知答案,用9便能够分为4和5;部分学生需要从5往前数4位后便得到9;而对于数感较差的学生而言,上述方法都不甚理解。因此,教师便可让学生对相关数进行直观比较,如问道:“这个数字可能是8吗?”如此提问便会让学生去思考未知数与已知数是否达成联系,在确定8不成立的情况下便考虑该数比8大,还是比8小,最终可得到9这一正确答案。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讲,还可通过借助手指、小棒等形象实物去促进感悟联系,从而一步步形成对数的感觉,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当然,我们也应明白,数学的抽象程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门自然学科,数学知识的认知不可能总是从直观事物中抽象出来,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需要靠人的“想象”,这种“想象”其实质就是思维鉴于此,小学数学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在直观形象比较中逐步培养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抽象能力,让数感在思维意识中扎根,最终借助逻辑学帮助学生建立整个数学体系。
三、 开展实践活动,体验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一门科学,其来源于生活,也必将优化生活。因此,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将现实问题联系数量关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与理解现实数学问题。而小学生在选用正确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也正是因为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去亲身经历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感知数学,积累更多与数学相关的经验与技巧,促使数感进一步强化。举个例子来说,如在讲解完面积单位相关知识后,为了能够小学生对1平方米面积有更为直观的理解与印象,教师便可要求4位学生手拉手拼成1个正方形,然后告诉学生当中的面积大约便是1平方米,或是在地面上用粉笔画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站在其中去感知1平方米的具体大小。如此一来,学生在看到相关资料中描述到篮球场420平方米、教室50平方米、房间80平方米等面积数量时,便能够联想到具体的大小,这同样是一种对数形成感知的表现。
四、 合理展开估算,发展数感
估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通过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及能力,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数感而言,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合理展开估算教学去发展小学生对数的感觉。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支水彩笔9元钱,全班有43人,如果给每位同学买一只水彩笔大约需要多少钱?”,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进行估算:10×43=430,大约在430元左右;而有的学生估算道:9×40=360元,大约在360元左右。教师对于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要给予赞许与鼓励,这些都是学生思维发散的结果,通过对学生估算意识的肯定去逐步发展他们对数的感知,形成良好数感。
总而言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漫长的积累、沉淀与潜移默化,在长时间的感知、体验之下慢慢形成。因此,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密切联系生活,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数感培养,让学生通过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去对数产生更为充分感知与感受,进而在数学形成的帮助下有效把握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为高效的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玲.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2]石茜祯.一年级小学生数感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3]韩丹.高年级小学生数感发展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陈玉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八一希望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数感;数学教学;培养
所谓数感,也即是指人对数以及数的运算体现出的感受,而这种感受能够帮助我们用最为灵活的方式去解决复杂问题。换个角度来讲,也即是能够将具体问题与数相联系的一种感觉,便可称作为数感,可见这是一种自发地对数进行理解、运用的态度与意识。纵观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来看,由于数学不强而无法对题目意思及其中暗藏的数量关系全面理解,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小学生只会机械地照着教师所教例题去运用知识,难以形成更具创造性的数感。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并发展小学生的数感,教师在教学中则需要让学生親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结合生活体验,启蒙数感
数学知识源自生活,且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能够让小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知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并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则能够更有助于学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教小学生认识较大数时,教师便可让学生去回忆生活中我们遇见过的较大数字,而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动,会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课桌编号是16203146;妈妈手机号是15809987656;爸爸车牌号是95271等等。当学生在报出这些数后,教师便可顺势引导学生对这些数进行观察与讨论,去分析这些数与我们课本上所学的数存在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这些数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比如课桌编号中的“16”代表课桌是2016年采购的,“203”代表课桌放在二年级03班,“146”代表是二年级第146张课桌。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理解数在不同情境中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进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对数的运用能力有所提升,有效启蒙了小学生的数感。
二、 直观形象比较,积累数感
对于小学生的数感培养而言,鉴于数学知识与数感都属于高度抽象事物,为了能够调动小学生的注意力与探知欲望,教师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刺激小学生感官的教学方法,通过调用小学生的感官与已有经验,去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进而逐步收获理性认识,从而慢慢积累对数的感知。比如,有些在老师看来极为简单的题目,但部分数感较差的小学生在讲解多遍后依旧不会做,如“?-4=5”,教师可先让小学生去回忆与4、5有关联的数,数感较好的学生能够快速得知答案,用9便能够分为4和5;部分学生需要从5往前数4位后便得到9;而对于数感较差的学生而言,上述方法都不甚理解。因此,教师便可让学生对相关数进行直观比较,如问道:“这个数字可能是8吗?”如此提问便会让学生去思考未知数与已知数是否达成联系,在确定8不成立的情况下便考虑该数比8大,还是比8小,最终可得到9这一正确答案。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讲,还可通过借助手指、小棒等形象实物去促进感悟联系,从而一步步形成对数的感觉,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当然,我们也应明白,数学的抽象程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门自然学科,数学知识的认知不可能总是从直观事物中抽象出来,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需要靠人的“想象”,这种“想象”其实质就是思维鉴于此,小学数学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在直观形象比较中逐步培养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抽象能力,让数感在思维意识中扎根,最终借助逻辑学帮助学生建立整个数学体系。
三、 开展实践活动,体验数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一门科学,其来源于生活,也必将优化生活。因此,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将现实问题联系数量关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与理解现实数学问题。而小学生在选用正确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也正是因为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去亲身经历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感知数学,积累更多与数学相关的经验与技巧,促使数感进一步强化。举个例子来说,如在讲解完面积单位相关知识后,为了能够小学生对1平方米面积有更为直观的理解与印象,教师便可要求4位学生手拉手拼成1个正方形,然后告诉学生当中的面积大约便是1平方米,或是在地面上用粉笔画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站在其中去感知1平方米的具体大小。如此一来,学生在看到相关资料中描述到篮球场420平方米、教室50平方米、房间80平方米等面积数量时,便能够联想到具体的大小,这同样是一种对数形成感知的表现。
四、 合理展开估算,发展数感
估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通过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及能力,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数感而言,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合理展开估算教学去发展小学生对数的感觉。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支水彩笔9元钱,全班有43人,如果给每位同学买一只水彩笔大约需要多少钱?”,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进行估算:10×43=430,大约在430元左右;而有的学生估算道:9×40=360元,大约在360元左右。教师对于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要给予赞许与鼓励,这些都是学生思维发散的结果,通过对学生估算意识的肯定去逐步发展他们对数的感知,形成良好数感。
总而言之,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漫长的积累、沉淀与潜移默化,在长时间的感知、体验之下慢慢形成。因此,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密切联系生活,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数感培养,让学生通过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去对数产生更为充分感知与感受,进而在数学形成的帮助下有效把握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为高效的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马玲.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2]石茜祯.一年级小学生数感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3]韩丹.高年级小学生数感发展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陈玉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八一希望小学。